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王樹金 徐海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總體實力顯著增強,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私營企業已達1908.23萬戶,個體工商戶已達5407.94萬戶。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稅收貢獻率超過50%,就業貢獻率超過80%,新增就業貢獻率超過90%,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企業中集聚了數量眾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做好這一人才群體的職稱評定工作,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對于進一步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促進非公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和企業創新轉型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明顯成效,一些地方出臺了專門的政策意見,建立了專門的申報渠道,明確了具體的操作辦法,覆蓋面逐步擴大,一大批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取得相應的專業技術職稱。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法規政策不健全、參評渠道不暢、申報信息不對稱、評價標準與實踐應用脫節,以及企業支持不夠、職稱效用偏低、員工參評動力不足等問題。據2010年中組部委托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的全國人才狀況數據顯示,全國已經獲得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總數是550.38萬人,其中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僅有607.76萬人,占10.09%(《2010中國人才資源統計報告》,P70-71)。以貴州省為例,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的GDP貢獻率達到了46%,全省專業技術人才資源職稱的總數為93萬人,而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的職稱僅有14萬人,僅占15.05%。可見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定工作相對滯后。
一、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基本政策演變
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政策隨著非公經濟發展而逐步形成。從最初的計劃經濟大體系下的國家專業技術職務任命中逐漸脫離出來,走向市場化、社會化評審與資格認定,這與國家經濟政策和非公經濟發展的進程相一致,具體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
(一)非公經濟發展受到抑制,人員稀少,專業職稱問題尚未出現
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還局限于初級階段,對非公經濟采取抑制發展的基本政策。先后經過“限制、利用”“三大改造”“取消個體經濟”等措施,非公企業被改造弱化,逐漸走向衰絕,非公從業人員較少,更談不上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問題。以城鎮個體工商業者人數為例,由1965年的102萬人,到1978年底只剩下14萬人。
(二)非公經濟恢復發展,從業人員增多,專業職稱問題開始出現
從改革開放到鄧小平南方講話,全國各地掀起經濟發展的熱潮,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鄉鎮企業像雨后春筍,迅速發展壯大,大量農民、無業者、回城人員參與其中,有些國有企業職工、研究院所技術人員下海嘗試創業。民營企業人才數量不斷增加,對職稱有了需求,專業技術職稱問題開始出現。根據實際情況和人才需求,1990年原國家人事部印發《企事業單位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若干問題暫行規定》(人職發[1990]4號)規定各企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專業技術工作的實際需要,按照中發[1986]3號、國發[1986]27號文件和各專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開展經常性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1991年國家又發布了《企事業單位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若干問題暫行規定》有關具體問題的說明(人職發[1991]11號),就如何貫徹執行《暫行規定》做出15個方面說明。
(三)非公經濟迅速發展,從業人員激增,專業技術職稱相關規定先后出臺
黨的十六大之后,非公經濟發展迅速。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2005年“非公經濟36條”出臺,進一步為非公經濟創造了大踏步發展的機會。針對非公企業專業人才技術評聘問題,國家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了一些新規定。200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國辦發[2007]73號)規定,改革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形成統一規劃、規范設置、分類管理、有序實施、嚴格監管的職業資格管理機制,促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健康發展。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發[2010]6號),提出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水平評價辦法,提高社會化程度,完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評價辦法,完善重在業內和社會認可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
(四)非公經濟繁榮發展,從業人員數量大,專業技術職稱問題出現新挑戰
隨著互聯網等新興經濟的崛起,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繁榮期,非公有制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急速壯大。如何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發揮職稱政策優勢,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業熱情,是職稱工作者進行職稱評定工作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特別是2010年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非公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非公有制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管理運行機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審通道,加強非公有制專業技術人才培訓。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辦發字[2015]15號)提出,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試點探索開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2015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辦發[2015]46號)規定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與企業間合理流動。
二、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基本做法
國家有關部門、各地區依照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的有關要求,進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先后出臺相關政策辦法,提升了評定的專業化、規范化,相關規定和基本做法主要有:
(一)健全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法規制度
目前國家層面出臺的職稱評聘政策時間較早,在經濟社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非公有制經濟繁榮發展的情況下,原有的一些規定越來越不合理、不適用,許多新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很多地區和行業先后專門出臺關于非公有制企業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政策法規,使非公人才職稱評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天津市出臺了《關于個體、私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有關規定的通知》、溫州出臺了《關于延伸職稱外延、開展地方特色職稱評審的意見》、貴州省出臺了《關于做好我省民營經濟組織專業技術職務申報評審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非公有制企業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甘肅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的通知》。在行業領域,《稅務師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房地產經紀專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等規定的出臺,使非公職稱評定有了制度保障。
(二)發揮工商聯、商協會在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中的作用
工商聯、商協會對參與職稱評審工作具有很大的積極性,并具備相應的業務能力,能夠和政府相關部門一起做好職稱評定工作。國家政策和各地區對商協會參加職稱評審做了相關規定,一些地方已經將部分職稱審批直接下放到商協會。重慶市職改辦下發了《重慶市職稱改革辦公室關于重慶市工程師協會開展工程技術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定工作有關問題的意見》,以文件形式明確將市工程師協會評定專業技術職稱納入全市職評系列;廣東省向科研創新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規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可自行定制不低于廣東省通用標準的職稱評價標準,自主開展職稱評審。武漢市將新聞專業中級職稱交給新聞工作者協會進行評定。
(三)完善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的方式和手段
原有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價方式行政化色彩過濃,評審條件中量化標準不夠規范,可操作性不強,“筆試”在職稱評聘工作中廣泛運用,但與實際工作脫節嚴重,實效性不強,往往是考試成績上去了,專業能力、專業水平,特別是工作創新能力卻沒什么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各領域和地區先后出臺辦法,從職稱考試科目、參評資料、論文要求等方面做出改革,同時更加注重體現企業工作的實際情況。云南省出臺《關于調整我省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有關規定的通知》,明確規定:全省專業技術人員評聘高級職稱(含副高級、正高級),不再要求參加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河南省對非公有制企業人員參評職稱,對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不作要求,對論文(論著)適當放寬,堅持以業績成果條件為主,把重業績、重能力、重創新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
(四)放寬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的地域限制
目前在非公領域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中,往往受檔案、戶籍、工作單位等限制,無法就近進行資格評審。很多地方放開地域限制,通過工作時間、單位開工作證明等方式,實現非公企業職工就近參評。天津市公布《關于開展2010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規定,外省市在職人員來天津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一年以上,符合申報條件的即可在天津申報職稱,享受與當地人員同等待遇,同時,非公經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同類人員享受同一政策。廣西壯族自治區規定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審,可按屬地化原則實行分級管理;統一評審標準,一視同仁,不受戶籍、檔案、身份的限制,只要符合條件,均可申報評審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進一步拓寬了審評渠道。
(五)明確細化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的資格條件和評審程序
非公領域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資格條件和評審程序,早期規定較為寬泛,隨著高等教育的推進、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一些新興專業技術的出現,有些規定已經不符合實踐需要。各地區出臺辦法、通知等文件明確規定參評的資格條件和評審的具體流程,增加可操作性和明確性。貴州省人社廳下發文件,從工作任務、組織機構、工作進度、工作保障、申報渠道、材料規范等方面對非公有制經濟職稱評審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