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
“我身騎白馬呀,走三關;我該換素衣喲,回中原。”“你的發音很標準了,很純正的客家話,其實你會唱這一段,就算是會唱‘歌仔戲了……”
一股濃郁的臺灣腔兒,教我們上海來的學生唱徐佳瑩的《身騎白馬》。背戴著帽子,黝黑的皮膚,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愛笑的他不時露出牙齒矯正器,活潑、陽光、帥氣,還帶著幾分可愛。在花蓮慈濟大學,我們見到了這個小鮮肉,才剛剛升入高三的林佳偉。林佳偉就讀于國立臺灣戲曲學校。我們專業相同,加上前一晚就了解到有一個學習戲曲的同學和我們是一組,所以我對臺灣的戲曲充滿了期待。
“哇,你也喜歡戲曲啊,我超愛的,我是唱客家戲的……”林佳偉滔滔不絕說,這讓我這位異鄉人褪去了陌生感,反而多了幾分親切。要知道,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客家戲”這個劇種呢,當時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我們客家戲,你應該沒有聽說過,主要是客家人的生活故事,把歌仔戲、京劇等,融到了一起,就形成了特色的客家戲。”看到面前這個充滿時尚氣息的小伙子,我還是有點不太相信他是學“地方戲”的。
原來,林佳偉當初要學習戲曲是受武打片的影響。一個偶然的機會,政府舉辦了一個戲曲夏令營,在招生報名的時候,有演員為他們表演了客家戲,翻跟頭,做旋子,打斗戲,這讓他心潮澎湃。于是,佳偉決心要學客家戲。生性好動的他,選擇了武生行當,這是他自己的選擇,爸媽也很支持。
并不是三分鐘熱度,他一堅持就是6年。從最初的夏令營起,還是個小孩子的他,每天就堅持練習五六個小時。他沒有叫過苦,沒有喊過累。之后,他也受過傷,經歷過種種挫折,但都戰勝了。
不過,兒童都有頑皮的天性,“我剛開始進入戲曲學校的時候,我們班一共有15人,其中5個男孩。剛入學時,我感覺很累,就想著逃課,裝作去看醫生,不去練功。我抓住一切能逃課的機會。快到期末的時候,我感覺這樣不可以,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
學習戲曲是個苦差事兒,同時,戲曲的傳承也越來越困難。佳偉所在的國立臺灣戲曲學校,每年都會開設客家戲專業班,到他這里是第十一屆,每年都是十幾個人,且報名人數越來越少,學習客家戲的人也越來越少。
那么,學客家戲的同學會不會被學習其他劇種的同學另眼看待呢?佳偉說:“當然會呀,他們認為自己是大劇種,而我們是鄉野戲;我身邊的朋友,國中的同學也不理解我,不明白我為什么要學客家戲;不過那又怎樣啊,我喜歡客家戲。有很多人文的東西在里面,客家人的生活,客家人的語言,能成為客家戲的傳承人,我還挺自豪的。”
幾天的時間,這個小鮮肉也給我講了很多關于客家戲、歌仔戲等方面的知識,也算是給我進行了一次掃盲。我收獲很多,深深地感受到他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熱愛。
這個熱愛戲曲的小鮮肉,還有很多愛好,健身、唱歌、跳舞,15歲時還獲得了金鐘獎最佳男主角哦。
通過和佳偉的交流,我不僅了解了臺灣戲曲,還看到了佳偉的藝術之心。與此同時,我也在思考,在戲曲人才培養的途徑上,我們能否也增設一些戲曲的夏令營,而不單單是舞蹈、英語、唱歌、游泳、高爾夫等;戲曲是一門藝術,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吸納更多的戲曲愛好者,培養年輕的戲曲人才,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這次海峽兩岸青年領袖營,使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在戲曲方面也大有長進。
海峽兩岸的青年人有那么多共同之處,我們一起唱周杰倫的歌,一起背出相同的古詩,一起使用相同的網絡用語……遇到“看不慣”的事情,我們一起“吐槽”。我們之間有太多的共同點。就如最后那次“泛舟”一樣,大家同舟共濟,一心向前。海峽兩岸,血脈相承,親如一家。
這一次交流,不僅是拓展學習,更是一次心與心的交融。我們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于點點滴滴中提升友誼的質量。最后,離別時的戀戀不舍,還不足以說明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