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強
【摘要】節目主持人有很多,但是目前對主持意識的研究還很不足。本文嘗試從三個方面就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主持意識;現場報道;編輯記者
一、主持意識不同于職業意識
主持意識是一種職業意識,是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中形成的一種意識。但它又不同于職業意識。這種意識處于潛意識形態,平時通常情況下并不顯露,只有在處理某些事務中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同樣一篇稿件,播音員、記者、編輯甚至領導,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比如,當播音員拿到這條稿子,首先考慮的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關鍵字詞,然后思考如何播報才能更好地表達原意。而編輯,首先考慮的是新聞要素、社會引導價值、宣傳口徑上會不會有問題等。思考的切入點不一樣,評價就不同,這是受長期所從事的工作產生的職業意識的制約。一般來說,職業形成的越早,他的職業烙印就越明顯,職業意識就越強。反之,職業意識就要弱一些。
目前,節目主持人的主持意識比較薄弱,受眾感受到更多的是模仿。這是有歷史原因的。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節目主持人職業的誕生時間要晚一些,對其內在規律研究較少,關注也少,甚至現在國內還沒有形成一致公認的、有別于其他職業的固有的職業特征。而大專院校、培訓機構不能運用較成熟的、系統的主持人理論去培養全新型的節目主持人,以削弱它們原有的職業意識,強化他們的主持意識。所以,對于那些半路出家、從其他職業轉行來的節目主持人,他們原來形成的職業意識,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其所主持的節目中,并且有意無意地用原先的職業意識去影響甚至取代主持意識。
比如在廣播節目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諸如“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次節目由我主持”等,但是給人的感覺是,這仍像其他非主持節目的稿件一樣播報,看不出他如何主持。有的名曰2名主持人,雖然他們在節目里交流甚歡,但實際上這只是“2個人之間的交流”,這其實是用播音意識取代了主持意識。
主持意識不同于職業意識。一名真正的節目主持人,應當盡力避免自己的主持意識被播音意識、記者意識、編輯意識、表演意識等職業意識所取代。
二、節目主持人應該具有屬于自己的主持意識
關于主持意識,業內有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它是一種孤單的意識,也有人說它是由編輯意識、記者意識、受眾意識組成的混合意識。筆者認為,這應該看看主持人工作跟其他與此有關聯的業務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
主持人每天都跟編輯、記者打交道,他們的工作都離不開聲音、文字、圖像等資料的支持。但是重點不一樣。對于編輯,他關注的重點是稿件的質量,而主持人所關注的重點更多的是各條稿件之間的穿插、整合,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主持議論的創作。記者的工作是采訪,他是直接把采訪活動播報給受眾,主持人很多時候也在從事采訪,但是他是把采訪活動作為說明某一問題、闡述某一觀點的素材。
主持與播音在節目中雖然都處在“前臺”位置,但兩者的播報基調、人稱各不同。主持人是以“我”的身份直接與受眾進行感情交流,是談話語體。播音是按照稿件的內容進行客觀報道,以稿件的內容、情節感染和影響受眾,采用的是播音語體。
主持與記者的現場報道,雖然在形態上是相同的,也是以“我”的身份進行交流,但是播報的內容不同。現場報道是記者對現場的客觀事實的陳述,主持人是在現場跟受眾交流,既可談事實,也可說一些資料,還可以進行議論。
主持與文藝表演者雖然都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和應變能力,但兩者分屬不同的職業。主持人,即便是文藝性節目主持人也是新聞工作者,要從廣電的社會影響力中精心選擇和制作節目,進行正確的導向。
因此,盡管編輯、記者、播音等領域的內容、門道跟節目主持人的工作有些交集,但節目主持人絕不是這些職業的混合體。不能認為能采、能編、能播就是理想的全能型主持人。應該明確指出:節目主持人是一種復合型的人才,優秀的主持人必須具有他自己的豐滿而鮮明的主持意識。
三、主動追求優質的、有氣質的主持意識
節目傳播過程中,處于“前臺”的節目主持人主持意識的強弱,受眾比較容易判斷。而在“后臺”,節目主持人所起到的作用,受眾無法進行判斷,受眾只能從主持人在“前臺”的表現來想象在“后臺”所處的地位,以至于一些受到受眾公認的主持人節目,把榮譽過多地集中到主持人一人身上。這固然是對節目主持人的厚愛,但同時也缺乏對現有主持人的了解。
主持人節目是由若干人組成的節目生產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既有編輯、記者,也有導播、主持人,大家各負其責,共同制作主持人節目。強調“采編播合一”是理想的節目主持人模式,就夸大了節目主持人在節目生產中的作用,而否定或削弱了編輯、記者的作用。在這種理論指導下,主持人節目一哄而上,一些語音較好的編輯、記者承擔了某一節目,自己播出自采自編的稿件。一些有條件的播音員,也承擔了專欄節目,自采、自編、自己主持。結果,一個完整的節目,被割裂成一個個風格各異的小專欄,而節目的整體形象被破壞了。一個有機的節目群體人員,被分解為了各自把住一塊陣地而互不相干的個體生產者。再加上新媒體的出現,風云一時的節目主持人也正在被受眾冷落。這一切,都說明了要恰當的估計節目主持人在節目生產中的地位。
筆者強調節目主持人在節目生產中體現出主持意識,并不是要求他在節目生產中包打天下,自編、自采、自播,而是從節目主持的角度,從跟編輯、記者有機配合的角度,來談論節目主持人節目生產中的主持意識。
主持人應主動追求優質的、有氣質的主持意識。如何做到?筆者認為,在節目生產過程中,合格的主持意識必須做到“三個者”:
(一)欄目風格、特征的最堅定守望者
欄目的設置和方針,屬于全臺的宏觀決策,一旦確定之后,就要努力守衛節目的特色和風格,就要靠節目群體發揮團隊合力。主持人在節目傳播中是節目風格、特色的體現者;在節目生產中,應是節目風格、特色的維護者,主持人在節目組成人員中,應成為一個冷靜的思考者。思考節目在全臺節目中的位置,思考與其他節目的差別,思考與各地同類節目的不同特點,思考該節目所處的外部環境,以及在該環境中的作為,思考節目成員的長處和短處,擅長點和短板。通過這些對比,確定本欄目的受眾對象、宗旨、風骨,以及最終想要占領哪一塊“受眾陣地”,而且還應該對本團隊中其他的成員常溝通、常交流、常宣傳,在節目生產中得到維護。
(二)節目的組織和操辦
為實現節目的風格和特點,節目主持人要跟全組成員研究報道計劃,統一調度組內的力量,組織采訪活動。也要親自采訪一些稿件,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增加主持節目時跟受眾的接近性、親切感。
(三)主持人節目采編的負責者
對節目主持人來說,編輯編好的稿件、提供的素材、一線記者提供的稿子,甚至包括主持人自己采訪的稿子,嚴格地說,那都只是“初級原料”,主持人要根據這些素材進行編排合成的編輯工作。
以上是對節目主持人主持意識的理想化要求,在實踐中還不太多。這個固然有主持人節目生產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受播音員的語言影響,對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要求很高,而對主持意識的要求則放在了第二位。目前多數主持人節目還停留在編輯寫成稿,由播音員主持播報的階段。
節目主持人在主持中,應該做到隨時跟受眾互動,不管是兩個人、三個人或是多人同時主持的一檔欄目。這是主持人欄目的最起碼具有的特點。但是,我們卻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主持人自顧自說自話,忘記了受眾;有的只是主持人之間的相互交流,似乎適量兩個或多個主持人的“密聊”,把受眾拋在了一旁,表面上看是侃侃而談,其實這些現象都是主持意識薄弱的具體表象。主持人節目的現狀反應了主持人理論的不成熟。而用不成熟的主持人理論指導主持實踐,又會給節目的主持帶來混亂。主持人應該不斷地鉆研主持人理論知識,在節目中強化主持意識,讓自己的主持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黃春平;試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識;《視聽》;2008(7)
[2]宋雯;試論主持人的角色意識和角色定位;《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2):106-107
[3]趙青;試論節目主持人的現場意識;《記者搖籃》;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