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萌


摘要: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外來語大量涌入,對日語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以外來語的表記為中心,通過對明治時期文學作品的調查,從而分析當時外來語表記的特征。
關鍵詞:明治時期;外來語;表記特征
中圖分類號:H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70-01
關于明治時期外來語的表記形式,本次調查的對象包括外國語,即使用原語進行表記的詞語,但不包括如“臺灣”這樣原本就使用漢字表記的地名以及“英國”、“英”等簡略詞語。而對于混合表記的詞語,本次調查只針對其外來語的部分。
表1外來語的表記形式
表1是基于所調查的外來語表記形式而進行的分類。其中,將單獨使用片假名、漢字、羅馬字母進行表記的形式稱為單獨表記形式,將使用注音假名對外來語進行表記的形式稱為注音假名形式,將各結構要素以相同大小前后排列的表記形式稱為并列表記形式。
一、使用頻度較高的表記形式
明治時期使用頻度較高的表記形式是Ⅰ(片假名)和Ⅳ(漢字+注音片假名)。
Ⅳ(漢字+注音片假名)用例中,國名、城市名、人名等固有名詞占一定比例,尤其以國名居多。另外,如表示單位的量詞也采用這種表記形式。從漢字與注音假名的關系來看,一些詞如存在明顯的音譯關系,而中的漢字則是通過意譯而來的。從這一角度來看,外來語的漢字表記又與譯語之間存在很大的聯系。
Ⅰ(片假名)用例中,同樣出現大量固有名詞。與Ⅳ(漢字+注音片假名)相比,人名居多。當然,也有的國名(如「イギリス」)存在注音假名和單獨表記兩種表記方式,而僅使用Ⅰ(片假名)進行表記的固有詞中,如「マルクス」等人名通常認為是由于沒有通用的漢字表記才單獨使用片假名書寫。除固有名詞以外,該表記方式還廣泛用于服裝、飲食、建筑、樂器等領域、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具體名詞以及與思想、概念等相關的抽象名詞中。但與Ⅳ(漢字+注音片假名)表記方式相比,用于具體詞語的情況較多。
二、平假名注音的表記形式
注音假名的表記形式中,Ⅴ(漢字+注音平假名)是采用平假名注音進行書寫表記的。從原語的角度來看,其中有些詞是來自于葡萄牙語(如)、荷蘭語(如)等語言中。
與Ⅰ(片假名)和Ⅳ(漢字+注音片假名)的表記形式相比,平假名注音的表記形式雖然不多,但也擁有一定數量,這些詞在早期傳入日本之后,經過很長時間已泛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當中,其外來意識逐漸淡薄,并融入到了日語語言中,所以在使用過程中并不使用片假名等特殊表記。
三、無注音假名的表記形式
本次調查的外來語中包括單獨使用Ⅱ(漢字)或Ⅲ(羅馬字母)形式進行表記的詞語,雖然原則上文章要求統一標注假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使用注音假名直接書寫的情況。如一詞由于標有注音假名的表記形式已在文章中出現過,所以有時會省略注音,單獨使用漢字表記,這樣略去注音而統合為漢字表記,可以使讀者在視覺上形成統一感,這也是當時使用這一表記方式的原因之一。
Ⅲ(羅馬字母)的表記方式,往往是在用外國語解釋說明的情況下而直接使用了其原詞。在介紹外國事物時,作者有時不會刻意將其轉換為片假名,而是直接采用該表記形式,將原詞原封不動拿來使用,這樣的表達使文章體現出了濃厚的西洋色彩。
四、多重表記形式
在對外來語進行表記時,有時候會同時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記方式,即多重表記形式。本次調查范圍的多重表記可分為以下四類,如[表2]所示。
表2多重表記
Ⅵ(羅馬字母+注音片假名)和Ⅶ(片假名+漢字),通過片假名明確了羅馬字母表記的外國語或其相應漢字的讀法,換言之,Ⅵ(羅馬字母+注音片假名)中羅馬字母所表記的外國語正是該外來語的原語。此外,在兩種表記形式中,雖然片假名都起到了標記讀音的作用,但由于位置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并列表記形式中,由于其中的片假名不再充當注音假名,而與漢字并排進行表記,所以強調作用更加明顯。但當其作為注音假名出現時,往往意在突出表現原語,此時的片假名只是起輔助讀音的作用,并沒有在并列表記形式中的強調作用那么明顯。
在“片假名/平假名/羅馬字母+漢字”的多重表記形式中,其漢字部分實際上是該外來語的譯語,翻譯方式主要分為音譯和意譯兩種。注音假名形式的音譯漢語中,外國地名占非常大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譯語共同表記時,注音假名形式中使用的是外來語,并列表記形式中使用的是外國語。兩者差別主要在于所強調的部分不同,注音假名形式一般是以假名表記的外來語為主,而并列表記形式則是以原語部分為主,譯語往往只是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
結語
明治時期外來語的表記形式是多樣的,尤其表現為不排斥字母、漢字和假名的混合使用,表記方式靈活,這使得外國語言較好地融入日語中,變為日本式的語言。同時,語言的受容和使用方式鮮明地體現了日本人對于外來文化的吸收態度和方法,對日語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井久美子(2012)「大正期の『婦人公論』における外來語表記の変遷」『人間文化創成科學論叢』第 15 巻
[2]菊地悟(1995) 「外來語の漢字表記と訳語」巖大語文,P56-64
[3]矢崎源九郎(1980)『日本の外來語』 巖波書店
[4]二葉亭四迷(1951)『浮雲』新潮文庫
[5]內田魯庵 (1902)『社會百面相』 博文館
[6]尾崎紅葉(1912)『紅葉全集』第6巻『金色夜叉』博文館
[7]夏目漱石(1910)『漱石近什四篇』春陽堂
[8]森鴎外(1946)『雁』巖波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