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忠海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人才理論研究,加強人才學科建設,創新人才發展理論。2011年底,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人才學由三級學科提升為二級學科。這些都為人才學的新發展和建設人才科學體系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難得的機遇。本文從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的視角,指出人才學正在發展成為當代的“當采學科”,應緊抓“當采”的時機,深化和完善人才科學體系。
一、科學發展內在邏輯性的概述
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以概念、定義、原理、定律、公式等邏輯形式反映客觀存在。其一經形成科學結構體系,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這種發展規律表現為科學發現的內在邏輯性,這在自然科學發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一個歷史時期,自然科學重大成果有明顯的“富集”傾向,即集中在一個物質層次和一種運動級別之中。這種“富集”傾向總是沿著下列方向進行著:由宏觀物質層次向微觀物質層次轉移;由結合能低的運動級別向結合能高的運動級別轉移。兩者的合成方向,則是一個對角線方向,就是科學史上科學發現的“當采方向”。
如果把物質層次比喻為礦床,那么科學發展的過程十分類似于采掘過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重大成果“富集”的學科則稱為“當采學科”。科學發現的邏輯次序性,就具體表現在當采學科的轉移上。請看自然科學史上的當采學科下列的轉移:
1540-1710年,當采學科是力學,處于宏觀層次與機械運動的交叉處;
1630-1730年,當采學科是熱學,處于分子層次與熱運動的交叉處;
1780-1900年,當采學科是化學,處于原子分子層次與化學運動的交叉處;
1810-1920年,當采學科是電磁學,處于原子電子層次和電磁運動的交叉處;
20世紀20年代開始,核物理(包括基本粒子物理)進入了當采學科的行列。
自然科學發展是如此,社會科學發展也是如此。所謂“當采學科”就是“社會需要”和“科學內在邏輯”交叉點上的學科。科學突破點往往就發生在這交叉點上。作為當采學科,是科研成果累累的學科,或者是只要在該領域部署力量,加大投入,就可以獲得重大科學成果的學科。
二、人才學科正發展成為當代的當采學科
(一)從社會需要視角分析
從國際層面來看,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其中,人才競爭又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事實充分證明,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哪個國家在人才開發上領先一步,那個國家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和主動。人才和人才問題的研究、解決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頭等大事。
從國內層面來看,我國要實現“兩個百年”的宏偉目標,需要宏大的優質的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加以支撐。為此,黨和國家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制定和實施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可見,當今時代,黨和國家把人才問題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二)從科學發展內在邏輯分析
人的科學的發展,支撐人才學發展成為當采學科。人學研究,已成為哲學界研究的主題和重心,正在形成“人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為人才學發展提供理論基礎。人體科學已成為國際社會科學攻關的聚集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始,國際學術界圍繞人體自身,從不同學科視角開展研究,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如,遺傳基因研究、腦科學研究、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生命全程發展心理學研究等。這些研究成就,為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在機理研究奠定了理論依據和提供了科學營養。
相關學科的發展,托起人才學發展成為當采學科。創造性是人才學主軸,其貫穿于人才學理論體系,人才概念的界定、人才價值的衡量、人才成長和發展、人才開發的著力點,均離不開創造性。創造學是研究人的創造性和創造活動規律的學科,是人才學的理論基礎。隨著創造學的創立和發展,其有力地促進人才學的發展。人才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研究人才社會環境是人才學的重要內容。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人才學的理論基礎。隨著社會學的發展,必將能有力支撐人才學的發展。人才開發研究是人才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力資源管理學的發展,也將促進人才學的發展。
人才學自身發展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作為新興學科的人才學,與其他新生事物一樣,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證明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戰勝的本質特征。人才學的生命力,不在于有無權威學者扛大旗,也不在于有無權威領導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歸根結底取決于它自身滿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是學科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人才學的生命力,還在于其自身有著很強的自生殖能力,即自我增殖能力。任何一門科學,只要形成知識結構體系,都有一定量的潛在智能吸收和釋放,或者吸收別的理論體系的合理內核,或者向外推論產生新的理論。概言之,就有一種超出自身的異己力量。更何況,人才學由三級學科提升為二級學科后,大大拓展了自生殖能力的空間。原在《學科分類和代碼》(國標)中作為三級學科只有一個代碼空間,現作為二級學科拓展到100個代碼空間,從代碼8407200-8407299。
綜上所述,人才學正處于社會需要與科學發展內在邏輯的交叉點上,正在發展或者說已發展成為當采學科。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1979—2013年的35年中,我國人才學著作出版總量1784部,年均出版量為50.97部。其中,1979-2001年23年間,年均出版量只有25.87部。自2002年黨和國家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后,經前23年的積累,人才學科進入繁榮發展時期。2002-2013年的12年共出版人才學著作1192部,占35年出版總量的66.81%,年均出版量為99.33部。特別是2010年《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人才學著作出版呈現井噴式增加,2010-2013年就出版著作644部,年均出版量為161部。人才學著作出版的這種“當采現象”,有力地說明了人才學科正在發展或者說已發展成為“當采學科”。
三、深化和完善人才科學體系
(一)人才科學體系的構成
研究表明,人才科學體系由人才歷史學、理論人才學、交叉人才學、專門人才學、外國人才研究等五部分構成。
人才歷史學,包括人才思想史、人才制度史、人才實踐史、人才學科史等。
理論人才學,包括馬克思主義人才論、人才學基礎理論(人才學原理)、人才學應用理論、人才學研究方法等。
交叉人才學,也稱人才學交叉學科,包括人才哲學、人才經濟學、人才社會學、人才法學、人才文化學、人才生態學、人才地理學、人才倫理學、人才美學、人才心理學、人才教育學、人才管理學、人才戰略學、人才統計學等。
專門人才學,根據不同視角,可劃分為多類專門人才學。按研究不同范圍人才現象分,可分為微觀人才學(個體人才學)、中觀人才學(群體人才學)、宏觀人才學(社會人才學、區域人才學)。按研究不同領域人才現象分,可分為政治人才學、軍事人才學、經濟人才學、社會人才學、法學人才學、文化人才學、科技人才學、教育人才學、醫藥衛生人才學、藝術人才學、體育人才學等。按研究不同職業屬性人才現象分,可分為黨政人才學、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學、專業技術人才學、農村實用人才學、技能人才學、社會工作人才學等。按研究不同性別年齡人才現象分,可分為女性人才學、青年人才學、中年人才學、老年人才學等。
外國人才研究,包括國別人才研究、跨國人才比較研究、全球人才研究等。
(二)深化和完善人才科學體系的思路和舉措
30余年來,應該說不同成熟度的人才史學、交叉人才學、專門人才學逐漸形成,已初步形成以理論人才學為基礎的人才科學體系。然而,形成的人才科學體系畢竟處于初級階段,該體系內的諸構成成分——分支學科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基礎性的主干分支學科需協調發展。更何況,在現代科學不斷變革加速度發展的時代,當代人才實踐活動愈加豐富的今天尤為如此。我們要抓住人才學發展成為當采學科的時機,完善人才科學體系。
1.編制規劃。利用全國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契機,黨和政府人才主管部門制定人才學研究規劃,并發動人才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研究機構、人才研究團體根據各自優勢和特色制定人才學研究規劃,形成人才學研究規劃系統,以此來保障人才科學體系深化和完善。
2.科研攻關。圍繞人才學研究的重點,包括基礎理論研究的重點和應用研究的重點組織攻關。引導和組織校校協作、校所協作、校企協作等多種形式的“科研聯合體”協同攻關,以及聯合不同學科人員組成研究聯盟合作攻關,突破人才和人才問題研究的難點和關鍵點,以科研項目帶動人才科學體系的深化和完善。
3.教學帶動。以人才學研究生教學單位為基地,在開設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系列專題講座的教學過程中深化人才學研究,以完成教學任務帶動人才科學體系的深化和完善。
4.成果出版。這是人才學研究成果社會承認的主要形式,是人才科學體系深化和完善的客觀標志。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可建立一體化機制,以利于人才學研究成果問世。2013年,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與黨建讀物出版社合作,申報成功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人才強國研究出版工程”。這項工程有力地推進人才科學體系的深化和完善,對人才學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5.“多力合一”推進。通過編制規劃、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渠道引領人才學發展。高校、科研院所是人才學研究的基地和主力,通過科研和教學,推進人才學發展。專業社團是人才學研究的社會推動力。人才研究專業團體,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學研究專家學者,他們具有研究的專業特長和優勢,有的為人才學創建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專業團體可發揮組織、紐帶、橋梁的作用,發動和組織專業團體的理事和會員參與研究,給項目、給經費、給條件、給研究自主權、為人才科學體系深化和完善貢獻力量。
總之,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全國人才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攜手努力,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過程中,人才科學體系定能不斷地深化和完善,為豐富世界人力資源的理論寶庫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