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一、教學現狀
到了高三,學生的學習任務加重,內心充滿緊迫感,恨不得上每一堂課,做每一次作業其效用都能落實到應試上。那么,如何進行語文議論文教學使其作用于應試呢?固然,老師可以像教數學公式一般教授議論文寫作技巧的,例如兩節課教開篇,兩節課教結尾,兩節課教結構,兩節課教用事例來說理,等等。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試論兩個問題:高三時間寶貴,選擇什么材料可以最有效率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如何運用材料,使之作用于考場作文。
二、選材理念
1.聯系時事熱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啟發學生將時事熱點內容運用于議論文。
在平時課堂上,一講到時事,學生就會立馬豎起耳朵,來了精神,可見學生對“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么”充滿好奇。將時事選編到閱讀材料中,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議論文應該具有現實意義,反映學生對現實的觀察、了解和思考。因此,將時事熱點選入閱讀材料中,作為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一個部分,最終讓學生運用議論文中——以時事舉例論證,或者作為寫作的切入點,以此搭建議論平臺。
2.確保所選文章的完整性、全面性、客觀性,有效刺激學生思考。
在傳統的議論文教學中,會讓學生記背篇幅短小,內容一目了然的“作文素材”。當然,學生在有自己想法的前提下,如果準確運用素材說理,就能達到“有說服力”的目的,但是,學生的想法不會來自于幾則已經提煉精簡的作文素材。“寫作是閱讀孵的蛋”,孵蛋是一個需要時間孕育的過程,速成不得。因此,所選材料應確保文章的完整性、全面性、客觀性,有效刺激學生思考。
筆者多選內容簡練、深入淺出的名家名篇,這樣既能確保文章的完整性,又能兼顧到篇幅不至過長。筆者選錄的名家名篇有:余秋雨《道士塔》、王開嶺《向兒童學習》、汪曾祺《花園》、汪曾祺《堂倌》、馮驥才《最后的梵高》等。
多選不同角度、不同類型的文章,組合到一張講義上。例如,筆者在編輯“童心”這一主題作為課外閱讀時,選擇了以時事“小學生傷心日記:給媽媽捶背她一直看手機”和時事評論切入;選編了王開嶺的散文《向兒童學習》,選編了白巖松的演講稿《做一些無用的事》,以此多角度解讀話題。
多選有一定口碑的媒體和媒體人的文章,將網友評論和評論文章相結合,以確保多角度剖析問題、全面客觀地評價事物。
三、選材的內容與邏輯
選材的內容從三方面入手:1.時事、熱點;2.對綜合卷上的閱讀做拓展;3.對考場作文所涉及的話題做拓展。其落腳點在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各個模塊上。落腳于教材,使學生新的閱讀和思考可以勾連到已經學過的內容上,做到“溫故而知新”,促進“內化”的過程。例如:針對網絡熱點“女孩在地鐵站里蹲著等地鐵,被指沒教養”,我與學生分析:如今在網絡上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自以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的現象很泛濫;我們思考:到底應該怎么使用話語權;最終落腳于:發表觀點前,要做到理性思考——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以及真正的教養的內涵。這涉及蘇教版上的兩個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必修一),“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必修五)。
編輯講義的邏輯遵循了議論文寫作的邏輯,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例如上文所舉例子中,首先是一則時事:女孩在地鐵站里蹲著等地鐵,被指沒教養,這是事件“是什么”;其次是網友評論和新華網的評論文章,這是讓學生思考事件背后的“為什么”;最后選入了四篇文章《容忍愚蠢是不道德的》、《被尊重的榴蓮》、《人是有思想的蘆葦》、《獲得教養的途徑》,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教學實踐
在傳統的議論文教學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平時的作文指導課以專題講解——立論、說理、結構為主;考前突擊發幾張講義,讓學生閱讀思考。但是,形成思想,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短時間內的大量閱讀,也會導致“消化不良”;除了自己閱讀、思考外,學生還需要講解、評點、反饋評價。如果只讓學生讀,老師不講,最后也不寫,那么這樣的閱讀收效很小。
首先,閱讀講義,圈劃評論文中的觀點。講義內容包括這幾個部分:一是事件回顧:前晚起,一段“江西上饒寶馬女踢小孩”的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顯示,兩輛車的車主起爭執。拉扯中,一名身著黑色連衣裙的女子,將一位小孩踹倒在地,小孩滿臉流血。據悉,踹小孩的女子為江西上饒銀行工作人員周某某。昨天中午,上饒銀行官微通報稱,周某某被停職處理,事件正調查。(9月18日,現代快報現代快報)。二是事件反響:為什么又是寶馬?為什么又是小孩?三、評論文章:《吵架猛踹小孩,“怒發沖冠”就可以不講道德?》《富人成負面代言人》《車禍涉寶馬,輿論就變味了》。
其次,學生選取一個角度,闡發想法。摘抄幾則學生評論:1.古之君子,其責己重以周,而待人輕以約。然今之眾人則不然。使其善仁義,烏有寶馬之事乎!(得吾說而使之,其社會可幾而睦歟!)。2.(《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叫做明智;否定正確的,肯定錯誤的,叫做愚蠢。”也就是說,擁有財富和豪車的人不能忘乎所以,更不能蔑視社會公德和法律。一個僅僅擁有財富的人是不幸的,必須擁有道德血液和社會責任與義務。3.貧窮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們內心的“貧瘠”。
然后,教師講解。1.講解內容,明確評論文章中的觀點,促進學生全面理解;2.評論學生的點評,起到生生之間相互促進的作用,啟發學生從更多的角度思考。3.學生中有這樣的點評:“擁有寶馬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相應的素質。他們在生活上渴望高人一等,吸引別人的眼球,但缺乏一定的素質。擁有寶馬,只滿足了他們自己的虛榮感,并為虛榮所控制,無視一些交通規則,發生事故只想用錢來解決問題。在他們眼中,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情,他們仗著財大氣粗,嬌蠻無禮。”這段點評缺乏理據,表達過于情緒化。借此提醒學生“反思我們的評論,說話不能偏激,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缺乏理據”。
最后,積累、評點。積累時事,評論文章中的理據;最后發表觀點。
五、教學反思
從2016年的高考試卷來看,基礎題部分更注重與教材內知識點的勾連,那對于作文來說,是否應該將目光轉回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個主題,在閱讀、寫作教學中有意識拓展對每個主題的認識與思考,選擇適合的時事和名家名篇做課外拓展閱讀材料。另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題目更具現實意義,更具思辨性,要求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更多地基于現實、基于時事、基于學生的原有認知來拓展思考;思考要全面、理性而深刻。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對單一,在無法豐富經歷的時候,努力豐富思想和人格,將之反映到議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