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萍
摘要:木雅藏族聚居在藏彝走廊東部邊緣民族遷徙頻繁的峽谷地帶,周邊雖生活著其它族群,卻較完整地保存了本族群獨特的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貢嘎山鄉不斷借鑒和吸收其他族群文化,使木雅文化呈現出融多種文化特質的復合型文化特征,但也對生計方式等方面帶來了影響。
關鍵詞:木雅藏族;生計方式;變遷
中圖分類號:K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31-02
生活在今甘孜州境內的木雅藏族主要分布在今康定縣折多山以西、道孚縣以南、雅江縣以東、九龍縣以北地區,被稱之為“木雅娃”。主要包括九龍縣的灣壩鄉、洪壩鄉、湯古鄉,康定縣的沙德鄉、貢嘎山鄉、普沙絨鄉、朋布西鄉和雅江縣的祝桑鄉。本次調查的貢嘎山鄉,位于貢嘎山腳下,距縣城188公里,與瀘定、石棉、九龍三縣接壤,平均海拔3500米,出產蟲草、松茸、貝母等名貴中藥材。幅員面積2106.93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貢嘎山鄉地理條件閉塞,交通不便,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
一、傳統生計方式
20世紀30年代,俄國人顧彼得從康定出發穿越彝區前往云南,在途中經過如今的貢嘎山鄉玉龍西時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終于站在海拔15000英尺的山口上,看著玉龍西深邃寬廣的山谷,還有遠處山谷兩側巍峨屹立的皚皚雪峰,這壯美的全景令人為之心動”。在他的筆下,這里是一片山谷草地和皚皚雪峰組成的美景,這也確實反映出玉龍西以及貢嘎山鄉的生態面貌。貢嘎山鄉以草場為主,耕地較少且生產水平低下,生產工具單一。加上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沒有公路,只有馬和步行這些簡單的交通工具,交通極不方便。80年代以前的貢嘎山鄉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只能選擇依靠大自然的循環物種來作為最基本的生存資料。所以牧業和農業毫無疑問成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傳統生計產業。
牧業以養殖牦牛、馬匹為主。牦牛能滿足眾多生活需求,提供肉、毛、奶、皮等畜產品。馬是適合于高海拔、嚴寒氣候條件下的主要運輸工具,無需備飼料,沿途以草為食,行走不衰。其所需草場分為天然草場半人工草場和人工草場。玉龍西有四季草場,平均每家飼養牛和馬約五六十頭。但隨著現代交通日益發達,馬的用途減少,飼養量也隨之減少。
農業以青稞、小麥、豌豆為主。這些都是能在高寒地方生長的農作物,種上后不用浪費人力來管理,而且產量還很高。因此雖然現在有了其他的收入方式,這些農產品的種植依然沒有被放棄,仍然占據生產生活的一部分。
二、新興生計方式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藏民本身對現代社會的選擇即改變傳統生產習俗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該鄉除保留了上述傳統的生計方式以外,又出現了多種新的生計方式。
(一)松茸、蟲草交易
貢嘎山鄉由于海拔高、光照強、無污染,蘑菇核糖核酸成分充足,因此松茸和蟲草數量多、質量好。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野生菌的功效。加之國際市場對松茸的需求,尤其是從1980年代開始,松茸消費大國日本由于國內松茸大幅度減產,轉而從世界各地進口松茸產品 ,這便為藏區松茸采摘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加之藏區交通的改善、保鮮技術的提高,使得松茸采集成為了當地一種新興生計方式。
商販主要來自沙德鄉在兩岔河、六巴村、玉龍西等固定設點收購。其次還有當地的兼職商販,依據本年的實際采集量,決定是否加入到收購的行列。貢嘎山鄉市場價格松茸35元/斤,蟲草不低于30元/根,貢嘎山鄉每天能收四五千斤,其中鄉政府所在的六巴村每天能收到四五百斤。收購的松茸或蟲草都要當天下午運到沙德鄉,然后統一由大老板連夜送到康定、成都,甚至空運到更遠的地方。
松茸一般是7-9月采集,蟲草一般5—7月采集。一到采集的季節,全家都上山采集,守家的都是從朋布西、新都橋那些地方請的臨時工,工資3000元/月到4000元/月不等。不過蟲草和松茸的采集都劃分了地盤,只能在本村撿,不能去別村撿,并且不管你是否在村子里面居住,只有戶口在本地,才有資格撿。
(二)旅游業發展
隨著2006年環貢嘎山兩小時旅游圈項目獲批,旅游知名度逐年在提高,游客也越來越多。觀念的改變和先進技術的引進,招攬游客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的是回頭客幫忙宣傳,有的是直接在網上宣傳,還有的直接打出了“明正故居”的招牌。貢嘎山鄉旅游資源豐富,主要包括貢嘎雪山、仁宗海、玉龍西草原、貢嘎寺、薩迦寺、玉龍西泉華灘等10個景點。
旅游收入是靠民居接待,一到貢嘎山鄉隨處可見民居。其中,六巴村扎西家的民居,有7個鋪位,價格大概每天每位30元。環境挺溫馨,像家里的感覺,沒有裝修成專門的旅館,而是和他家里的人同住同吃。相反玉龍西村的昂吉家的民居有20多個鋪位,價格大概每天每位50元,單獨的一層樓,裝修和普通旅館沒有區別。但是整體而言,不論是整個地區的衛生環境,還是民居接待基礎設施和衛生條件都很差,留下來住宿的客人很少。因此還需要政府組織培訓,提高服務意識和衛生意識。
(三)其他方面的收入
除上述收入以外,還包括以下幾方面的收入:首先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大量增加,務工收入也隨之增大,不過務工地點卻主要在康定地區內,最遠的可能就是成都;其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社會救助、退牧還草等各方面的補助都一定幅度的增加了;再次小商店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兩岔河和六巴村,其中兩岔河出售米、面、衣服等生活用品,而六巴村等地主要是出售副食品。最后政府投入的增加,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如扶貧建房、修路、維修牧場等。
三、生計方式變遷的影響
生計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從農牧為主,發展為農牧商等多樣的生計方式。追溯其變遷的原因,主要是國家定居工程、交通等各項措施的實施,加速了藏民對現代社會的選擇;其次是他們本身有改變傳統生產習俗的愿望和能力,愿意吸收先進的文化,看到了生計方式變化帶給他們的實惠。最后,來自其他各個方面的原因,如婚姻、教育、旅游等各方面的影響。這種生計方式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藏民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思想觀念。過去覺得讀書沒什么用,基本上每家都會送一個孩子到寺廟去,既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同時還能得到地位方面的提升等好處。而現在都會盡量讓孩子多讀書,目前該鄉大學生已經將近70名。
(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達到每家每戶都有電視,而且飲食也不僅僅局限于酥油茶和糌粑,一般早上吃酥油茶和糌粑,中午吃米飯,晚上吃面。如果是節日或舉行什么活動的話,都要盛裝出席,穿藏族衣服,但是飲食會更加豐富。
(三)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發展。現在的貢嘎山鄉,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漢語。讀書的學生一般會四種語言,即康巴藏語、木雅語、漢語、英語,年長的老人普遍說木雅語,只會講簡單的漢語,交際存在障礙。
雖然新興生計方式帶來了很多好處,卻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吸收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自己特有的文化。就采集業而言:藏民自主采集,可能會把有毒的菌類和無毒的菌類放在一起,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大量的采集會破壞草地,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但幸運的是,當地人運用傳統的民間智慧,將這種破壞性行為降到了最低限度。
結 語
在傳統社會中,生計方式的選擇與自然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來自外部的力量逐漸將“小地方”納入到整個世界體系之中,固有的地理界限和生態環境已經無法阻止生計方式的變遷。在此過程中,地方社會會以何種姿態應對變遷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發現在木雅的個案中,由于道路系統的完善和松茸、蟲草市場的進入,以及旅游業的興起,原有的以牧業為主、農牧兼營的內向型生計方式,逐漸轉向以商業和外出務工等為主的外向型生計方式。當然,這一轉向也并非完全摒棄傳統,由于高海拔、多草地的地理環境適宜于牧業的發展,牧業的發展在今天仍延續了傳統的模式,與現代旅游業等并行不悖。因此,地方人群選擇何種應對方式,是其對諸多生計方式多方權衡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編輯組:《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6月。
[2]何國強:《多樣性的謀生技術——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之一》,《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3]弓明欽、王鳳珍:《從國際松茸市場動向看國產松茸的應對措施》,《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年第2期。
[4]玉時階:《美國瑤族生計方式的變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5]馬宗保、馬清虎:《試論西北少數民族傳統生計方式中的生態智慧》,《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