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梁 劍
中鐵裝備:用“工匠精神”點亮“十三五”藍圖
本刊特約撰稿人 梁劍
中鐵裝備的實踐證實,一個創新驅動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既需要天馬行空的“創造力”,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

由中鐵裝備集團生產的鄭州一建3號、4號盾構機在中鐵裝備車間正式下線
“在高新技術主導工業生產的今天,工匠精神顯得尤為寶貴,而且科技越是發達,工匠精神越發重要。”這是美國學者理查德·桑內特在其專著《匠人》中所總結的一句話。
對中國制造業來說,大到汽車、電器制造,小到制筆、制鞋等,由“重量”到“重質”的突圍,工匠精神當然不可忽視。只有精益求精的執著以及它的延伸內涵融入生產、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掌握核心競爭力,研發更多技術,才能在極致追求中打造優質產品,提升國家制造整體實力。
以打造隧道裝備綜合服務商為己任,中鐵裝備始終將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這種工匠精神的內涵延伸,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量,持續實現從制造業向高端裝備制造服務業的成功轉型,以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中鐵51號”在馬來西亞創出最高月推進347.2米的施工紀錄后成功“轉戰”印度德里地鐵項目;首臺出口海外的矩形盾構在新加坡順利始發;榮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制造業組織提名獎”……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作為傳統優勢產業,我國裝備制造業要想后來居上,從追趕者變為領軍者,掌握核心技術,不斷創新是關鍵。”中鐵裝備董事長李建斌說。
自中鐵裝備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于2008年研制成功首臺土壓平衡盾構,打破了國外壟斷那時起,中鐵裝備就把技術創新作為立企之本,以盾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為城市過街隧道開挖提供了新的途徑;承擔的“盾構裝備自主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編寫的《盾構機術語和商業規格》行業標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市場占有和科技實力位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二”。
如今,中鐵裝備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它通過搭建世界最大的掘進機大數據庫和云計算中心,有效解決掘進機的智能控制和遠程服務問題,通過數據分析和現代互聯網技術,實現對設備的遠程操控,“無人值守、智能掘進”變成現實。比如已下線的雙X撐靴TBM,正應用在黎巴嫩大貝魯特供水隧道和輸送管線建設項目,用于改善大貝魯特地區自來水供應狀況。雙X撐靴式TBM整機完全采用國際標準研發設計,開挖直徑為3.53米,組裝全長達235米,是我國現今自主研發制造的同類最小直徑硬巖掘進機。由于整機體型偏向“迷你”,必須要求工程師們像匠造大師創造一件微雕作品一樣精雕細琢,因為TBM越向兩極發展,內部構造復雜,研制難度更大。
事實上,中鐵裝備有著寬廣的創新施工平臺,每年通過不斷吸收先進的設計理念,為產品研發提供第一手的施工資料和數據信息,為產品研發提供了厚實的土壤和鮮活的養份。“作為在國家863、973計劃大力支持下成長的企業,我們一直把創新創造作為發展的主要手段,緊跟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建立創新體系,堅持科技研發大投入,打造‘產、學、研、用、政、金、媒’大創新格局。以此形成基礎研究、現場施工、研發制造和售后服務的良性閉合環。”李建斌說。

技術創新是引領中鐵裝備邁向高端的加速器,而服務創新則是其中的“利器”。堅持技術服務先行,靠客戶信任發展,憑借對科技創新的把握和研判,構建智能出的平臺、協同設計平臺,既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又能讓客戶買進設備的同時也得到了全方位服務。這就是以前中鐵裝備碎片式管理,轉型到當下的綜合“管家式”服務模式。
“管家式”服務使得中鐵裝備加快了標準化進程,設立了標準研究所,推行設計的標準化、模塊化和信息化,減少人為因素對質量造成的影響;健全了質量責任制,推行質量一票否決制、工序實名制和三級檢驗制,確保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產品出廠合格率達100%。今年4月15日,中鐵裝備103號掘進機在深圳地鐵9號線率先出洞,這是中國中鐵裝備首次提供涵蓋設計、制造、咨詢、維保、施工的“管家式”高端訂制服務。服務人員長期駐勤工地,甚至替業主單位培訓員工、操作裝備,7臺掘進機在施工中的故障率僅為3%。
發展“大數據”服務拓寬市場,利用服務創新占領市場。目前,中鐵裝備先后在北京、成都、鄭州、南京、深圳等城市成立了7個服務中心,組建了6個區域合作聯盟,全天候服務。在德國、香港等地建立營銷公司,產品先后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埃塞俄比亞等國,技術服務擴展至國外,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創造出不斷延展的大市場。
中鐵裝備的實踐證實,一個創新驅動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既需要天馬行空的“創造力”,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特別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今天,更加需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