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錦 吳夏秋 尹愛寧 張秀剛
(1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2 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杭州,310053;3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基本規范(征求意見稿)》及形成過程
彭錦1吳夏秋2尹愛寧3張秀剛1
(1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2 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杭州,310053;3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是以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現代健康概念為指導,采用醫學、管理學等多學科技術方法,針對個人或群體健康狀態進行動態辨識、評估、干預及其效果的動態再評估的服務。目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行業魚龍混雜,亟待規范。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規,“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組在經過文獻研究、多輪專家共識及反復論證基礎上,起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基本規范》,廣泛征求意見。請讀者將修改意見用電子郵件發至第一作者郵箱(pengjin2000@163.com)。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是以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現代健康概念為指導,采用醫學、管理學等多學科技術方法,針對個人或群體健康狀態進行動態辨識、評估、干預及其效果的動態再評估的服務。2015年4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32號),明確提出“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其重點任務的第一條就是“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值此,建設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標準體系,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對于規范預防保健服務市場、提高預防保健服務水平、促進中醫預防保健學術發展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規,積極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相關工作指南,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技術研究與示范性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基本規范》,并公開征求意見。
《規范》的制定主要依從以下5項基本原則[2],即規范形成的科學性、實用性、統一性、規范性,以及適用性,具體如下:1)科學性:科學性是開展標準制定的前提,也是保障標準質量的基礎。本標準主要內容的制定,均具有充分的依據,并得到行業內的廣泛專家共識。2)實用性:本規范旨在為促進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發展,用于指導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相關基礎、技術、管理工作。因此,實用性是本標準編制的重要原則。本標準起草過程中,開展了調研,了解預防保健服務領域現存問題,以提高本標準的實用性。3)統一性:統一性原則包含3方面的內容,一是本標準草案與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相關文件協調一致;二是標準文本內容、文字編排、表述前后保持一致;三是規范來源為國家、行業、文獻的標準、規范、文章、講話的順序進行條目選定。4)規范性:規范性原則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本標準的編制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各階段的規范程序、要求開展工作。二是標準制定的目的在于力求使標準使用者采用統一的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和工作文件規范標準化活動。5)適應性:本標準根據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文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實施意見》精神,融合中醫藥行業的其他相關法規、文件,基于《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服務基本規范(試行)》(國中醫藥函〔2009〕139號)的基本內容,進一步細化、調整,提高適用性,使之更加符合中醫藥行業實際情況。
《規范》在制定過程中,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專家共識法,對規范的大綱、框架、內容、及適用范圍等進行界定及反復論證。
2.1文獻研究通過“中醫預防”“養生”“保健”“醫學服務規范”“Health services”“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Preventive Health standards”等主題詞,對清華同方、萬方、Pubmed等數據庫進行充分檢索。初步了解,國外的預防健康服務與專指詞“健康促進”的指南非常多,范圍較國內定義廣。國內現行發布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相關標準規范中,主要以技術標準、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為主,基礎標準尚不多見。基于文獻檢索,共收集整理116篇近5年的國內外指南,作為本規范修訂的依據及參考。所有檢索文獻收錄于“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參考文獻數據庫”,以便隨時查詢考證。
2.2專家共識專家共識法[3-4]是一種針對專家意見討論及觀點闡述進行分析的方法。中醫藥以及服務領域所特有的人文因素,無法用經典的定量研究進行分析時,可采用社會學的定性研究方法進行闡釋。具體內容如下:1)遴選專家:遴選與基本規范制定相關的專家如中醫預防保健專家、中醫臨床專業醫生、服務行業標準研究專家、預防保健服務機構管理者、中醫藥行業管理者等有可能使用或涉及到該基本規范的多學科人員。2)論證方式:通過召開專家會議的形式,采用半結構化的問卷形式,結合現場反饋的方法,進行專家意見的匯總。對會議進行文本及錄音會議記錄,將所有資料進行存檔。會后同與會專家進行電子郵件咨詢與反饋,以彌補因會場時間的限制所帶來的信息缺失。3)分析方法:采用綜合排序、權重分析等方法,對共識會議及訪談所獲信息進行分析及處理。
基于《中醫藥行業標準編制通則》所規定的標準規范制定程序,啟動《規范》。
3.1預研階段基于文獻研究,明確制定標準的目的,分析《規范》與現行標準、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關系,評估其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在此基礎上撰寫《項目建議書》。根據《中醫藥行業標準編制通則》中所規定的基本結構要素,對《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服務基本規范(試行)》(國中醫藥函〔2009〕139號)進行調整,初步形成《規范》的建議稿。
3.2立項階段2014年3月,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辦公室提交《項目建議書》。由標準化辦公室匯總后,統一提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準化管理部門;2014年9月22日至11月22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準化管理部門提交中醫藥標準化專家技術委員會(SAC/TC478)審議。截止2014年11月22日,發出函審單及送審材料63份,投票回函51份,其中,“贊成”(包括贊成并有意見)48票,占76.2%;“不贊成”3票,占4.7%;“棄權”0票,占0%;未回函12票,占19.1%。根據《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章程》等文件的規定,符合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項目立項的要求。
3.3起草階段1)組建編寫工作組,制定工作計劃:遴選具有權威性、具備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有一定技術水平、實踐經驗、與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相關的專家,例如:中醫臨床一線,公共衛生領域、社區、中醫預防保健、信息學專家、服務領域等多學科專家。此外,還包括中國標準研究院專門從事現代服務業標準化研究的專業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編寫計劃。2)起草討論稿,并形成編制說明:起草技術規范的討論稿,廣泛調研、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專家共識法,征集相關使用方如社區、科研、教育、企業等有關組織機構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在起草的同時形成相應的編制說明。編制說明包括工作簡況、規范的編制原則和確定規范主要內容的依據、與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關系、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等。
設計《專家意見征詢問卷》,在征求18名中醫界權威人士、中醫臨床專家、中醫保健等專家的意見后,進行歸納匯總和研究處理,形成意見匯總處理表,明確記錄對每條意見的“采納”或是“不采納”,對于未采納意見的,充分說明理由。
本輪意見征詢,明確了基本規范中的3個基本術語“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定義,對“服務項目”進行了重新梳理,在“管理制度”里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內容。
進一步的在征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的標準化專家意見后,根據服務屬性重新進行規范的結構設計,按照“動靜結構”分區,合理布局,排序類目。并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服務場所要有中醫藥文化內涵,以及增加了“服務測評”內容。目前已形成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基本規范》的征求意見稿,歡迎廣大專業人士提供意見。
[1]陳亦輝,吳夏秋,彭錦,等.運用服務包理論促進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發展的探討[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4,8(6):425-427.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通則[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3]宇文亞,韓學杰,史楠楠,等.專家共識法在中醫臨床指南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45(1):15-19.
[4]廖星,謝雁鳴.基于半結構深度訪談法探討中醫臨床研究的方案優化[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9,7(4):309-314.
附: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基本規范(征求意見稿)
1范圍
本規范規定了在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應遵循的指導思想,規定了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項目、從業人員、服務設施、服務模式、管理制度等基本要求。本規范適用于從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與保健機構。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WS 205-2001公共場所用品衛生標準。
3術語和定義
3.1中醫預防保健(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中醫預防保健是指在中醫“治未病”為核心理念指導下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的理論認識和技術方法。
3.2治未病(Preventive Health)“治未病”,源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充實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把握了預防保健的3個主要層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
3.3中醫預防保健服務(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以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現代健康概念為指導,采用醫學、管理學及其他多學科技術方法,針對個人或群體健康狀態進行動態辨識、評估、干預及其效果的動態再評估的服務。
4服務機構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包括:中醫健康狀態辨識服務機構,中醫體檢服務機構,中醫健康測評服務機構,調理保健服務機構,保健按摩服務機構,物理調理服務機構與器械調理服務機構,沐浴保健服務機構,美容美體保健服務機構,專項技術保健服務機構,母嬰保健服務機構,視力保健服務機構,飲食保健服務機構,保健咨詢服務機構,康體保健服務機構以及科普宣教服務等機構。
5服務人員
5.1配置人員配置應當滿足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功能的需要,應當包括中醫執業醫師、健康管理師、醫技人員、中藥師、護理人員、健康服務人員、管理人員等。
5.2資質從業人員,應具備國家相關部門頒發的執業證書和技能培訓證書。
5.3健康狀況保健服務機構所有從業人員應身體狀況良好,應持有健康合格證,且每年體檢不應少于1次。
6服務設施
6.1服務區域及其基本要求1)根據服務內容,設置與單位時間服務人次相匹配的場所面積。2)根據服務內容,設置不同功能的場所分區。3)根據服務內容,對各功能場所進行符合要求的裝修。
6.2設備配置1)信息化設備。服務全程監測、收集、動態分析信息技術設備應用軟件等。2)專業設備。健康狀態辨識、評估、干預設備及應用軟件,可根據服務內容配置其他醫學技術設備。3)健康咨詢與指導設備。健康宣教宣傳欄,影像等演示設備(選擇配置:多媒體教學設備及信息網絡系統等設備)。4)健康干預設備。各類針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設備等。5)辦公設備。計算機、打印機、電話、專用文件柜等辦公設備。6)內部裝飾。應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宣傳和介紹中醫藥的基礎知識、養生保健方法,以及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方法,常用中藥的識別與功效、中藥煎煮常識,通過粘貼畫、櫥窗展柜、實物、觸摸屏、視頻網絡等手段,積極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7)其他。根據本單位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需要,配置其他相關的設備、設施。
7服務對象
7.1服務人群適應于全部人群。
7.2服務對象分類按照個體人健康狀態,將服務對象分成3類人、6種狀態。指針對某種“易發疾病”(主要指與臟腑功能相關、對健康危害嚴重、人群高發、中醫干預有效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將所有人群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為“未病”“欲病輕”“欲病重”“已病輕”“已病中”“已病危”6種狀態。
8服務內容
按照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的服務理念、準則、流程,為服務對象提供4類健康保障服務。4類服務分別為:辨識、評估、干預、輔助求醫,四者有序組合、形成機制。
8.1辨識包括智能建庫、辨篩檢測2部分內容。首先,由服務提供方為服務對象建立“私人健康狀態信息庫”,并提供階段或永久維護和管理該庫的服務。其次,對服務對象進行中醫體檢、健康體檢以及健康測評。
8.2評估根據辨識結果提供評估報告以及全程跟蹤。1)評估報告內容應包括中醫評估報告及健康管理評估報告。中醫評估報告包括:中醫體質辨識、易患疾病風險評估、環境適應能力評估、中醫證候風險評估、臟腑和經絡狀態評估等。健康管理評估報告包括:體檢報告、已患疾病風險評估報告、生存質量評估報告、心理指數評估報告、睡眠質量監測報告等。2)全程跟蹤包括:全程服務和自助服務。全程服務內容為:實時/適時采集/錄入、存儲/整合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態信息(包括服務信息)、維護和管理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態信息、健康狀態預警、專家電話咨詢、健康提示短信等。自助服務包括:服務對象可登錄相關網站,進入自己的“私庫”,自助錄入、查詢個人健康狀態信息(包括服務信息),并可修正自助錄入的有關信息。或者登錄相關網站,查詢“治未病”高峰論壇,各期體質-臟腑-易發疾病防治專題講壇的有關信息,健康保障服務的有關信息等。
8.3干預包括干預服務和保險服務。1)干預服務包括:自助干預、他助干預和文化干預。自助干預為根據辨識評估結果,由服務提供者制定個體人健康狀態風險管理方案(含“易發疾病”的預防)進行自助干預。他助干預包括體質調理和“易發疾病”調理。體質調理:針對個體人的體質類型,提供調理體質的食品等產品和有關技術方法。“易發疾病”調理:針對“易發疾病”的預防,提供調理整體功能狀態的非藥物特色技術方法和產品。文化干預:通過書刊產品,音像制品,“講、展、演、驗”活動,網站信息查詢等方式提供各種健康文化信息。2)保險服務:包括綜合性保險,如“治未病”健康保障計劃、易發疾病綜合保障計劃;特殊人群保險,如女性孕期易發疾病保險;特定易發疾病保險,如肝臟、眼睛、糖尿病、高原易發疾病保險等。
8.4輔助求醫包括求醫指南和就醫通道。1)求醫指南包括提供相關醫生、專科、醫療機構的有關信息等指南服務,以及久以前的咨詢、指導服務。2)就醫通道包括提供預約診療服務、專人導醫導診、貴賓接待室服務等就醫安排,以及預約“易發疾病”的專家會診、住院安排、轉院安排、上門診療、上門護理等診治附加服務。
9服務流程

10服務項目
10.1保健服務機構可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下列各類1)中醫健康狀態辨識服務:包括智能建庫服務、中醫體檢、健康體檢以及健康測評服務。中醫體檢服務:包括辨體質、辨證候、辨臟腑經絡狀態等。健康體檢服務:包括常規體檢、“易發疾病”專項體檢、特殊人群專項體檢等。健康測評服務:包括SF-36生存質量測評、SDS心理指數測評等。2)調理保健服務:保健按摩服務:包括身體的頭、臉、頸、背、腹、腿、足、手的全身(生殖器除外)經絡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物理調理服務:包括精油、艾灸、砭石、汗蒸和熏蒸等。器械調理服務:包括光電磁、遠紅外、量子等能量器具。3)沐浴保健服務:洗浴保健:包括桑拿、藥浴、花瓣浴、牛奶浴、鹽浴、泥漿浴、沙浴、足浴等。溫泉保健:包括溫泉浴、溫泉養生等。水療服務(SPA):包括活水養生、芳香療法等。4)美容美體保健服務:調理美容服務:包括美容護膚、香熏精油美容等。調理美體服務:包括塑身、健胸、體重控制等。5)專項技術保健服務:母嬰保健服務:包括孕期保健、產后保健、嬰幼兒保健等。視力保健服務:包括增視性、護視性、防病增視性、癥狀性視力等。飲食保健服務:包括茶、花、藥膳和各類養生餐、功能茶、保健酒等。保健咨詢服務:包括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催眠、心理健康咨詢。6)康體保健服務:包括器械健身服務和形體健身服務。7)科普宣教服務:包括調養心神、節氣養生、食療藥膳等中醫預防保健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
10.2不宜提供的服務項目保健服務機構不宜提供給消費者自身帶來創傷的服務項目,包括但不限于放血、針刺等。
1服務管理
11.1質量管理1)保健服務機構應定期考核保健服務技能人員,每年至少1次,并將考核結果保存至其離開。2)保健服務相關用品、器具(包括但不限于美容用品、精油、泡足液、洗滌用品、一次性用品和保健器具等)應符合WS 205-2001《公共場所用品衛生標準》及相關標準。
11.2安全管理1)保健服務場所應符合《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建立消防制度,設施應符合消防要求。2)保健服務場所服務區房間應無內鎖,且門上應設有不小于0.1 m2的便于觀察的透視窗(洗浴用房除外),單間面積不應少于6 m2。3)保健服務場所服務區房間不應使用彩色照明設備,且在提供保健服務過程中不應關閉照明設備。
11.3人員管理建立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繼續教育培訓制度、人員考評制度等。
11.4信息安全管理建立服務對象信息安全保護管理制度,保證服務對象健康信息及相關隱私信息的安全。
12服務測評
確保服務的真實性與優質性,以調查問卷與訪談、二手資料收集等形式,對中醫藥保健服務能力與流程進行調查,所有調查問卷通過科學分析,形成服務評測。
12.1滿意度測評測量用戶對服務后的心理狀態反應,是用戶期望值與用戶體驗的匹配程度。通過對服務可感知的效果與其期望值相比較后得出的指數。
12.2投訴率測評指用戶對產品質量或服務的不滿意,而提出的書面或口頭上的異議、抗議、索賠和要求解決解決問題等行為。投訴率計算為:用戶投訴的次數/產品或服務的數量
12.3用戶投訴處理率為及時處理用戶各種意見、建議、抱怨和投訴,采用用戶投訴處理率測評改善狀況。投訴處理率計算為:處理數/投訴總數×100%。
(2015-08-17收稿責任編輯:王明)
The
Peng Jin1,Wu Xiaqiu2,Yin Aining3,Zhang Xiugang1
(1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InstituteofBasicResearchinClinical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2Zhe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InstituteofBasicMedical,Hangzhou310053,China; 3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InstituteofResearch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Beijing100700,China)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is based on TCM theory and modern health concepts, aiming to provide healthcare service to individuals, using medical and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dynamic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and reevaluation service. At present, it is in need of a guideline for the complicated preventive healthcare industry in China. 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our group, based on the “12th Five Yea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project, published this draft of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for TCM basic guideline” after literature research, several times of experts′ discussions and repeated demonstratio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 (pengjin2000@163.c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care service; Guideline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助項目——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技術研究與示范(編號:2012BAI41B03);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優質服務包示范性應用研究(編號:2012BAI41B07)
彭錦(1963.07—),女,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中醫養生保健及健康管理研究,E-mail:pengjin2000@163.com
R211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6.08.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