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亮
蘇州市吳江區第四人民醫院,江蘇蘇州 215231
探討退變性與峽部裂性兩組腰椎滑脫癥患者的CT診斷特點
祖亮
蘇州市吳江區第四人民醫院,江蘇蘇州 215231
目的 探究并觀察退變性與峽部裂性兩組腰椎滑脫癥患者的CT診斷特點。方法 選取該院2014年11月—2016年1月接收的腰椎滑脫癥患者92例,按照患者的腰椎滑脫癥的類型分為退變性組和峽部裂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CT診斷特點。結果在退變性組中,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峽部的缺損,但有48例出現“假性椎間盤托出征”。在峽部裂性組中,26例為雙側峽部裂,13例為單側峽部裂,3例為不完全性峽部裂。峽部裂性組的腰椎滑脫程度明顯比退變性組嚴重,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退變性組和峽部裂性組的關節囊鈣化、關節面增生化、椎間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和椎小關節面矢狀面改變的人數分別為37、50、26、41例和3、13、0、4例。退變性椎間關節病變情況明顯比峽部裂性組嚴重,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退變性組和峽部裂性組的椎間隙狹窄、椎間盤變性膨出和椎間盤空征的人數分別為43、37、21例和4、9、2例。退變性椎間盤病情明顯比峽部裂性組嚴重,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診斷顯示峽部裂性患者的腰椎滑脫程度高于退變性患者,退變性患者的椎間關節和椎間盤病變情況均比峽部裂性患者嚴重。通過觀察CT診斷結果及相關特點,可以確診腰椎滑脫患者的具體類型。
退變性;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CT特點
腰椎滑脫癥一種常見的脊柱類疾病,是指由于相鄰的兩節椎體出現向前或向后的相對位移,進而出現腰酸背痛、間歇性跛行或坐骨神經痛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馬尾神經損傷,嚴重已經患者的身體健康[1]。腰椎滑脫癥以退變性和峽部裂性最為常見,由于兩種類型的腰椎滑脫癥臨床癥狀非常相似,因此常常會出現誤診的情況[2]。CT作為常用于臨床輔助診斷的影像學工具,能夠幫助醫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的腰椎情況幫助確診病情。為了解2種類型的腰椎滑脫癥的CT診斷特點,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該院確診為腰椎滑脫癥的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進行該次實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該院確診為腰椎滑脫癥的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出現持續性腰腿痛或伴有間歇性跛行,并且經過保守治療6個月后無明顯好轉者。患者中已經排除患有嚴重骨質疏松癥、接受過腰部治療手術、合并患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及不同意實驗。根據患者的腰椎滑脫癥類型將患者分成退變性組和峽部裂性組。退變性組有患者50例,其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29例,年齡42~87歲;患者中腰椎滑脫程度為Ⅰ度的有37例,Ⅱ度的有13例,Ⅲ度和Ⅳ度的有0例。峽部裂性組有患者42例,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25例,年齡40~85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腰椎滑脫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比兩組患者CT診斷資料,包括上椎間關節、椎間盤、椎間隙、椎管和椎間孔的改變。并分析出兩組患者的CT診斷特點。
1.3 診斷標準
腰椎滑脫診斷:通過CT影像學觀察,在側位像會出現腰椎滑脫的情況,并且在橫斷面上會出現一側或雙側椎弓峽部裂隙,便可確定為峽部裂性腰椎滑脫。如果沒有看到椎弓峽部有裂隙,則可確定為退變性腰椎滑脫。腰椎滑脫程度診斷:根據Meyerding分類法,觀察患者的下位椎體上緣的CT圖像,可分成4個程度:Ⅰ度:椎體向前滑動的幅度不超過椎體中部矢狀徑的1/4;Ⅱ度:椎體滑動的幅度在矢狀徑的1/4~1/2(不超過1/2);Ⅲ度:椎體向前滑動的幅度在矢狀徑的1/2~3/4(不超過3/4);Ⅳ度:椎體向前滑動的幅度超過矢狀徑的3/4。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滑脫程度對比
峽部裂性組的腰椎滑脫程度明顯比退變性組嚴重,結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滑脫程度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椎間關節病變比較
在退變性組中,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峽部的缺損,但有48例出現 “假性椎間盤托出征”。在峽部裂性組中,26例為雙側峽部裂,13例為單側峽部裂,3例為不完全性峽部裂。兩組患者的椎間關節病變情況對比,退變性組的椎間關節病變情況明顯比峽部裂性組嚴重,結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椎間關節病變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椎間盤病變比較
退變性組的椎間盤病變程度比峽部裂性組嚴重,結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椎間盤病變比較(n)
腰椎滑脫癥主要是指腰椎峽部崩裂和腰椎滑落,其發病原因只要是由于長時間的腰椎外應力持續增加,導致相應節段的椎間關節出現連續性的損傷,誘發腰椎退行性改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周圍韌帶開始松弛,使其與椎體之間的連接出現不穩,進而導致腰椎滑脫的情況[3]。退變性是腰椎滑脫癥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相關研究認為導致該病出現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4]:①椎間盤退變;②椎弓跟-關節面角增大和椎間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導致腰椎后部結構出現異常;③腰骶部出現異常變化;④其他原因,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腰椎推盤退變等。從解剖學的角度來分析,腰椎滑脫癥主要是腰椎的第4和第5節段的椎間關節持續受到向前的外應力,導致當椎間關節面受到向前的作用力時,就會很容易出現病理性的改變[5]。正常情況下,腰椎第5節段突出會受到周圍的關節囊和韌帶的力量的限制。但由于腰椎第5節段正好位于關鍵囊和韌帶力量的交點,這也是腰椎滑脫最常出現在腰椎第5節段的原因。在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中,腰椎峽部裂主要出現在椎弓根下部的2~9 mm的范圍內,常見于一側或兩側的腰椎弓根峽部的骨質缺損[6]。目前臨床上對于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發病機制暫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大多數研究學者認為,先天性發育缺陷和后天慢性勞損或應力性損傷是造成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主要原因[7]。由于峽部裂隙越大,腰椎移位就會越明顯。因此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中患有Ⅱ度滑脫甚至Ⅲ度滑脫的人數相較于退變性腰椎滑脫癥的人數更多。實驗結果顯示峽部裂性組的滑脫程度明顯比退變性組嚴重,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相關文獻的觀點。觀察腰椎滑脫癥的滑脫程度是比較基礎的,無論是CT還是X線均能夠診斷。但與X線比較,CT能夠更清楚的觀察患者椎管的情況及椎體和椎間盤的病變情況,為診斷和治療腰椎滑脫癥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8]。在腰椎滑脫癥中常常存在假性椎間盤膨出癥和雙邊征。假性椎間盤膨出癥是由于滑椎下緣的水平間盤向后突出,導致滑椎下位的椎體上緣水平間盤向前突出,但實際上椎體的側方椎間盤并沒有出現突出情況[9]。雙邊征則是由于滑脫椎椎管前后徑延長,上位椎體后緣與下位椎體后緣的中間出現了一些條帶狀的椎間盤組織,導致2個椎體在影像學中會出現在同一個掃描層上。雙邊征在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主要是由于椎弓峽部及關節突間骨質缺損,導致骨質增生表現出“鉤狀”。CT能夠清晰地觀察并分辨這2種情況,幫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療。同時,CT能夠幫助醫生詳細觀察椎小的退變情況和關節突出的角度改變,這對于判斷腰椎是否存在假滑脫的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退變性腰椎滑脫癥的滑椎下緣水平椎管矢狀徑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從滑椎下位椎體上緣水平會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小[10]。根據椎小關節矢狀脫位情況和關節突出節角是夠明顯變小,是判斷退位性腰椎滑脫癥的重要標準。要椎小關節真空現象是假性滑脫的一種常見情況。翟榮存等認為,注重觀察上下關節突關節面的矢狀位改變,是判斷假性滑脫的重要特征。
大量研究證實,CT能夠更加清晰的反應腰椎滑脫癥的情況和程度,直觀地呈現出椎小關節退變和關節突關節角度的改變[11]。退化性和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椎小關節蛻變和椎間盤病變具有不同的特點,也會通過CT得到很好的呈現。實驗結果顯示,變性組和峽部裂性組的關節囊鈣化、關節面增生化、椎間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和椎小關節面矢狀面改變的人數分別為37、50、26、41例和3、13、0、4例,退變性椎間關節病變情況明顯比峽部裂性組嚴重。退變性組和峽部裂性組的椎間隙狹窄、椎間盤變性膨出和椎間盤空征的人數分別為43、37、21例和4、9、2例,退變性椎間盤病情明顯比峽部裂性組嚴重。說明退化性和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具備不同的CT特點,與研究觀點一致。
綜上所述,CT影響學能夠非常清晰地顯示腰椎滑脫時椎弓峽部的情況,幫助醫生了解峽部裂隙和移位的具體位置。同時還能夠顯示出椎管內硬膜囊及韌帶等結構的變化,以及上下關節突出的情況,從而幫助醫生更為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變過程,為其臨床治療和診斷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學依據。該院認為退變性和峽部裂性的腰椎滑脫癥CT診斷特點主要表現為:退變性腰椎滑脫癥的椎間關節和椎間盤病變程度明顯比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嚴重;而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可明顯看見椎弓處的峽部裂隙,并且椎體的滑脫情況一般是要比退化性腰椎滑脫癥嚴重。通過觀察患者的CT影像結果,是能夠對腰椎滑脫癥具體類型作出確診。將CT影像學應用在腰椎滑脫癥的診斷與治療中是非常可行的。
(
)
[1]劉勇,劉臻,朱鋒,等.成人腰椎峽部裂性滑脫癥與退變性滑脫癥患者脊柱骨盆矢狀面形態學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4(2):307-311.
[2]王普,孟祥祿,王建東,等.退變性與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患者脊柱-骨盆復合體矢狀面形態學及生活質量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2(14):3322-3327.
[3]黃衛國,海涌.退行性腰椎滑脫癥與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患者的手術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4,6(6):460-465.
[4]翟榮存,朱勝康,劉曉東,等.峽部裂性與退變性腰椎滑脫的MRI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6(21):102-104.
[5]洪波,趙鶴亮,趙新斌,等.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相關影響因素對照分析[J].海南醫學,2014,13(17):1936-1938.
[6]李亮,隋海濤,于學忠,等.輕度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融合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及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3,11(9):1338-1344.
[7]張奎渤,劉輝,王建儒,等.腰椎退變性滑脫臨床與影像學分型的可信度與可重復性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 8(13):729-733.
[8]洪波,趙鶴亮,趙新斌,等.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相關影響因素對照分析[J].海南醫學,2014,13(13):1936-1938.
[9]李志球.腰椎滑脫及椎弓峽部裂的X線平片與CT診斷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0(7):64-65.
[10]王志軍,洪波,楊冬生.峽部裂性與退變性腰椎滑脫MSCT掃描解剖學因素的對照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3(14):51-53.
[11]程大為,葛鵬,申才良,等.磁共振成像下退變性腰椎滑脫不同節段多裂肌改變的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 13(27):1164-1169.
To Investigate the CT Diagnosis of Spondylolysis and Degenerative Feature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ZU Liang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Wujiang District,Suzhou,Jiangsu Province,215231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observe the degenerative spondylolysis and CT diagnosis in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The hospital in November 2014 to January 2016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in 92 cases,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e divided into degenerative spondylolysis group and CT group,comparing the two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In the degenerative group,all patients were no isthmus defect,but there were 48 cases of false disc holder battle".In the isthmic group,26 cases were bilateral spondylolysis,13 cases were unilateral spondylolysis,3 cases were incomplete isthmus spondylolysis.Crac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e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group (P<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ysis group and calcification of joint capsule group,the articular surface by biochemical,intervertebral joint dislocation or subluxation and facet joint sagittal change The numbers were 37,50,26,41 cases and 3,13,0,4 cases of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Obviously than isthmic group serious results(P<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ysis group and intervertebral stenosis group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 and empty syndrome there were 43,37,21 cases and 4,9,2 cases of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Spondyloly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serious results(P<0.05)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CT diagnosis of spondylolysis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intervertebral joint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lesions tha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sthmic.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T diagnosis and related characteristics,can be diagnosed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and specific types.
Degenerative;Spondylolysis;Lumbar spondylolisthesis;Characteristics of CT
R681.5
A doi 10.11966/j.issn.2095-994X.2016.02.02.12
2016-04-08;
2016-05-15
祖亮(1984.8-),男,江蘇泗洪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影像,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