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太雄
摘 要: 在小學心理輔導過程中,作者發現一類很難取得輔導效果和拒絕輔導的中學生,他們都具有缺乏責任感、進取心的人格,這類人格使他們輕易放棄學業,蔑視老師和學校紀律,沉迷網絡等而無焦慮、自責和愧疚等情緒,其原因在于早期片面“滿足需要”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 責任感 進取心 心理輔導
近年來,我國許多少年兒童的性格出現和這個時代緊密相關的缺陷——責任感和進取心缺失。因此,分析責任感和進取心缺失的原因,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責任感的正確認知,促成學生責任行為的形成,對增強小學生的責任意志,具有現實意義。
在學校心理健康咨詢配合德育工作中,只有很少數量的學生違規行為可以通過曉之以理的咨詢援助解決,大多數學生缺乏責任感和進取心的問題難以通過常規教育訓練和心理輔導解決。存在的共性事實是:缺乏人類個性中對父母、師長、權威的敬畏;缺乏對自己做出的錯誤選擇及其即將造成的嚴重的家庭危機和社會危機后果的焦慮;缺乏對父母面對子女墮落、沉淪而絕望、痛不欲生的同情和焦慮;缺乏對自己不適應社會導致的他人或機構受到損害事實的焦慮。
臨床實例:王麗(化名),女,進校園不穿校服,課堂上拉攏周圍同學擾亂課堂,公然大罵同學,其語言難以復述。其他同學都面向講臺就坐,唯獨她的課桌備靠窗臺,面向同學;老師要求她跟同學一樣就坐時,她說老師神經病。很少交作業,最好的狀態是上課大睡。課間會動手打同學,回家途中也會結伙打架,等等。
家庭現狀:其父母離異,母親被診斷為癌癥晚期,父親是某一企業老總,患有心臟病。王麗常住奶奶家,受姑姑看管,偶爾也和母親同住。從小受奶奶疼愛,父母給她極大的物質生活滿足。姑姑反映孩子小學時乖巧,學習成績良好。進入中學,學習上遇到不如意,之后就不再努力,開始自暴自棄,并要求父親給自己轉學。在父母堅持讓其繼續在本校求學的情況下,她出現以上一系列不良行為,甚至提出輟學。
針對該學生以上的不良行為,學校安排給王麗做心理輔導工作,她一開始就表現出排斥行為,一進輔導室就質問輔導老師:“你是啥貨?”輔導老師以微笑面對,她又說:“笑你媽X!”之后開始踐踏室內物品,并躺倒在沙發上大聲唱歌。看到輔導老師并不阻止,她聲稱:“我還能做出更過分的事,你信不信!”隨即爬上了窗臺,站在窗臺上跟操場上體育課的同學喊話。輔導老師觀察到當時不存在為她輔導的契機就說:“我現在要離開這里,你打算做什么?”她立刻跳下窗臺跟隨輔導老師走出心理輔導室。她跑下樓,并沖到操場扯住一女同學的頭發拉到廁所毆打,被體育老師發現后及時阻止。無奈之下只有請家長暫時領回家,王麗如愿離開了校園。
類似王麗這類人格的中學生,已經不是個例。這種人格心理因素有兩大構成成分:一是在放棄責任、義務導致自身、他人、家庭、社會嚴重危害時不能感受到焦慮痛苦;二是具有這類人格的中學生大腦受來自西方后現代文化思潮中某些斷章取義的教育觀念影響,形成極端自我中心、快樂就行等觀念。經過心理分析,認為他們具有五個特點:
特點一,以敢于反社會主流文化、觀念、生活模式等為榮。例如在課堂上公開反對、痛斥老師;往老師新裝上揮墨水,背上貼寫有侮辱性語言的紙條;在家反對父母;在網上發布反對校長和對校園內紀律詆毀的帖子等。
特點二,不良行為非常輕易。他們在做出不良行為時,常常并不需要太認真權衡、思想斗爭等就做出決定,例如逃課、放棄學業、沉迷網絡等。對此行為導致的極其嚴重的后果及所產生的以母親為首的全體親人的心理傷害等,都表現出幾乎沒有自責、愧疚與焦慮。
特點三,我行我素。對父母、師長、集體、家庭等毫無在乎之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從不會進行瞻前顧后的得失權衡。因此,這類缺乏責任感、進取心的中學生常做讓正常人覺得不合常理、出乎意外、無法理解的事。
特點四,不顧及行為結果。在對這類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發現他們能夠知道、理解后果如何,但情緒平靜、冷靜后,對于自己所做的錯事、壞事、荒謬事情導致的對父母和其他親人心理的、身體的重大傷害沒有痛心、焦慮、自責、恐懼、內疚、慚愧等,心安理得,從從容容。
特點五,無進取心。這類人格的人對現實生活不熱愛、不留戀,不愿意付出和努力;完全和現實生活脫離,甚至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他們,都在所不惜。他們并不焦慮、不遺憾,甘愿永遠生活在虛擬世界,終生不悔。在現實的心理咨詢中,他們幾乎無法通過心理輔導和技術干預手段予以幫助。
具有以上特點人格的中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他們在嬰幼兒期所受的片面“滿足需要”、“無條件的充分尊重”教育。從小時起,家庭就沒有讓他們受過一點嚴厲批評、斥責、懲罰。在早期印刻教育期間就沒有接受過如何忍受失敗焦慮、批評焦慮、斥責焦慮、懲罰恐懼等,使孩子從未形成過對父母、老師的敬畏人格品質,因此,在學校里遇到一點小事就焦慮得無法克服,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有“無焦慮”地逃避困難的行為和思維的自由。
同時,由于東方的文化傳統等原因,學生的學業負擔普遍過重,應從小培養學業競爭精神和理想。要適應這種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學業競爭生活,孩子的大腦中必須有一種對權威的敬畏感、責任心和自責感。當他們的學習生活遇到困難想放棄作業、學業等努力時,在對父母、老師的敬畏感的驅動下,把念頭指向順從父母和老師的意愿做。只要他們稍作努力,便會成功;成功幾回就會發現,許多困難原來并不真正是困難的,都是可以克服而獲得成功的。這樣反復,他們的責任感、進取心就可以建立起來,讓他們成為高責任感、有進取心人格特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