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明星吸毒、嫖娼等違法行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劣跡令”予以“封殺”。本文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對“劣跡明星”符號本質的建構與消費進行探討,并提出對劣跡明星應持有的態度。
【關鍵詞】劣跡明星;符號學;符號消費
近年來,不斷有演藝明星,社會名流參與吸毒嫖娼等具有十分惡劣社會影響的事件出現。針對這一情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4年9月29日發布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有關廣播電視節目、影視劇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傳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通知》中明確規定對“有吸毒、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者”所參與制作的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劇、網絡節目不得在電視臺、影院及網站和對外交流平臺進行播出播放,媒體將此通知稱為“劣跡令”,也稱“封殺”。
一、“明星”的符號學本質
“明星符號學”①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索緒爾語言符號學、卡西爾文化人類學符號學、羅蘭·巴特的神話符號學(也即意識形態符號學)以及鮑德里亞消費符號學的基礎之上的。它的內核是將明星看做“符號”,這是語言符號學的啟發,實際上,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由符號構成的,而我們所認識的“明星”也是由各種文本符號建構起來,而不能夠認識所謂“本來的明星形象”,因為在語言/符號之外,我們無法知道那個“本來的明星形象”是怎樣的。明星只能是符號世界中的明星,正如英國的理查德·戴爾在《明星論》中對電影明星的符號學思考:“電影、報載事跡、電視節目、廣告等等媒體文本符號建構起來各具光彩的明星形象,我們只能通過研究這種種媒體文本符號來認識、認同明星形象。”②因此當我們研究“明星”現象的時候,首先要有一種認識,就是“明星”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不是他本人,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包裝出來的形象,那些光鮮的外表、超凡的魅力都不代表本身的真實。這種明星文化和大眾文化恰恰是不謀而合的,這也揭示了“明星文化”“粉絲經濟”成為當今文化產業的支柱核心的原因。(潘知常在《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一書中將大眾文化的特點歸納為三點:時尚、虛擬和娛樂)在此意義上,我們應清楚,表面光鮮的明星是虛假的,不管他被包裝得多么好,都不能代替真實的他,而真實的他所做的錯事也不可與他做明星時的貢獻相抵消。
二、“明星”文化與世俗神話
如果說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打破了我們以往對世界本質的關注,將符號的概念第一次引入我們的視野,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上,我們就要借鑒卡西爾的文化符號學,搞清楚作為一種符號的“明星”是如何具備如此大的影響力的。文化符號學使我們看到了文化與符號的一致性,指明了我們對明星的崇拜實際上是對明星符號所代表的文化指征的崇拜。大眾文化時代,傳統宗教對人類行為的約束力已經不復存在,但人類行為卻仍舊需要引導和約束,大眾文化解構了傳統的神,卻又以另外一種形式為我們建構了新的神——“明星”。人們發現,我們對“明星”的崇拜絲毫不亞于對神的虔誠,每個“粉絲團”有自己的標語口號,活動區域,交流方式,每個成員對群體有一種共同的歸屬感,活動帶有固定的儀式感,我們可能會排斥宗教活動,卻不會排斥追星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明星是現代社會被建構起來類似于神的“世俗神話”符號,“明星是當今社會流行文化所創造的世俗神話和偶像。當人們在追星的時候,他們在偶像身上投射了自己內心的價值、追求、欲望和意義,表達了對個人完美、個人夢想、個體價值的追求,折射了在人性的理性層面下所隱藏的欲望和夢想”③并且在集體認同中尋求到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獲取了安全感和向上的力量。但是也有很多人在明星身上投射了內心消極叛逆的因素,例如對明星所代表的亞文化的認同。人們渴望自身突破現實,證明自我意志的存在,而苦于現實無法實現,但明星卻可以為他實現。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明星沖破了傳統的精英主義和威權主義的價值體系,表達了一種更為草根的敘事,這就是為什么會有人對“劣跡明星”寬容甚至欣賞的原因。文化符號學揭示了明星作為世俗偶像的巨大影響力,因而不難理解“明星”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同時也為我們揭示了“劣跡明星”為何會贏得同情,為何在“劣跡明星”被抓之后還會有粉絲堅定地支持他們,甚至不惜提出“嫖娼合法化,吸毒合法化”這樣的言論來支持自己的偶像。尤其那些虔誠的“信仰者”中多數還都是世界觀并未完全確立的青少年,他們很有可能模仿偶像的行為,如果不加以規范,后果不堪設想。
三、消費符號與“劣跡”泛濫
在以往解讀大眾文化的時候,鮑德里亞的消費符號學經常被引用,它揭示了當今社會符號消費的本質。“符號消費是指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除消費產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費這些產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義、心情、美感、檔次、情調和氣氛,即對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或‘內涵的消費。”④“明星”被建構出來就是用來消費的,不是消費明星本身,而是消費明星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具體來說是通過對明星的消費,滿足自身的欲望和需求。“人們消費隱私大概和童年被大人告訴的禁忌有關——大人物的隱私對于公眾的魅力就在于此”。⑤因此,當我們用符號消費的理念去看待公司對于明星的包裝行為,明星所做所為實際上都是沖著提供消費意義而去的。只不過從前的明星靠作品和正面新聞出位,今天“炒作”是靠各種無下限,但其根本目的沒有區別。而且今天還存在著丑聞明星越來越火,花邊新聞能增加人氣的現象,一些人向來有逐臭的傳統和愛好。往往是越丑陋的、越低俗的,越能受到人追捧。明星因涉黃毒被抓的丑聞得到追捧,可以說不管被抓的是誰,都會帶來輿論消費的狂歡。甚至有一種消費明星“過往丑聞”的趨勢,這種“浪子回頭”的藝人甚至比一般因時代潮流淘汰的藝人身上更加有看點。在這種情況下,明星的行為在民眾心中本身便沒有一個失范不失范的標準,只要能炒作自己,能火,即使爆出丑聞也在所不惜。
四、對劣跡明星問題應有的態度
1.媒體的適當作用
大眾文化和媒介密不可分,“明星”符號的建構、其內在的“意識形態性”以及符號消費都和媒介息息相關,媒介對于事件的態度也往往會影響輿論的導向。“目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警惕,有些媒體和公眾對藝人涉黃涉毒現象過于熱衷,且對涉事明星花邊內幕的關注已經超越了事件本身,這樣可能會帶來反面的結果”⑥。因此作為輿論監督的工具,媒體在對待“劣跡明星”的事件上應該注意不要任由經濟利益主導媒體文化,為了獲利而二次加工、售賣“劣跡藝人”的新聞,而是應該發揮對于“劣跡明星”的監督作用,促使他們改邪歸正,監督他們回歸正途;對于那些不顧法律法規的明星,應該采取自覺地封殺,代表民眾的意志行使權力,過濾和滲透那些不良信息。
2.民眾應打破盲目偶像崇拜
“劣跡明星”之所以如此猖狂,與粉絲的一貫縱容肯定是大有關系的,正如前文揭示的那樣,明星只是被構建出來的虛假符號,他的行為并非代表他真實的個人,而是為了達到讓我們消費的目的而偽裝的。因此民眾不應對明星建立盲目的偶像崇拜,更不應混淆是非,也不應為支持他們而顛倒黑白。而對于那些犯錯的明星,也不應采取過度寬容的態度,讓其認為道歉就可以重操舊業了,這樣的代價并不能使明星群體認識到犯錯誤的嚴重性。
3.明星應該加強自律
為了標新立異、追求刺激,亦或是為了尋求認同、“融入”圈子,一些明星參與到違法活動中。針對這種情況,明星必須考慮到自身的社會影響,不能不顧粉絲和民眾的注視,更不能一味猖狂自大,而是應該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
4. 行業內應加強管控和監督
相比于鄰國的韓國和日本,我國演藝行業規范并不標準。“韓國演藝界的行業協會威信極高,經過調查,可對涉毒藝人作出輕則警告、重則封殺,乃至永久封殺的懲罰,以達到殺一儆百的震懾效果。為了讓涉毒藝人反省以更好地自律,涉毒藝人還往往要被電視臺封殺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沒有具體規定,但這對藝人有著相當的威懾力”⑦。在日本,吸毒明星酒井法子再也無復出機會,這種管控是相當嚴重的,我國也應學習他國從行業內進行規范。
5. 相關規章應該繼續明確和完善
“劣跡令”的出臺對整頓娛樂圈的不正之風有重要意義,不過接下來不應一味地去封殺,而應該區別對待;也有人認為沒有必要設定期限,“只有越對吸毒、嫖娼等的‘劣跡藝人實施‘零容忍,它的警世和教育作用,才越會顯現出一種最大值”⑧。不管怎樣,在“未來應增加公眾人物違法和觸犯道德底線的成本”上是可以達成共識的,至于具體的措施,還需要參考各國各行業的標準進行制定和完善。
注釋:
①李啟軍.中國影視明星的符號學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5.
②李啟軍.中國影視明星的符號學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5,310.
③陳犀禾.作為世俗神話偶像的明星[J].《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43期11版.
④孫倩.從偶像符號的消解到消費符號的建構[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屆碩士畢業論文,3.
⑤趙維:隱私,這道甜點——媒介形象與媒介策略札記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605304/
⑥新華社“劣跡藝人”層出不窮,李雪健:太膨脹了[EB/OL].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4-09/29/c_1112668023.htm
⑦http://news.xdkb.net/bd/zhuanti/gwljyr/index.html,韓國對“劣跡”藝人零容忍
⑧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4/1011/c345439-2
1194630.html,光明網“封殺劣跡藝人”沒必要設期限
[作者簡介:劉靖軒,(1990-),女,山東臨清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視理論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