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蔡偉俊+章臣俊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區綜合干預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知識-態度-行為水平的影響,以提高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方法:2014年4-9月隨機抽取普陀區桃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冊管理的高血壓患者220例,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10例,觀察比較兩組對象在社區綜合干預后的高血壓知識-態度-行為水平。結果:干預后,干預組高血壓知識、態度、行為的總體正確回答率分別為80.00%、93.33%和67.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30%、81.65%和53.21%和干預前的58.18%、80.00%和49.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知識、態度、行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綜合干預可有效提高社區高血壓知識-態度-行為水平,應積極開展社區綜合干預,不斷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
關鍵詞 高血壓 知識-態度-行為 綜合干預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16-0044-04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KAP level in th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SUN Wei, CAI Weijun, ZHANG Chenjun
(Taop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3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the 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 in the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220 case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management in Taop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pril to August 2014 and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onewith 110 cases each.The total correct answer rates of KA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after th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correct answer rates of KAP were 80.00%、93.33% and 67.62%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higher than 63.30%、81.65%、53.2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58.18%、80.00%、49.09%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P>0.05).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KAP level of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and th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actively developed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work of th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s.
KEY WORDS hypertens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之一,也是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和其他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1]。根據相關文獻報道,我國高血壓病的患病率2004年已達11.26%,但高血壓病知識的知曉率只有30.2%,人們對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和保健知識的重視度還不夠,高血壓病患者能控制血壓到合理范圍者只有6.16%,服藥率不到25%[2]。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病、多發病,患病因素眾多,給社會、家庭、個人帶來極大的負擔和痛苦[3]。然后高血壓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對高血壓防治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于2014年4—9月對桃浦鎮高血壓患者開展為期6個月的社區綜合干預,為提高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提供依據,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普陀區桃浦鎮4個居委會,從中抽取符合條件的高血壓患者220例,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例數均為110例。干預組中男45例,女65例,平均年齡(67.36±8.05)歲;平均病程(8.06±5.27)年,體質指數(BMI)正常59例,超重40例、肥胖11例;63例有高血壓家族史。對照組中男49例,女61例,平均年齡(66.29±7.88歲,平均病程(7.81±5.66)年;BMI正常60例,超重37例,肥胖13例,59例有高血壓家族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選標準:①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4]: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或既往有高血壓,目前已服用降血壓藥物,血壓低于140/90 mmHg;②年齡在35~74歲;③排除有精神異常或嚴重并發癥和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④自愿參加。
1.2 方法
所有數據采取現場調查問卷與體格檢查方法采集。調查問卷參考相關文獻[5-7]自行設計,調查主要內容包括:①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壓家族史等;②高血壓相關知識問題10項,包括高血壓的判斷標準、血壓波動的影響因素、高血壓是終身疾病、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會發展為哪些疾病、高血壓預防方法、承認每日推薦食鹽攝入量、血壓穩定是否需要繼續服藥、血壓是否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壓可能對哪些器官造成危害;③高血壓相關態度問題4項,包括認為常測血壓有必要、35歲以上每年應量血壓、高血壓病需引起患者高度重視、高血壓病需治療;④高血壓相關行為問題4項,包括規律服藥、合理膳食、保持情緒穩定、定期監測自身血壓。體格檢查主要包括身高、體重、BMI、血壓等形態指標。BMI判斷標準[8]:18.5≤BMI<24.9為正常,25≤BMI<29.9為超重,BMI≥30為肥胖。
對干預組采取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包括:①對干預對象開展強化的高血壓相關知識培訓;②開展針對性的膳食營養培訓,重點開展低鹽、低脂飲食宣傳;③對干預對象家屬進行相關宣傳教育,提高家庭參與度和支持度;④發放各類高血壓相關健康處方,如高血壓的防治、健康生活方式系列讀本等;⑤發放控鹽勺、控油壺等實用性器具,促進低鹽、低脂飲食形成;⑥加強過程管理,定期對敢于對象及其家屬進行隨訪,隨時了解情況,督促健康行為的開展。對照組無干預。
干預前基線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20份,有效回收問卷220份;干預后干預組和對照組分別發放調查問卷110份,有效回收問卷分別為105份(有效率為95.45%)、109份(有效率為99.09%)。
調查前所有調查人員接受統一標準的培訓。所使用儀器經過校正。對所有數據采取雙錄入法,確保數據采集的準確性。抽查10%的被調查者,確保準確率大于95%。
1.3 統計方法
應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高血壓知識回答情況
干預后,干預組高血壓知識總體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7.32,P<0.01);干預后,兩組間所有的10項內容中只有“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和“血壓穩定是否需要繼續服藥”兩項回答正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8項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后10項內容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1),對照組干預后與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干預前后兩組高血壓態度回答情況
干預后,干預組高血壓態度總體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干預后,兩組間所有的4項內容中只有“高血壓病需引起患者高度重視”和“高血壓病需治療”兩項回答正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2項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組干預后4項內容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1),對照組干預后與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 干預前后兩組對象高血壓行為情況
干預后,干預組高血壓行為總體正確回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間所有的4項內容中“規律服藥”和“保持情緒穩定”兩項回答正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2項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組干預后4項內容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1);對照組干預后與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據2010年錢岳晟等人的研究顯示,上海市普陀區社區人群調查高血壓的患病率為48.0%,標化率為31.6%,明顯高于上海鄰近地區浙江和江蘇城市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9]。通過社區開展綜合干預活動,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防治高血壓的意識,掌握預防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并自覺地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目的[10]。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提出,良好的防病態度是主動獲得取知識并采取仞促進行為的基礎,在社區開展高血壓健康干預是必要且會達到良好的效果[11]。由此可見,在普陀區桃浦社區開展高血壓防治工作研究十分重要。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高血壓知識、態度、行為的總體正確回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和干預前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大多數調查項目在干預后干預組比對照組均有顯著提高(P<0.05),只有少數項目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高血壓病需引起患者高度重視”和“高血壓病需治療”兩項的回答正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基線回答正確率已經很高有關。而“規律服藥”和“保持情緒穩定”兩項回答正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人們的行為需要一個較長時間來慢慢改變才能形成有關,符合KAP理論[12]。總之,在6個月的社區綜合干預期間,我們對高血壓患者開展形式多樣的強化教育和行為干預,包括開展主題講座、社區義診、張貼海報、發放支持用具、定期隨訪等措施,使得患者的高血壓知識有了明顯提高,高血壓認識態度明顯提高,不良生活習慣也得到顯著改善。說明社區綜合干預是可行的、效果是顯著的。

芬蘭于1982年至2007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只要高血壓防治工作做好了,高血壓的患病率就必然會得到下降[13]。本次研究提示,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開展社區綜合干預對其高血壓KAP具有顯著的效果,高血壓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良行為方式是其危險因素之一[14],因此,社區綜合干預應該作為社區高血壓防治的重要措施長期開展下去。研究實踐還提示我們,正常高值血壓人群也應該被列為重點干預對象,將防治人群向健康人群前移,加強對健康及亞健康人群的保護。同時應該將患者家屬納入干預對象,因為慢性病的防治需要家庭參與乃至整個社會的支持。慢性病防治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很大的社會支持和經濟投入,因此就要求政府加大相關經濟投入,社區整合有限資源,多部門、多形式聯合協作共同努力將高血壓防治工作持續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吳兆蘇. 高血壓防治進展[J]. 心肺血管病雜志, 2007, 26(2): 124-125.
[2] 孫宇玲. 2004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解讀[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05, 5(2): 1-2.
[3] 馮石獻, 周剛, 王盟, 等. 810例社區居民高血壓知?信?行狀況分析[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06, 1(1): 28-29.
[4]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起草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18.
[5] 劉紅, 佘茜, 益莉萍, 等. 高橋社區60歲以上老人高血壓患病調查[J]. 上海醫藥, 2014, 35(12): 58-60.
[6] 高燕寧, 梁霽, 傅華. 上海社區婦女高血壓相關KAP干預效果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01, 16(7): 415-416.
[7] 王英, 張欣. 靜安區高血壓分組管理人群知?信?行情況與管理效果分析[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10, 5(4): 282-283.
[8] Seidell JC.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a world wide epidemic[J]. Br J Nutr, 2000, 83: S5-8.
[9] 錢岳晟, 張怡, 張瑾, 等. 上海市普陀區社區人群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抽樣調查[J].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0, 18(11): 1059-1062.
[10] 王俊琪. 健康促進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的影響[J]. 中華全科醫學, 2009, 7(4): 400-407.
[11] 黃大崗. 城區居民高血壓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 吉林醫學, 2014, 35(16): 3551-3552.
[12] 呂姿之.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 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8: 52.
[13] Kastarinen M, Antikainen R, Peltonen M, 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Finland during 1982-2007[J].J Hypertens, 2009, 27(8): 1552-1559 .
[14] 周華, 朱吉偉, 張年芳. 某市郊區高血壓患病農民現狀調查與分析[J]. 實用全科醫學, 2008, 6(2): 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