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斌圣
聯合辦公的困境在于如何實現準確“定位”。無論是生態圈、服務體系,抑或孵化器等,平臺所匯聚形成的創業生態和創業文化才是核心價值。
聯合辦公是分享經濟的創新,并用全新的方式改造傳統地產租賃行業。共享辦公場所的模式引人矚目,國外的WeWork、Regus、Hub等企業估值迅速增加,國內則有優客工場等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無論是創業者的市場需求,還是聯合辦公的多元供應,兩者都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規模。在分享經濟的發展理念下,平臺市場能夠實現創業空間供給和需求的最優對接。
商業模式的創新離不開市場需求的支撐,資本市場看好聯合辦公,除了分享經濟概念為老套的房地產租賃市場注入一絲新意,最重要的是當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發展所營造出來的廣闊市場。
創新和創業者們更加喜歡以一種輕資產的方式開啟創業旅程,而聯合辦公模式不但為這些人提供了相對便宜的工作空間,還實現了創業者的聚集,使他們能輕松找到志同道合者。不同企業的人在聯合辦公空間中共同工作,共享辦公環境的同時,還可以實現信息、知識、技能、想法的共享。隨著創業群體數量的增加,聯合辦公模式有助于拓寬他們的社交網絡。隨著“雙創”的火熱發展,不但國內的傳統寫字樓開始積極轉型,WeWork前不久也進入中國市場。
隨著分享經濟概念深入人心,聯合辦公模式也呈現多樣性。最簡單的是“二房東”方式,把租來的大空間劃小,再分租給其他創業者。最為流行的是“眾創空間”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導采用PPP的方式建設。知名的如浙江互聯網小鎮,辦公場所的設計別具一格,入駐企業也展現出創新特征。眾創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內部空間完善的公共設施,相關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入駐也大大降低了創業者的審批和融資成本。還有以投資為主要業務的“投資天使”模式,以創新工場為代表,在入駐的初創企業中發現未來的行業翹楚。在這種模式下,天使投資人把聯合辦公場所發展成“養羊的牧場”。
雖然聯合辦公的模式在不斷增加,挑戰卻依然很大。前一陣,創業者退出望京SOHO的事鬧得沸沸揚揚。他們退出的理由不過是復雜的入駐流程審批,穿拖鞋和T恤衫不能進入辦公區域等。初創企業身處新的文化,他們希望在聯合辦公模式中找到共情共鳴。
當前,聯合辦公的困境在于如何實現準確“定位”,無論是生態圈、服務體系,抑或孵化器、加速器、創業空間等,聯合辦公提供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明確這一問題之后,所謂的“水土不服”以及創新者的困境,都將不是難題。WeWork的核心競爭力既不是“整批零賣”,也不是考究的辦公環境設計、周期性的社區溝通、平臺化的服務支持,最為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平臺所匯聚形成的創業生態和創業文化。分享經濟不是免費經濟,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不管聯合辦公利潤來源是租金還是會員費,當價值提供明確后,創業者們愿意持續入駐,商業模式才算成熟。
曾有人認為,中國沒有美國那么多的自由職業者,在國內照搬WeWork商業模式行不通,現在看來落地障礙不大。從創業者需求看,國內創業的群眾基礎正在形成,自由職業者數量不斷增加。尤其在雙創的背景下,政府大力鼓勵創業使得對于辦公環境的市場需求激增,創客辦公變成了一片藍海,市場對于共用工作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
從供給看,截至2015年底,國內的眾創空間數量已經超過2 300家。除了科技園區、眾創空間外,有從房地產商轉型而來,如優客工場、SOHO3Q、洪泰創新空間;有將創業空間作為投資業務補充的,如科技媒體36氪的“氪空間”、聯想之星孵化器、創新工場、天使匯、蘇河匯等,最終目的都是發現優秀的投資項目;有專業的聯合辦公空間,如科技寺、無界空間、酷窩等,旨在為年輕的創業者提供“不一樣”的辦公場所。
在供需兩側推動下,聯合辦公模式將從單邊市場走向雙邊市場,并向平臺化方向發展。有的互聯網企業構建了聯合辦公市場平臺,一邊連接初創企業的需求,一邊連接聯合辦公空間的供應,在信息對稱的狀態下,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快速對接,將聯合辦公模式的市場效率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