游芳斌
在“教知識、教方法和教思想”的思維碰撞中,一些老師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正向知識到能力的追求中默默求索,我同樣希望可以少走彎路,多走師生都愿意走的夯實基礎下的貼近生活、張揚個性的捷徑。
關于“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系,美國知名教育家杜威曾經(jīng)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學理論,后我國教學學家陶行知師從杜威,并對此有所發(fā)展,給我國教學發(fā)展指明了一條具有高度可行性的發(fā)展道路。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語文與生活有著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將生活與語文教學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恰當?shù)卦诮虒W內(nèi)容中注入生活內(nèi)容,將教材中的內(nèi)容和實際生活進行聯(lián)系,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學習到知識,不僅能夠豐富語文教學資源,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生活意義。
高一學生已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整整九年,花費了相當多的學時,但一些學生語文能力偏低的現(xiàn)象仍甚為明顯,他們中普遍的情況是語言貧乏、知識面窄、見解膚淺、積累淺薄、思維呆滯、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jīng)]有生活。
語文教師在長時間的常規(guī)教學過程中似乎有“費力不討好”之感。尋找并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走出一條更理想的語文之路,是值得語文教師求索的重大課題。我認為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我正大膽做著嘗試,以期師生雙方對語文學習均持有不變的熱情。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只要用心“看”,就能夠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更有機會成為瀟灑馳騁語文生活海洋的駕馭者。師生默契配合依序走好關鍵的幾步,這條探索之路上就一定充滿陽光……
第一步,蓄“材”。“天天向上”“百科全說”等電視欄目、《唐伯虎點秋香》等電影和《演講與口才》等雜志中都有相當多的大語文知識,就連歌詞、廣告詞(電視廣告和街頭廣告)、對聯(lián)(包括鞋店、理發(fā)店)中也不乏精彩的好詞好句。我將其具有代表性的又能調(diào)動學生活躍因子的內(nèi)容搜集、整理后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從閱讀中領悟、總結方法和規(guī)律。此外,放手讓學生選擇其中喜歡的進行點評和研讀,并鼓勵其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捕捉生活語文知識,隨記本不離手,語文涵養(yǎng)自然有。
第二步,理“材”。若只蓄而不整理,等于一個雜貨鋪,要什么即使知道也取不出來。我們的原則是既理在本子上又理在頭腦中。定時或定量分門別類,擬目錄、編條碼都是好方法。既省時又省事,何樂而不為呢?(將合理分類的優(yōu)秀“材”源學生習作在班級內(nèi)“展覽”,達到優(yōu)勢互補、交流共進的目的)。為了幫助學生不斷將精心收取并分類的材料儲存在大腦中,特別安排每周一的語文課前半段時間讓學生激情四射地背誦,我們的要求是知新前必須溫故。
第三步,練“才”。把生活中的大語文知識過手變成一種自己可以輕松駕馭的“制勝點”,及時練、反復修改、細雕成自己的“精品”,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少。每周四的作文語段小練習就是幫助學生“上路”,學以致用的初期用語生澀是很正常的,老師可以用賞識的眼光挖掘相對出彩的句、段,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這些同學鼓勵,如果讓他們在喜悅感的疊加中收獲成就感,就是最理想的;就算暫時有力不從心之感,主要是量不夠造成的,只要瞄準方向,持之以恒,站在“巨人們”肩上,就定有長成“高人”的希望。當大聲誦讀自己仿后親“創(chuàng)”的成品句、段,就是千金萬金也不換。
第四步,示“才”。搭建平臺展示,讓學生走出被動識記困境,嘗試實踐運用的方式體味其中表達的內(nèi)在思想情感,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感知。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除了可以在班級、年級乃至全校開展競賽以外,還可以將佳作推薦給報社、雜志社,作品一旦發(fā)表,無論對同學還是對自己的震撼力就一定不小。即使發(fā)表機會不多,也可以做成個人作品集或班級學生作品集。我們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習慣:在任何一個動口或動手的時間里,都應“出口成章”或“下筆不凡”。學生展示才能,將生活中的自我與學習中的角色有效融合,在主動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認知情感,產(chǎn)生自我效能感,提高言語表達綜合運用能力。此外,學生在自我欣賞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用無限榮耀感激勵自己愛生活的同時也愛語文。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將我們多彩、多變的生活及時納入課程和課堂中,使書本知識轉(zhuǎn)化成實際的能力,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更有實用性,學生能得到啟迪。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教學的最佳案例,只要我們能巧妙地把握,就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從學生最熟悉和最感興趣的認知需求中探尋學習素材,使得他們在“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中產(chǎn)生學習原生動力。回歸生活,離不開和諧情境支持,需要給學生提供真實有效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主動表達真我,展示個性才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我相信: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后,這從最初有意識走穩(wěn)的幾步就自然變成無意識的好習慣,每一步都不是負擔,緊隨其后的應該就是輕松學好語文。
最后,我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生活語文始終要回歸課本,課本語文自會被有心人用到更高語文素養(yǎng)的人們的生活中。我想,通過更長時間更多渠道的研究,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使學生利用課本上的“知”,到生活中廣泛地運用,在實際借鑒、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由狹窄的課本教學變?yōu)槿谌肷畹纳罨虒W,這樣的高中語文教學才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