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年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苦于這樣的現實:學生普遍存在怕寫作文、厭惡作文的現象。他們尤其不喜歡老師的命題作文,感覺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被束縛,有些主題還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了應付,學生編造作文及模式化作文現象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學生作文鮮活的個性就會凋零,閃光的思想就會泯滅,靈動的童趣就會消失。作文會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并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發展。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解決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無內容可寫”的難題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輪流日記的作文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給予空間,寫無限制
德國哲學家狄爾泰強調生命的歷程即體驗的過程。作文是學生真實情感的再現,也是個體內在的感受體驗。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事,作文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喜歡作文、樂于寫作的情感,點燃他們的寫作熱情。因此,我大膽組織輪流日記。
所謂輪流日記,就是指全班學生自由組合成4至5人小組,一個小組共用一本日記本,一周為一個輪流周期。每小組的日記本由他們自己命名,同時模仿組合秀給小組取名,每個學生用簡潔的話寫上自己的日記格言,小組成員寫日記的時間有明確分工,如果遇上特殊情況就可以同小組成員商量然后調整時間。為體現小組日記的特點,鼓勵學生參考一些報紙雜志的排版、美工等,可以有自己的創意,最終形成小組的日記文化。
輪流日記,對于寫作的題材、內容、語言形式等都不作過多的限制,倡導自由表達,自主寫作。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回憶、珍藏、反省、完善的事,輪流日記讓學生有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感覺,愿意把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激動與歡樂,苦惱與悲傷,迷茫與惆悵——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真實地、不加矯飾地展現在你的面前。學生對真實自然釋懷,讓你為他們那一顆顆鮮活率真的心而感動。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的良好習慣,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
二、引水入渠,寫有話題
建立輪流日記制度的關鍵是幫助學生解決寫作無材料和作文假大空的問題,因為輪流日記有一個讀者網絡,它所表達的內容與思想要呈現給同組的成員,接受同學的評判,故真實性與可讀性都很強。學生為了寫好日記,學會了留心觀察,學會了思考分析,學會了用心感受。他們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著眼,對生活中的每一片段、每一細節和人物的音容笑貌、行為舉止,對環境事物、時令變化、花草樹木等進行有條理的觀察思考,及時記錄。每次讀著學生的輪流日記,感受他們生活中的點點快樂與煩惱,我心中有說不出的幸福與快慰,這成了我工作中最美麗的時刻。為了解決有些同學寫日記時在選材上遇到的困難,我會鼓勵小組的其他成員幫助他,通過互動與溝通,讓他學會積累生活素材。為了豐富并優化日記的題材,我規定每天的交流時間。通過交流,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幫助他們記憶、積累著一些珍貴的見聞或資料,更是給他們選材提供一個范例,了解到什么內容可以成為自己日記的素材,關鍵是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
縱觀學生的日記選材,真實而又自然,豐富而又健康,學生從校園生活、社會現象、家庭生活、時事新聞、閱讀等多角度地記述、感悟與反思,這都是輪流日記的效用。
三、啟發引導,寫出精彩
習作是個體的創造性勞動,如果恰當地進行合作交流,就能激蕩起思維和情感的波浪,正如泰戈爾說的:“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輪流日記的最大優勢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作文的平臺,他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中對每個組員的日記進行充分的交流評改。交流評改的目的不僅是在選材上拓寬學生的視野,更主要的是通過啟發引導激發學生寫日記的興趣,提高言語表達的能力,增強內容的生動性。
在實踐過程中,小組成員在第一時間閱讀了同伴的日記后會寫上給同學的話,有的從內容的角度評定同學選材是否有效,有的從日記形式建議怎樣才能寫得更生動具體、引人入勝。有一回,班中有一學生夜晚伏案書桌2個多小時,洋洋灑灑居然寫了一千三百多字的日記。這在班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敬佩、羨慕之余是效仿,于是一段時間班中掀起千字日記之風,字數的增加提高日記的質量,日記內容較前細膩生動了,他們學會細節描寫,還在形式上形成日記小說體,每一個情節都列了一個小標題,文章雖長但脈絡清晰,這是輪流日記產生的功效。組內同學還對日記的撰寫定期進行自我小結與評價,比如有一小組成員對自己組內的每個人從認真程度和文才兩個方面進行評定打分,還綜合評獎。
孩子們在同伴的互閱互評中,增進寫作體驗的交流、互動與分享,逐步感悟到寫作的規律,認識到自己習作的優缺點,還學會善良、寬容、勇敢、忍讓。漸漸地,他們的雙眸中多了智慧,談吐中多了文雅,舉止中多了自信。我感慨:交流評價,引領學生領悟著寫作之道,品味著做人之理。
輪流日記,新課程背景下生成的習作教學新形式,小學生的日記質樸、純美、自然,它讓真實自然釋懷,又因真實而讓我們收獲感動。多些引導,多些欣賞,為學生的習作點亮明燈。
參考文獻:
[1]方斐卿.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透視.浙江:大學出版社.
[2]王深根,毛建華.新課程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3]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
[5]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