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摘要:青少年在學校里頻頻發生逃學事件,厭學問題不斷惡化,已成為當今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本文是筆者在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結論基礎上,聯系筆者的個案工作實例去探討研究青少年厭學問題的產生的原因,設定工作目標,并對其厭學問題進行個案介入,進而進行研究分析。旨在希望該案例能為社會工作個案介入青少年厭學問題的案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青少年;厭學;個案介入
中圖分類號:P7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52-01
青少年是人類發育過程中的一段重要時期,無論是在社會交往能力,問題的認識能力,社會活動的參與度,問題的解決能力,自我實現等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但由于涉世未深,社會和生活經驗不足,他們的思想行為沒有完全成熟。如今青少年厭學問題不斷惡化,已成為當今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大力發展青少年社會工作,尤其是關注青少年教育問題的社會工作變得舉足輕重,是目前對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點工作之一。
從有關資料來看,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青少年厭學問題的介入去探討具體的原因并得出相關對策。研究主要是單方面對網癮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和朋輩群體的亞文化影響的原因進行探討,并沒有專門去討論青少年厭學問題。
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和個案工作的介入來干預青少年厭學問題,希望通過了解案主不同的需求來進行不同的干預措施。旨在希望該案例能為社會工作個案介入青少年厭學問題的案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參考。
一、個案基本信息
案主姓名A,一名14歲的初二男生,籍貫是江西省南昌市,性格比較外向,獨生子女,家境富裕,和環境互動也很正常,但是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厭學情緒,上學經常遲到,逃學,甚至有時候去網吧夜不歸宿。
二、問題的分析
筆者通過了解知道,案主初二轉學以后才出現厭學行為,所以筆者認為,如果解決了導致其產生厭學行為的事情,案主的厭學問題就會被解決。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出了案主產生厭學行為的相關原因。
首先是案主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父母長期以來的關愛主要表現在物質上的支持,與案主缺少精神上、心理上的交流。初二直接轉了學,讓案主心里面產生了極度的抗拒感,沒有適應新環境的案主與父母的關系非常緊張。
其次是老師們的低關注度。現在學校的老師不像以前的老師時時關注案主,這使得案主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最后是案主負向的朋輩支持以及網癮的產生。轉校之后失去了以前朋友的聯系,又因為受到負面的朋輩群體影響,課后經常去網吧上網,染上網癮,后來發展到逃學,夜不歸宿。
三、工作目標
本次個案服務次數一共8次。個案工作的目標:
(一)總目標:調適良好的親子關系,幫助案主在學校與他人有正確、很好的互動,鞏固案主已重建的正確的認知系統,能夠學會自己認識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樹立恰當的人生目標。
(二)分目標:
1.疏導案主的情緒,首先先讓其父母意識到應該重視溝通,建立平等關系,并指導案主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達到家庭雙向互動;
2.聯系到老師,讓老師能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幫助其適應學校生活;
3.幫助案主認識到自己交友方面的問題,遠離朋輩群體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
4.使案主意識到網絡的危機和染上網癮的危害,遠離網絡;
5.認真學習,挖掘案主潛能,學會自己面對問題。
四、介入過程
根據工作目標,筆者分為六個階段對案主的厭學問題進行介入。
第一階段:與案主初次見面,主動其進行互動,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第二階段:提前與其父母交流,希望他們能改變教養方式,慎用家庭懲罰,主動的去支持,包容案主,消除案主抵觸情緒,再教給案主一些與父母溝通的技巧,鼓勵他主動與父母交流。
第三階段:與老師進行聯系,和老師交流案主的情況,希望老師能主動發現案主的閃光點,在學習上多一些指導,盡量多給一些課堂表現機會。
第四階段:幫助案主認識到自己交友方面的問題,交給案主交流中的溝通技巧,尋求正面支持,而遠離朋輩群體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
第五階段:轉移案主對網絡的興趣點并遠離網絡,鼓勵并幫助他找回學習的興趣。
第六階段:挖掘案主潛能,協助案主制定長期計劃,設定目標,明確自己未來的道路。
五、服務總結與反思
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獨有的特點,使得青少年容易發生認知偏差,行為偏差,而青少年厭學問題的產生會阻礙其精神健康,阻礙其具備健全人格。當青少年產生厭學問題時,不要過分只關注這一現象,而是應該了解案主的具體情況,找到厭學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對于筆者而言,對社會工作個案介入的應用還不夠,所做的社會工作有限,并且筆者清楚,個案工作是有它局限性存在的,單一案主的問題具有偶然性,實踐經驗并不能很好的起到總結的效果。但是筆者也在盡量的將效果做到最好,在個案介入的過程中,找了很多同學和老師的幫助,盡量使自己跳出一個人的慣性思維和主觀判斷。
但是筆者認為,雖然社會工作的方式多樣化,但是在時間和條件的允許下,個案介入更加適用于個案的差異性。像青少年厭學這樣的社會問題復雜,表現多變,其他的工作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社會工作不是單一的,而是許多理論的整合,也是許多方式方法的整合,社會工作本身就是伴隨著社會問題的產生而出現,也會在不斷的應用中總結經驗不斷進行完善,創造出越來越適應社會的社會工作理論,希望青少年的厭學問題能夠引起更多的關注,希望人們能對青少年問題有更多的探索,開辟研究青少年更為專業的工作領域。
參考文獻:
[1]袁書華.不良親子關系對青少年社會化中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其對策[J]. 青少年研究, 2003(2): 45-46
[2]安伯欣.父母教養方式_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04
[3]呂穎.社會個案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2
[4]鄧林園.家庭環境、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絡成癮[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3(3): 305-311
[5]胡婷.網癮青少年親子關系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09
[6]趙琨.論同伴群體對青少年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 視點, 2011: 8-9
[7]程福財.青少年網絡成癮與社會工作的介入[J]. 上海社會科學院,18-22
[8]劉海鷹.改善青少年親子關系的干預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07
[9]社會個案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