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樂
1.深挖教材,情感化處理教學內容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材料,除了教科書之外,還包括練習冊、配套讀物、音像材料等。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滲透著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的智慧,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巧妙安排,是人化了的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需要靠師生切身體會,認真挖掘。教材可以分成顯性教材和隱形教材:除了上述所說的顯性教材外,隱性教材是指教師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結合教學實際和對顯性教材進行加工整理創造,挖掘出與教學相關的隱性素材,進而豐富教學內容。顯性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按照表現方式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顯性情感因素通過形象介質可以為人直接感受,隱性情感因素表面不帶感情色彩,但是在反映客觀事實中使人能夠感覺到其中所隱含的情感。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英語教學終歸要圍繞教材編排的線索展開,離開了教材,英語教學就失去了全面性與系統性,使得教學無的放矢。經過嚴格程序編寫的高中英語教材,其主要內容或隱或顯地涵蓋了高中情感態度目標相關的全部素材。在實施情感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認真體會,細心整理,才能系統地挖掘出來,并且以此引導、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實現高中英語情感態度目標。
2.采用分層教學法
2.1分層教學的目標并不是消滅學生差異,而是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本身已具備的能力,即最近發展區,拓展教學空間,變化教學方式與手段,從而使不同層次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2.2分層教學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培養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與分工及自我約束與管理能力,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任務與活動。
2.3在分層教學法中,學生分層是前提,目標分層是分層教學的基礎,評價分層是分層教學的保障,而教學過程分層是分層教學的核心,各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學生分層是否合理科學,影響了后面分層教學能否順利進行,也決定著目標分層是否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課堂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分層是分層教學的主體部分,其他如課前預習、課后輔導及作業批改的分層都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而評價的分層不僅能反映出分層教學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還是對教學效果的一個衡量和反饋。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英語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
高中生正處于朝氣蓬勃的時期,學生應在開放的活動中體驗英語、感受英語、學習英語??梢哉归_聽英文歌學英語、英語情景劇等系列活動,豐富學生的英語生活;展示英語小報、英語墻報、幸福手冊等成果,增強學習成就感。競賽和活動則給予不同的名稱:如“迎國慶英文朗誦比賽”,或由學生自主推薦,這能使英語活動與時俱進,增添年青的氣息。在班級和年級中進行交流和評獎,在年級張貼欄、學校櫥窗、校園廣播或學校網站上予以公布表揚。這樣,學生才會逐漸變得樂于學習,成功才不會遙不可及,可觸摸到的成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4.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
學習的實質必然包含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滲透著學生思維的跳躍,貫穿著學生情感的投入。為了提高課堂活動參與率,教學內容需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慢條斯理的講解極易使學生昏昏欲睡,連珠炮式的節奏則使學生疲于應對。課堂上教師應把握好教學節奏,處理好量、質、度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擴大課堂教學活動參與度,及時捕捉教學中的反饋信息,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創設互動的課堂,避免唱獨角戲。教師應做到指令清晰,幫助及時,評價積極,真正凸顯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進行中西文化對比
高中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時期,學生在此階段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學習英語不單是要掌握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在對外交流中充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詞匯和語法外,還必須熟悉并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背景知識,具有充分的文化意識。由于歷史地理、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不同,英漢兩種語言各具特色,漢英在顏色詞匯、動植物、稱呼、數字上都有顯著差別。教師可每周抽兩節課的課前5分鐘就某個具有典型文化意義的詞匯文化點作對比。這既可以當做課前的熱身活動引起學生興趣,又有助于學生積累文化知識。以“龍”作為一個對比: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把“龍”看做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所以“龍”在漢語“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表示褒義。但西方把龍看做是張牙舞爪的動物,因此,英語當中“old dragon”(惡魔)、“dragon lady”(母夜叉、母老虎)中的“dragon”與恐怖、邪惡相聯系。再如顏色詞“紅”,在漢語中表示順利成功,如“紅包”、“紅火”、“開門紅”等。而英語當中的“red”則與暴力、血腥相聯系如,“a red battle”(血戰)。
6.搞好課前預習,帶著目的上課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新課、取得高效率的學習成績的基礎。在英語學習中,培養良好的預習能力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目前,高中生一般都只是忙于完成各科教師布置的回家作業,很少能自覺做好預習工作,最多只是漫無目的地翻翻書,缺乏明確的目的性。為此,教師就應當把預習當做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向學生布置具體的預習任務,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并經常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和效果。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每個單元開始學習前,我都要求學生首先自己嘗試拼讀新單詞,遇到拿不準的可以查閱詞典,或者和同學討論;而在學習每個單元的“Reading”課時前,則要求學生課前瀏覽全文,劃出自己理解有困難的詞組和句子,并作好記號,以方便在上課時向同學或教師提出。當然,也可以記錄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