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物權登記是指經當事人申請,由國家專門機關將不動產物權和其它一些重要的動產物權的變動情況記載于專門的登記簿上以供社會公眾查閱的制度。物權登記是物權法上一項重要內容,它以其公示性為基礎,以國家信用為保證,發揮著明確和宣示權屬關系的作用,從而維護交易秩序,保護權利人利益。
關鍵詞:物權登記;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D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01-02
我國《物權法》上關于登記的條文很多,其中關于不動產的登記占據了主要部分,主要是因為不動產物權種類繁多,其占有關系十分復雜。根據不同的區分標準,物權登記存在以下類型:
1、根據物權客體——物的分類,物權登記可以分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動產物權登記和權利物權登記。
2、根據物權的種類,登記可以分為所有權登記、用益物權登記和擔保物權登記。物權登記是國家登記機關依據當事人的申請對物權狀況進行登記的一種行為,通過對于當事人的物權狀況進行登記,可以明確和宣示物權權屬,保護合理信賴,降低信息成本。具體而言,物權登記在物權變動中的意義如下:首先,物權登記具有確定和保護物權的功能。其次,物權登記具有保障交易安全和合理信賴利益方面的作用,登記使得物權變動具有公示公信效力,這就排除了第三人對該物權關系的非法侵害。同時,在善意第三人獲得物權登記后,也能使其信賴的物權利益不受他人干擾,保障了交易安全。再次,減少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所謂登記公信力, 是指不動產登記所具備的足以使善意第三人信賴的效力。作為一種促成不動產交易安全、快捷完成的法律裝置, 登記公信力具有普適性。簡單地說,登記公信力就是指不動產登記所具備的足以是善意第三人信賴的效力。
公信力的內容:1、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是指以登記方法公示出來的物權,具有使社會一般人信賴其為真實、正確的物權的效力。換言之,即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其為真正的權利人。一般情況下,登記的權利人是真實的權利人,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登記錯誤,導致二者出現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第三人來說,他只能相信登記而不能相信其他證明,對于這種對登記所產生的信賴利益,我們應該予以保護,推定該第三人為稱之真正的權利人。這就是登記公信力的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即以法定方法公示出來的物權,具有使社會一般人信賴其為真實、正確的物權的效力。2、善意保護效力,是指法律對第三人因信賴物權公示而從公示的物權人處善意取得物權的,予以強制保護,使其免受任何人追奪的效力。換言之,在公示的物權人與真實的物權人不一致的情況下,信賴公示而與公示的物權人進行交易行為的人,法律承認其產生與真實的物權人進行交易的相同效果。
登記公信力與區分原則具有下列的關系:從保護價值上,二者都具有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的功能。但是從方式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登記公信力是指在合同無效或者不存在的前提下,根據登記外觀主義下,賦予登記以公信力,來保護因信賴登記的善意當事人的權利。而區分原則是在合同已經生效的前提下,但是還沒有發生不動產物權登記或者動產交付,所以認定物權不發生變動。在區分原則下,合同的生效只是產生了關于發生物權變動的請求權,只具有債法上的約束力,而沒有發生物權法上的約束力。
登記的公信力的保護機制中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登記后善意當事人對此所產生的外觀主義,或者說是當事人是否對登記產生了合理信賴利益。而區分原則的保護機制中的判斷標準是合同成立之后,是否發生不動產物權登記或者動產的交付,也就是物權變動的條件是否成就。區分原則對交易關系中善意當事人利益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對登記請求權和違約責任請求權的保護來實現的。二者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方式不一樣,但是殊途同歸,都有力的保障了第三人的權益和交易安全。
所謂不動產物權登記,即經權利人申請國家專職部門將申請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事項記載于國家不動產物權登記簿的事實,簡稱為不動產登記。所謂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指的是登記這一法律事實對當事人的不動產物權所施加的實際作用。
登記生效主義,是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即要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必須要進行登記,如果當事人之間只達成了物權變動的合意,卻沒有進行登記,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僅沒有公信力,而且也不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德國、瑞士等國家的民法就不動產物權變動采用了登記生效主義。
登記對抗主義是指不動產物權變動時,法定的登記僅僅是物權變動對抗要件,不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即只要當事人形成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便可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但在依法公示之前,物權的變動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法國、日本采取了登記對抗主義。
不動產登記審查是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登記審查不僅是登記機構的權力,也是登記機構的義務,通過登記審查制度以實現用國家公權力方法完成不動產物權變動充分公示,維護不動產交易的安全和秩序。
關于不動產登記的審查模式,縱觀各國立法例,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實質審查主義;一種是形式審查主義。所謂實質審查,是指登記機關不僅應當對當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形式要件的審查,而且應當負責審查申請材料內容的真偽,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對法律關系的真實性也要進行審查。所謂形式審查就是指登記機關僅僅對當事人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如果確定這些申請登記的材料符合形式要件,就應當認為是合格的。這兩種登記審查模式的區別在于:登記機關是否對不動產物權變動根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
有學者認為我國《物權法》應當采用實質審查模式,以維護登記的公信力。也有學者指出,采用實質審查將導致登記效率的低下和權力尋租的出現。由于《物權法》并沒有明確界定是采用實質審查還是形式審查,學者對此認識可能會有不同。
我國對于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審查義務的現行法律規定是《物權法》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對于這個法條,我們可以看出,《物權法》只是對登記機關的職責作出了列舉式的規定,并沒有做出是實質審查還是形式審查的判斷。雖然我國《物權法》沒有明確規定登記機構所采取的審查標準為實質審查,但是從登記機關職責的角度闡釋了登記審查的權限范圍,可以看出,法律賦予登記機關的是調查核實權。但這些權利只是求證登記時事實準確性和真實性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不動產物權原因行為合法性、有效性的判斷權,這個權利是進行實質審查最核心的內容,二物權法卻沒有明確賦予登記機關。因此,物權法在一定限度內賦予登記機關調查核實權是在我國不動產登記形式審查基礎上向實質審查邁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還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實質審查。
對于登記對抗模式下是否具有登記公信力的問題,首先要考慮對抗力與公信力是否存在一致性,即登記對抗與公信力是否在理論上是存在矛盾的?有學者認為:“只有在采取登記為物權變動成立要件時,才能賦予公信力的可能?!背挚隙☉B度的學者郭明瑞認為:“登記對抗模式下并不先天排斥登記之公信力,只要有了相應 的制度保障,二者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p>
筆者認為,既然登記對抗模式的核心是:“未經登記,不得對抗”,那么從反面來解釋,已經登記的,應當可以對抗第三人。那么登記對抗模式下,和登記生效模式下,經過登記的物權,都一樣具有支配和排他的效力,兩者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登記對抗模式下并不排斥登記公信力,“對抗力與公信力并不表現為邏輯矛盾關系,也不表現為邏輯自證關系”。簡單的說,登記公信力與對抗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只要完成了相應的登記手續,對抗模式下一樣具有公信力。
本文試圖通過以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制度為前提,論證物權行為理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不動產善意取得存在的必要性將三者在物權法上聯系起來,更好的解釋物權變動規則中保護交易第三人的規則,使物權法的體系上更清晰。物權行為理論科學解釋了公信力的合理性,公信力又合理解釋建立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合理性,進而解釋了物權變動規則及保護交易第三人規則,使其具有了制度上的合理性。本文對登記公信力及相應問題探討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還需要廣泛閱讀和思考以更好的理解物權法上的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