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琴
摘 要:中專教育的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的技術型人才,而中專語文的目標則在于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與文學素養。正是因為中專學校本身過于偏重技能方面的實踐操作教學,對文化素養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中專語文教學面臨巨大的困境。鑒于此,本文主要針對中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進行了詳盡的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應對措施與建議,僅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專;語文教學;困境;措施
作為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的綜合性科目,語文具有知識性、文學性、思想性以及工具性的重要特征,是其他學科教育的重要基礎[1]。由于中專教學的特殊性,中專語文當前仍然存在“教師難教,學生厭學”的困境,并且呈愈演愈烈的趨勢。所以,分析當前中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制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就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中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1.語文重要性被淡化
中專教育是以培養初級技術型人才為主的,因為中專語文表面上的文化屬性,再加上部分中專學校領導層片面地認為只有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才能夠有效提升就業率,導致中專語文的重要性逐漸被淡化,相應的語文課時也不斷被壓縮。中專學生基本上是以初中為起點,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思想層面過于偏重專業技能學習,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足。正是因為學校領導與學生對語文的認知偏差,才導致語文地位的逐漸下降。
2.語文教學存在隨意性
現階段,中專語文教學針對學生語文基本技能培養與教師語文基礎知識傳授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在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面并不明確,中專語文教學沒有體現出與普通中學語文教學的差異性。此外,部分中專學校在“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存在盲目削弱文化基礎課程的現象,對中專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存在極大的隨意性[2]。
3.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
中專語文教材的改版速度較為緩慢,其與中專教學的特征、學生專業需求以及現實運用方面存在明顯的脫節情況。部分教師僅僅追求完成學校考核,教學過程中只是進行簡單的照本宣科,并沒有把語文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需求進行充分的結合,課程內容存在巨大的滯后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許多中專學生產生“語文知識是沒用的”的錯誤認知。
二、應對措施與建議
1.正確認知中專語文的地位
語文作為學生階段全面學習漢語的基礎課程,其對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語文一直都是作為重要的課程納入教學規劃中的。然而因為中專學校培養初級技術型人才的目標,語文課程存在從主科退居副科的現象,然而這并不表示語文課沒有存在的必要。
各個中專學校應當積極轉變觀念,應當從長遠發展的層面來衡量中專語文的意義與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理念,使得學生意識到技能掌握與語文學習共同發展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基于學生未來就業方面的需求與職業規劃,通過有效整合中專語文教育與素質教育,使得語文教學更為貼合中專生的需求與特征[3]。
2.加強中專語文實用性
基于中專學校的教育目標,中專語文教學應當完全摒棄應試教育的傳統理念,在教學理念中體現出與普通中學語文的差異性特征,進一步加強中專語文教學的實用性,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與此同時,中專語文還應當進一步加強調查報告、工作總結、實驗報告以及研究報告等方面的作文練習,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3.組織“大語文”教學活動
所謂“大語文”教學,指的是語文教學不局限于學科本位內涵,在語文教學領域進行有效的拓展。針對中專語文來說,則是根據中專學校的培養目標,充分結合學生未來崗位與專業特征,在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將語文教學內容拓展到課外的領域,從而在有效拓展語文教學空間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職業化應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專語文教學對學生言行舉止、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需要中專學校與語文教師重視語文的作用,正視中專語文教學當前面臨的困境,通過積極、大膽的探索,積極轉變教育理念,不斷提升中專語文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孟曉琳.新媒體環境下中專語文教學的延展與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2):43—44.
[2]周奎生.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10):59—60.
[3]王愛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0):47,49.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