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泰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
上海市楊浦區街旁綠地景觀調查
劉國泰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城市街旁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部分,通常沿街而設,面積較小,使用頻率高,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景觀,為市民提供游憩場地的功能。隨著經濟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街旁綠地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需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該研究通過對上海市楊浦區5個具有代表性的街旁綠地景觀進行調研,從基本情況、空間設計、景觀要素等方面來比較分析,欲了解目前上海市街旁綠地的基本現狀,發現街旁綠地規劃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為今后上海市街旁綠地的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街旁綠地;空間設計;景觀要素
城市街旁綠地是指臨近城市道路街道,同時與居住區域或城市公共區域聯系緊密,以游憩和美化城市景觀功能為主的小型公共開放綠地。街旁綠地散布在城市中,是城市中量大面廣、使用頻率最高的公園綠地[1]。街旁綠地均沿街而設,面積較小,由于這些沿街的有少量游憩設施的小綠地常常布置成“花園”的形式,所以又稱為“小游園”“街旁游園”或“街旁休憩綠地”[2]。
根據與城市道路的不同位置關系,可將街旁綠地分為位于街角、街區中、跨街區以及三面臨街的街旁綠地。此外,還可根據街旁綠地所處的街區功能特點的不同分為兩類:位于生活性街區的街旁綠地和位于公共性街區的街旁綠地[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城市
街旁綠地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了解目前街旁綠地的基本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十分必要。筆者在楊浦區選取5個具有代表性的街旁綠地進行多方面的調研分析,探討當前街旁綠地規劃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實用性的建議,為今后上海市街旁綠地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研究將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查、拍照、記錄等調查方法來分析所選取的楊浦區5個代表性街旁綠地的情況。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街旁綠地的基本情況、空間設計、景觀要素等方面。研究中所調查的5個街旁綠地的基本情況匯總如表1。

表1 上海市楊浦區街5處旁綠地實例調查
2.1大學路政民路交叉口街旁綠地
2.1.1基本情況。創智天地“木頭山”位于上海大學路與政民路的交匯處,周邊為商業區,附近有大學,其占地面積約1 500 m2。整條大學路上充斥著滿滿的小資情調,這條道路除了獨具創意的店面吸引眼球,更多的是讓人感受到一份別樣的愜意。在大學路上定期舉辦的各種社區活動讓整個大學路氣氛活躍。故此“木頭山”設計者用大膽簡潔的設計語言,創造性地將活動場地、綠地、鋪裝、座椅用折線的形式統一起來,使得整個場地充滿活力,吸引大量年輕人來這里休憩、交流。
2.1.2空間設計。該地塊處于道路交匯處,兩面臨街,中間開敞的活動場地周圍種植了茂密的竹林,滿足遮陰需求且不失私密性,道路流線由中間活動場地向周圍發散(圖1)。

圖1 大學路政民路交叉口街旁綠地平面Fig.1 The pla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Daxue Road and Zhengmin Road intersection

圖2 大學路政民路交叉口街旁綠地實景Fig.2 The sce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Daxue Road and Zhengmin Road intersection
2.1.3景觀要素。
(1)植物綠化。整個場地的灌木草本以富有野趣的鄉土植物為主,如蘆葦、狼尾草、細葉芒等;喬木以毛竹為主,栽植的幾棵大樹作為點景,這樣野趣的味道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及材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整個場地在周圍時尚喧鬧的商業氛圍中顯得尤為獨特,使得過往行人不由自主地在這里停留駐足、欣賞休憩。
(2)景觀設施。場地中的景觀設施主要以休憩為主,同時設計者并沒有用傳統設計手法將休憩設施隨機布置,而將整個場地統一考慮,把活動場地、綠地、鋪裝、休憩座椅用折線的語言進行創意設計,使得整個場地氣質簡潔、明快(圖2)。
(3)地形道路。 地形的設計用鋼板作為擋土墻進行幾何式的分割。這個地形高出地面道路,走在園內的人伸手都可以觸摸到草地,道路也是順著場地的折線肌理連接周邊人行道。
2.1.4分析與建議。 這個場地空間設計上流線清晰,便捷可達,同時又有圍合感。植物綠化的設計雖然鄉土并富有野趣,但對景觀的四季變化缺少周全考慮,比如夏季缺少大喬木種植,無法為人們提供綠蔭;冬季花草枯萎則呈現一幅慘淡的景象。
2.2密云路赤峰路交叉口街旁綠地
2.2.1基本情況。“起伏的景墻”位于上海市密云路赤峰路的街角地塊,周邊以居住用地為主,其面積大約700 m2。這個街角綠地為行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休憩的場所。
2.2.2空間設計。整個空間的設計有別于地塊南面的道路綠化,設計自由又顯精致。綠地中間的流線型通道將場地一分為二,圍合的種植讓人在綠地中休憩的同時又能夠享受清幽和寧靜(圖3)。

圖3 密云路赤峰路交叉口街旁綠地平面Fig.3 The pla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Miyun Road and Chifeng Road intersection
2.2.3景觀要素。
(1)植物綠化。由于本地塊綠地面積小,且兩邊臨街,種植設計時由外向內分別用八角金盤、紫葉小檗、金葉女貞等灌木做了多層的圍合,上木的種植分別用香樟、油松作為點景(圖4)。

圖4 密云路赤峰路交叉口街旁綠地實景Fig.4 The sce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Miyun Road and Chifeng Road intersection
(2)景觀設施。該綠地中的設施只有座椅,并且結合曲線型的景墻,用木材質做壓頂處理,既融合成為整體,又能突出景觀的現代簡潔風格。
(3)地形道路。相對于道路,場地做了抬高處理,入口處都設有臺階。由于場地面積較小,道路與活動場地結合設計,一氣呵成。
2.2.4分析與建議。盡管場地較小,但作為生活區塊的街角綠地更應發揮居民的日常使用功能,比如在中心較大的休憩場地應增設情景景墻或文化雕塑,讓人停留下來應有可觀、可賞的對景。調查使用分析表明,沒有必要從頭到尾地鋪設座椅,應該結合起伏的景墻做一些變化設計,起伏高的地方可做景墻,起伏低的地方可做座椅。另外,場地中缺少垃圾桶、宣傳欄等景觀設施。
2.3錦創路偉德路街旁綠地
2.3.1基本情況。“橘色跑道”位于錦創路與偉德路之間的綠地,屬于建筑前庭綠地,其地塊面積大約為3 000 m2。周邊充滿創意的商業店面氛圍熱鬧活躍。設計師充分挖掘該地塊的氛圍特征,使用了夸張大膽的設計手法。場地的肌理以條狀為主,條狀的橘色道路、條狀的綠色灌木、條狀的喬木種植使得場地整齊有序。
2.3.2空間設計。由于綠地處在商業建筑前庭,整個地塊被中間通往建筑入口的通道劃分成左右兩部分綠地。流線的設計沿著條狀肌理貫穿南北(圖5)。

圖5 錦創路偉德路街旁綠地平面Fig.5 The pla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Jinchuang Road and Weide Road
2.3.3景觀要素。
(1)植物綠化。在條狀的肌理上,用小葉女貞、金葉女貞、法國冬青、草坪等做變化種植,喬木以香樟樹為主,樹陣式種植,單一整潔。
(2)景觀設施。設計師設計了紅唇座椅,使得整個場地有了視覺焦點,充滿活力并有趣味。
(3)地形道路。整個地塊地形平坦,主要靠綠化種植分割,道路都順應條狀肌理貫穿南北方向。
2.3.4分析與建議。整個地塊被中間通往建筑入口的通道劃分成左右兩部分綠地,但設計上用條狀的肌理使3塊場地統一起來。空間上中間開闊,兩邊私密,座椅以花瓣式布置于條狀的肌理中,但缺少遮陰大樹點景,夏天人們在座椅休憩時易受暴曬。另外場地中缺少東西走向的人行交通,經過調研發現東西方向的綠地經常會被行人踩踏,因此可以設置一些汀步用于東西方向的人行貫穿(圖6)。

圖6 錦創路偉德路街旁綠地實景Fig.6 The sce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Jinchuang Road and Weide Road
2.4上海本溪路鞍山路街旁綠地
2.4.1 基本情況。該綠地位于本溪路鞍山路,綠地面積僅為350 m2,因為面積較小,所以綠地主要以綠化種植為主,成為綠化展示型的街旁綠地。
2.4.2空間設計。該綠地主要以綠化為主,用植物的組合營造景觀(圖7)。

圖7 本溪路鞍山路交叉口街旁綠地平面Fig.7 The pla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Benxi Road and Anshan Road intersection

圖8 本溪路鞍山路交叉口街旁綠地實景Fig.8 The sce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Benxi Road and Anshan Road intersection
2.4.3景觀要素。地塊綠地中種植了桂花、旱柳、玉蘭等造景樹,大小組合,疏密有致。綠地與人行道相鄰的邊界空間也采用了幾種不同層次的種植手法,各種草花的組合使得街角色彩鮮艷亮麗,吸引過往行人駐足觀賞(圖8)。
2.4.4分析與建議。根據地塊本身面積偏小的特點,設計時應考慮結合花臺設置一些休憩座椅,同時在種植設計時也應該考慮后面的商業建筑,以避免影響商業運營。
2.5上海密云路松花江路街旁綠地
2.5.1基本情況。密云路松花江路街旁綠地為密云路沿街綠地,該綠地面積約為2 700 m2,周邊為居住用地,綠地中設計了幾塊休憩場地,已成為周邊居民茶余飯后的一處綠色后花園,每天都有人在這里聊天、休憩。
2.5.2空間設計。整體布局時,在綠地沿平行于外側道路的方向設置了3塊休憩場地,大部分的面積為背景綠地、草坡與密林,供人休憩活動的地方較少(圖9)。

圖9 密云路松花江路街旁綠地平面Fig.9 The pla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Miyun Road and Songhuajiang Road
2.5.3景觀要素。
(1)植物綠化。綠地中的植物量比較大,而且種類多樣。植物在形成覆蓋空間、半封閉空間和引導景觀方面的功能比較顯著。綠地中運用的色葉樹種比較多,季相變化比較豐富,并且種植也有層次感。綠地與人行道相鄰的邊界空間也采用了不同的種植手法,花境也是該綠地的主要特點之一。各種草花的組合,色彩鮮艷亮麗,吸引行人停留、觀賞和休憩。
(2)景觀設施。場地中設置了木亭、花架、坐凳等休憩設
施,材質均為木質。綠地內的道路采取統一的鋪裝,幾個小廣場上分別采取了不同的鋪裝圖案,與道路空間區分開來。綠地內很多地方都采用置石加以點綴,與植物景觀相得益彰,為綠地增添了質樸自然的氣息。
(3)地形道路。街旁綠地的面積相對較大,園內的道路較少,綠地空間主要是以半開放空間和封閉空間為主,豎向設計上鄰近道路地塊較低,而內側的背景林地形較高。
(4)分析與建議。在空間的處理上,地塊設計只是臨街設置了幾處活動場地,建議在后面背景綠地中也相應增加一些游憩步道,以充分利用地塊。另外,在景觀設施上,亭子的設計只滿足了夏天遮陰的功能,還應考慮避雨的需求,以發揮地塊的最大價值(圖10)。

圖10 密云路松花江路街旁綠地實景Fig.10 The scene of roadside green space of Miyun Road and Songhuajiang Road
研究通過對上海市楊浦區5個代表性街旁綠地進行調查研究,分別從基本情況、空間設計、景觀要素、分析及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總結出了目前楊浦區街旁綠地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在空間設計方面,部分街旁綠地的空間較單一,只是以綠化為主,沒有設置休閑活動空間供市民使用,不能充分利用綠地為人們提供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機會。在景觀元素方面,部分街旁綠地缺乏配套的建筑小品等設施,影響了使用者對綠地的使用,主要表現為座椅的數量不足,材質的選用不妥,形式較單一。傍晚街旁綠地的使用率較高,一些綠地中的照明設施不全或者不開啟,降低了晚上的使用率。此外,研究也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如考慮人行貫穿的便利性、種植的四季變化需求、遮陰避雨的周全設計等。通過調查研究,可對上海市楊浦區街旁綠地的現況及存在的問題有一定了解,為今后上海市街旁綠地的規劃、建設提供參考。
[1] 劉駿,蒲蔚然.城市街旁綠地規劃設計[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4.
[2] 朱竹韻,吳素琴.北京市街頭綠地調查[J].中國園林, 1995(1):39-46.
Investigation on Roadside Green Space Landscape in Yangpu Region, Shanghai City
LIU Guo-t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Urban roadside green space is usually along the street, with small area, high use frequency, and functions of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utifying the city landscape and providing the public with the recreation spac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ment,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tion of urban roadside green space need further improvment to meet people’s requirem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5 representative roadside green space in Yangpu region, Shanghai City, basic situation, space design, landscape elem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find existing problems, several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roadside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Shanghai City.
Roadside green space; Space design; Landscape elements
劉國泰(1984- ),男,陜西興平人,碩士,從事風景園林研究。
2016-06-24
S 731.8
A
0517-6611(2016)22-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