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新教師是一個生機勃發、激情無限、夢想張揚、潛力無限的朝陽群體,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科學的職業規劃與良好的職業心態是教師擁有充實豐盈而又幸福從容的教育人生的關鍵要素,對于剛入職的新教師做好“三段六期”的職業規劃,持有“三心三意”的職業心態非常重要。
一、“三段六期”的職業規劃
1.初為人師的“入格階段”:適應期、模仿期
新教師群體有著明顯的優勢與不足,只有立足這些優勢與不足,認真觀察、了解,正確面對、接受,適應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換,迅速進入角色;適應食宿、交通、教學、辦公的物態環境,做好妥善安排;適應校史校情、管理制度、行業規則、人際交往等精神文化,順利融入團隊,才能讓自己很好地適應工作和生活。
新教師要有意識地從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為人處世幾個方面總結體會共同的規律。
一是要遵循課堂教學的十個基本理念:①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親切、大方、儒雅的教學儀態,生動、活潑、和諧的教學氛圍。②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認知規律,當好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引領者、組織者。③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把握突破高效有力。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⑤激趣導學引領得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機會。⑥教學環節設計合理,課堂結構完整嚴謹,課堂調控得法。 ⑦激勵性、發展性、開放性、多元性的評價恰到好處,表達語言豐富多樣。⑧獨學、對學、群學形式選用得當,生生、師生合作學習開展有序。⑨教學效果反饋及時,預設與生成關系處理正確,教學策略調整科學及時。⑩關注生成,德育契機不忽略,課堂偶發事件處理有藝術。
二是要掌握班級管理的十大常用策略:①制訂方向明確、激勵性強、漸進可行、成員認同的班級目標。②科學培養、正確選拔、恰當運用班干部。③認真對待、精心策劃、嚴密組織每一次班級活動。④真正發自內心地關心愛護每一位班級學生。⑤平等地對待、賞識地看待、多元發展性地評價班級學生。⑥與班級學生保持不遠不近的適當距離。⑦重視適時民主的師生交流、適度非貶的家校溝通。⑧言而有信,不怒而威。⑨注重任課教師間的協調聯絡。⑩妥善處理班際交流與競爭。
三是要體味同行職場人生的十點感悟:①厘清自己的生命中需要什么是幸福的起點。②破除內心寧靜障礙的最好辦法是找到生活平衡點。③教師的職業價值來源于平凡而生動的課堂。④憑良心與盡責任是做人從業的底線與邊界。⑤教師愛的動力和源泉是“假如學生是我的孩子”。⑥以教師的名義存在就要挺立。⑦不串道的奮力奔跑只為無悔。⑧在乎什么并不是糾結什么。⑨成全自己或他人都難離貴人。⑩唯有經歷才會懂得。
2.小有成就的“定格階段”:成型期、高原期
教師入行入格之后,學習借鑒了前輩同行的一些成功經驗和模式,工作開始得心應手,對教育教學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法,但是如果就此止步不前,不能進一步總結提升,結合自身實際化用于無形,仍然有可能出現南橘北枳的不服不適。因而必須在此基礎上,正確運用科學的教育思想,深刻理解學科性質,準確把握學科特點,熟練掌握教材體系,形成教育教學個性和風格,長期用心積累教育教學實踐的案例并反思,以求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一階段也就是成為有思想、有個性、懂得教育的教師的過程。
3.大有建樹的“破格階段”:突破期、研創期
從沒有章法到有套路,是一個從外行到內行的過程;從模仿到自創是一個從合格到骨干的過程;從有模到無模,就應該是一個從專業到專家的過程。第三個階段更需要底蘊底氣,突破和超越自我,不受模式的拘囿,實踐思想、理念,團結、帶領教師團隊進行研究探索,追求教育教學信仰,錘煉培養有志于教書育人的群體,著書立說,傳經布道,這樣才能成為會研究、會輔導、引領教育的教師。
二、“三心三意”的職業心態
1.佛心禪意
佛家講究慈悲為懷,廣結善緣,扶危濟困,甘下地獄,普渡眾生。教師每一天做的每一件煩瑣小事,都是一項項細小的工程,而且這些工程都從屬于塑造靈魂的事業。教師寬容地接納身邊的每一個靈魂,這是他們躬耕宏偉事業的必備素養。善待每一個靈魂,包括善待學生,不嫌貧愛富,不寵敏惡拙,不簡單粗暴,不急功短視;善待同仁,不恃才傲物,不偏執獨行,不搬是弄非,不挑剔相輕;善待家人,不狹隘自私,不索而不予,不淡漠疏離,不拋舍擔當;善待自己,不消沉幽怨,不苛己自責,不弛而不張,不懈怠身心。
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一種方法,一種藝術,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走上教育崗位就該用心營造領悟教育的那份禪意。那是一份心的事業,當自己心中蕩起絲絲微瀾就能激起學生心中串串浪花時,那一定是一種科學的藝術的心之交融,這種交融何其幸福、何其快樂。
2.道心天意
老子《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在強調遵循自然而然的客觀規律,正確作為、科學作為、有效作為。
一要遵守行業規則。每個行業都有其特定的規則和要求,這是職場人堅守行為底線、享有職業尊嚴、維護自身權益的戒律,新教師一定要盡早熟知、習慣恪守。
二要不違生活常理。教師是教育人,更是社會人,應該在固守主流精神價值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社會、人情事理,切不可做“穿越的古董、天外的來客”,離經叛道,我行我素,格格不入。
三要遵循教育規律。教育有規律,教育要守規律。新教師加入教育行業就面臨教育信仰的選擇,好教師一定是矢志踐行適應性、實踐性、前瞻性、生命力強的教育精神的教師。面對形形色色教育改革的理論和行動,清醒辨識,智慧周全,既不頑固因循守舊,也不盲目跟風附和,不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為代價成全一己一時之虛榮,以對學生的終身成長發展、未來的生存生活負責為最高教育價值取向,深藏于心并在一切教育行動中克己諭人,善始敬終。
3.儒心士意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形成起就貫穿于中國歷史全過程,之所以影響如此深遠,是因為其博大精深。有學者認為“仁、禮、中庸(合適地做適宜的事)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有人認為“講禮、愛國、尚教構成儒學的三架馬車,驅動中國儒家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歷史上以春秋戰國為代表的很多時期,尊士、爭士、養士之風盛行,士也就成為知識、道德、勇力的集合者。不論何種學術流派都無法否認中國儒家文化倡揚的自我完善、家國情懷、責任意識,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有識之士都以超強的定力忠于自己認準選擇的事業。教師作為塑造人的知識分子更應該有這份儒心士意。
一是要講責任。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的學生,思想道德、教學行為直接關聯學生群體、學生家庭,小到個體的成長發展、生活生存,大到社稷族群的興衰存亡,不一定能決定,至少會影響。一言一行的背后沒有責任鞭策,便難免馬虎隨意。
二是要能堅守。如果不能從內心認同、滿足、安于自己的職業,教師有太多的理由敲鐘度日、心猿意馬、改行換業,只有有了長期甚至終身從教的意愿才會有專業成長的動力。退一步說,不管是樂意還是被動從教,從教一天都得堅守職業良心一天。
(作者單位:湖南省寧鄉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