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楓
中國茶: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楊一楓
在中國這個美麗國度,茶已成為中國的一張品牌“名片”,中國茶每天都在大江南北的不同角落里向世界訴說著各種各樣的動人故事

茶,在中國這個美麗國度,每天都在大江南北的不同角落里訴說著各種各樣的動人故事。清晨,拈起幾片嫩葉放入壺中,倒入沸水。閉目略等片刻,右手輕輕端起壺,左手微扶,壺嘴傾斜向茶漏,透明的公平杯里立即泛起綠色的茶湯,茶湯帶春;靈動的顏色和氤氳的茶氣繚繞在四周,一幅水墨般的山水畫就這樣嘩啦啦地展開,從身旁鋪展開去,直向遠方;遠方層層透綠的茶山、晨耕的老牛、幾處灰瓦白墻的屋舍就在畫卷盡頭,就在茶香繚繞的那一邊悠悠然地“揮著手”……
中國的茶園大多建在青山綠水左環右繞的地方,福建武夷山就是著名的茶山,盛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名茶。武夷山風光獨具、山清水秀,堪稱福建第一名山。黃山自不必詳說,正所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而黃山毛峰就是從這不看岳的美景中“走”出來的。
穿著青布衣衫的采茶女在云霧中穿梭,纖纖素手輕輕摘下一片嫩葉。這時太陽還未出山,茶山在晨霧中青翠欲滴,這片茶葉上還滾動著一粒珍珠般的露珠。之后,這片嫩葉從茶筐進入晾曬笸籮,再進入炒鍋,經過揉捻的程序,靜靜地躺進青花瓷的茶罐里。當茶客將它捻起投入玻璃杯時,是否知道他的手里捏著一片帶著露珠和晨霧的山水?
這是一片綠茶的“生命”之旅,而青茶、黑茶、紅茶都需要經過發酵的制作流程,就連黃茶和白茶也要經過微發酵的程序。黑茶,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普洱,其發酵程序是所謂的后發酵,也就是慢慢發酵。而中國的茶文化就在千年的歲月長河進行了慢慢發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山水伴隨著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透過不同的茶種、不同的茶葉制作過程、不同的茶色茶味進入到品茶人的心里。
喝一杯紅茶,也許你能喝出故宮紅墻的濃艷;喝一杯黃茶,也許你能喝出小亭春風的恬淡;喝一杯青茶,也許你能喝出飛瀉瀑布的鏗鏘;喝一杯黑茶,也許你能喝出茶馬古道的風風雨雨……
小亭四面來風,亭中幾上水已沸,此時古箏聲起,千回百轉,繞在觸摸紫砂茶壺的手指之間。將沸水注入壺中,略待片刻,隔著茶漏倒入公平杯,這時要觀色,看茶湯顏色以及湯中雜質,接下來將公平杯中茶湯倒入茶盅,放在鼻口,這一下叫聞香,然后將茶水倒掉,不喝,這是第一道,為洗茶。第二道便可以喝了,然后再如此重復而為,直至茶色轉淡。有人把按此程序飲茶的方法叫功夫茶。
如此喝茶,盡顯功夫;如此做人,盡嘗滋味。不驕不躁,不急不緩,盡享過程,也許真的是人生的真味。唐朝韋應物有詩詠茶云:“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性靈味,本自出山原。”茶最早被祖先發現時,便是藥用,其有清心去煩、明目提神的功效。所以韋應物稱茶性“潔”,中國文化物我合一,所以茶性亦如人性,品茶正如品人。
“陸羽泡的茶,聽說名利都不拿”,時尚的周杰倫在時尚的歌里如此演繹傳統的茶,而歌中的陸羽泡一壺茶竟然可以讓人放棄功名利祿。陸羽,字鴻漸,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
從陸羽始,茶開始有別于柴米油鹽醬醋,有了自己的專著,有了自己的經。茶不再單單是飲,而成了一種道。茶道源遠流長,流傳千年,流到國外,流遍世界。中國茶的意境,既有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琴棋書畫,又有田間地頭、工礦廠房、兒孫滿堂……美麗人生就這樣化成一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華夏文化,順著濃淡相宜的茶香,千年流淌。

奶茶,顧名思義,奶和茶相融合的飲料。奶茶原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飲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歷史。今天,在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地區、中亞國家、印度、阿拉伯地區、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不同種類的奶茶流行。
銅鑼灣的繁華伴隨著穿梭不息的人影不停地流動,在這流動之外是路旁一家家靜立的小店,而絲襪奶茶往往是店里客人點的最多的飲品。所謂“絲襪奶茶”,其實就是把煮好的錫蘭紅茶用一個尼龍網先行過濾,然后再加入奶和糖。過濾這一步驟除了濾走茶渣以外,也使得紅茶更香滑。用來沖奶茶的錫蘭紅茶分為粗茶和幼茶兩種,餐廳透過控制粗幼茶的份量,就能改變沖出來的奶茶的香味、色澤及濃度。絲襪奶茶是香港人日常下午茶(和早餐)常見的飲品。基本上,在香港茶餐廳供應的奶茶都來源于17世紀香港“老街奶茶”。因此,絲襪奶茶在大陸也被稱為港式奶茶。
香港的絲襪奶茶、臺灣的珍珠奶茶以及東南亞的拉茶與北方不同,一律甜香膩滑。但它們的祖先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那種帶著咸味和奶味的奶茶。
中國茶的故事像一條線,伴隨著濃濃的奶香,伴隨著久遠的歷史,伴隨著多彩的民俗,伴隨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連在南北之間、連在甜咸之間、連在你我之間、連在古老和時尚之間,緊緊地拴住我們的味蕾,拴住我們的鄉愁,也拴住我們跳動不止的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