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靜
從數學的本原出發,教會學生數學的思維、數學的方法比教給他們數學知識更重要,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如何運用科學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已經成為目前廣大一線教師最關心的課題。
1.創設問題情境,促進主體參與。主要做法是:通過情境,提出問題,使教學信息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興趣。第一,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通過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見解。例如,在學習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時,我們創設了情境:巨石集團有限公司用A、B兩種配件生產甲乙兩種產品,每生產一件甲產品使用4個A配件,耗時1小時,每生產一件乙產品使用4個B配件,耗時2小時,該公司最多可從配件廠獲得16個A配件和12個B配件,按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若生產一件甲產品獲利2萬元,生產一件乙產品獲利3萬元,采用哪種生產安排方式利潤最大?在這個情境中體驗和探索線性規劃的意義和約束條件、目標函數、最優解等概念。第二,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應當多選擇和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有趣的問題。如學習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創設以下情境:某單位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為職工購買40套住房,共需1150萬元,購買當天先付150萬元,以后每月這一天都要交付50萬元,并加付欠款利息,月利率為1%,若交付150萬元后的第一個月開始算分期付款的第一個月,問分期付款的10個月應該付多少錢?全部貸款付清后買這40套住房實際花了多少錢?讓學生在探索和體驗等差數列求和公式的概念。
2.讓學生養成記隨堂筆記的習慣,提高學習效率。記好隨堂筆記是課堂學習的重要習慣。學生課堂學習的關鍵是在預習的基礎上,帶著疑問聽課,緊跟老師的思路,準確、深刻地理解所學的課程內容。為了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高中數學教學中老師補充的內容和方法很多。學生如果不做筆記,一旦遺忘,便無從復習,更不要說鞏固。在做筆記和整理過程中,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勤筆助思”促進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有利于促進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哈爾莫斯)。發現問題是認識上的進步,而問題的獲解則表示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生疑、釋疑的過程。要指導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及時記錄,長期堅持,可編制成適合自己學情的“問題集”,并在每章結束時進行一次有的放矢的提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勤學好思的學習習慣,優化學生的學習品質。
3.教師要發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化學習資料。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要求教師深入地研究教材,結合課堂教學的要求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降水概率、分期付款和彩票中獎等問題,都可以在統計和概率教學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數學教學生活化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中穿插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這些材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可以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新課程的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學生身邊的、能看到的、熟悉的、親身體驗的生活資源出現在教材之中比比皆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生活數學資源優勢,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服務。
4.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在引發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教師應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主人,但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親自示范,通過教師的示范作用,使學生熟悉整個掌握知識的過程,對新知識不再陌生,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便很自然地突現出來,學生有了成功的追求,會從新知識的獲得中體驗到愉快的心情,因此只要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就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教師示范這一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幫助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理解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思路。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正面回答,不能扼制學生提出新見解的思路。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教師的激發,有經驗的教師善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會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在傳授新課程的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將解題思路貫穿始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些時候學生的熱情不容易被調動,這就需要教師的啟發,使學生體驗數學帶來的成功感覺,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念,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