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晶
摘要:階層,階層分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成熟的社會,各個階層的差距并不那么明顯,各個階層之間應有合理的上升渠道,縱使出身再低階層,也可通過自身的努力上升。本文主要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階層結構的主要變化,以及隨之帶來的對社會內部深層次的影響。
關鍵詞:階級;階層;階層分化;權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33-01
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是一次巨大的歷史變革,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肯定中國的改革事業,就必然會同時肯定這一分化的主流是積極的。抓住分化中不可避免出現的一些負面影響來全盤否定這一分化的進步性是錯誤的。社會結構的多樣化,必然會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大“基本階級”,即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自身出現了力度很大的分化與調整。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企業運行機制,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的“白領”和“藍領”的劃分早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有數千萬人是在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中從事勞動;通過社會分化,在所謂“九億人口”的農民階級中,真正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勞動的已經只剩下不到兩億人了;第二,出現了一億多鄉鎮企業職工、企業經營者等新興階層;第三,重新出現了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等與非公有制相聯系的“復新階層”,且規模發展非常快,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分別達到了數千萬和數百萬人的規模;第四,民工數量的持續增長和政府相關政策的重大變化。民工,包括在企業從事產業勞動的民工,也包括在城市從事零散勞務的民工,其總數究竟有多少,很難說清楚。這也確實不是一個穩定的數量。據有關專家提供的資料,目前民工數量在7000萬到1億人之間。他們是中國未來工人階級和市民的后備軍。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對以前以控制為主的政策作了重大的調整,開始取消種種對勞動力流動的不合理限制,取消了一些對民工的不合理收費,注意保障他們的權益,致力于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這將會為當代中國的社會階層分化諸如新的機遇與活力;第五,在原有的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沒有根本解決,社會保障制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階層性、行業性等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凸顯。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由于包括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在內的許多因素造成的,解決起來難度不低。第六,由于中國改革漸進性的特點,在各個新興階層和復新階層中,包括在引人注目的私營企業主中,都有相當一部分“兩棲人”。所謂“兩棲人”就是那些已經邁入了新的階級階層隊伍,但又沒有完全割斷與原有階級階層的聯系的人們。這種“兩棲人”現象所帶來的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界限不清晰等問題,給正確認識各個階層的社會屬性和妥善處理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關系、解決某些復雜的政策問題帶了了很大的難度。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如下:
首先,這種社會分化推動了中國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的轉化過程。英國19世紀著名法學家亨利·梅斯加沁指出:“迄今為止,一切進步性的社會活動,都是一場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它至少是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比較深刻地說明了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近30年的階層分化運動證實了這一判斷的生命力。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傳統因素的影響相當大,許多歷史任務,比如民主化、法制化等被遺忘到了現階段來完成。如前所述,許多身份性的因素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過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
其次,這種社會分化造就了一個成長中的“市民社會”。“市民社會”一詞有多種含義,但其中無疑包含著這樣一個基本含義,即“市民社會”是指與國家相區別的,處在政治權力直接控制之外的那一部分社會成員、社會力量及相應的經濟制度、規定等的。“市民社會”的出現,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增加了一個彈性因素,提高了社會抵御經濟、政治動蕩的能力,減輕了政府管理和財政上的壓力,加大了社會成員流動、分化的余地。同時為市民社會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對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需求。
再次,這種社會分化推動了當代中國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進程。長期以來,中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一直處于比較低的發展水平上。這除了有歷史和政治生活本身的原因以外,也有社會成員構成的因素。社會分化本身不屈于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范疇,但它能夠為民主和法制建設提供生長點。從目前社會階層分化的情況看,這種推動作用集中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農民階級的分化,為中國社會民主化、法制化建設創造了條件。小生產者無疑是一種不利于民主和法制因素生長、壯大的土壤。當前一個最偉大的事件就是,中國農民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群體終于并已經開始分化了。中國農民,特別是較開放地區的農民接受現代民主觀念的速度多少還是令人欣喜的;第二,隨著社會階層數量的增加和重新組合,階層界限的清晰化,階層獨立意識的強化,不論是在國家直接控制的范圍,還是在剛剛分化出來的“市民社會”,階層之間乃至階層內部的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均開始劉東華、松散化、靈活化。這雖然有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的一面,但也有利于人們相對自由地表達各自的意見和利益的一面。
最后,在社會分化中形成的日益擴大的中等收入者群體,有利于社會在結構上的穩定。現在,極少數人的炫富和2000多萬貧困人口的存在,容易給人們“兩極分化”的直觀印象。但資料證明,中國的現行政策沒有導致“兩極分化”。實際情況是,貧富差別確實有所拉大,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但是貧富差距仍處于可以允許的鮮度以內。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基礎上,一方面是高收入者的增加,一方面是貧困人口的減少,其結果必然是知識分子、企業白領、公務員、個體大戶等中等收入者的增加。
社會階層的分化,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各個方面利益得失的復雜問題。在分化的起始階段,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條件下的社會分化,難免會使一部分社會成員陷入窘境,但在社會分化的高潮時期,又總會為有心人留下許許多多的發展空間。中國人民必須超越個人利益、階層利益的局限,站在時代的高度、歷史的高度和民族復興的高度,來分析和處理這些問題。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以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社會矛盾。困難和壓力是暫時的,發展將帶來普遍的利益。因為,當代中國的階層分化正在社會主義法制的框架內,行進在全面現代化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