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延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
農民土地利用偏好與地域性認同的相關性
王美延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從農民土地利用偏好以及居民地域性認同出發,將農民土地利用偏好分為農業生產功能偏好和經濟生產功能偏好2類;并運用數學方法求取居民地域性認同綜合指數,建立Logistic二項回歸模型,研究農民土地利用偏好和居民地域性認同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地域性認同程度高的農民更偏好于土地的經濟生產功能。地方在開展土地整理或制定土地利用計劃時,可根據當地居民地域性認同程度選擇增大農地面積或是商鋪、工廠的面積,提高人民的滿意度。
土地生產功能;居民地域性認同;相關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區域發展用地的供需矛盾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尤其是農村,耕地保護、土地整治等措施不斷出臺,再加上人口流動加速,新文化、新意識的沖擊使得農民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推動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仍為“自上而下”實施,底層大多數農民的意見反而不被參考,研究居民地域性認同如何影響農民土地生產功能偏好,對我國目前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具有重大意義。居民的意愿會影響當地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趨勢,這與居民地域性認同有很大關系。通過對農民土地利用偏好和地域性認同的相關性分析,得出不同地區農民的土地利用偏好和地域性認同的關系,研究不同地區間土地利用偏好和地域性認同關系產生差異的原因,為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和執行提供參考。
1.1土地利用偏好偏好是指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是微觀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一個基礎概念。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概念。偏好實際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也呈現出群體特征。土地利用偏好則指人們對于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偏好選擇,屬于人的主觀感覺。
土地利用偏好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土地利用偏好屬于主觀感受,會受到調查者本人個人的情緒或是其他因素的影響;第二,土地利用偏好不好描述,如果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描述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受到制定問卷人員主觀因素描寫影響,或者個人難以通過問卷的語言感受到所描寫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何種方式;第三,土地利用偏好是新型概念,發展時間不長,對于其研究時間較短,還沒有產生完善的研究體系。由于以上原因,土地利用偏好不容易被測度。
1.2土地利用偏好測度方法學者們對土地利用偏好的測度方法進行了大量研究。肖篤寧等[1]對景觀價值的內涵進行了多方面的評述,從人類視覺感知角度對景觀保護的評定方法和不同評定實例進行了綜述,也體現出偏好在景觀建設中的應用。張曉彤等[2]測試了46位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對北京11個農業景觀區域的偏好數值,探究出影響景觀偏好的因素。文軍[3]從農民市民化這個問題的反思中調查研究了農民對城市擴張型土地利用的偏好狀況,其研究發現對農民市民化持明確否定意愿的農民人數遠遠超過了持贊成意愿的。張曉彤等[4]利用場景可視化技術,分析比較了不同利益相關者對鄉村景觀發展趨勢的偏好。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和城市空間結構變化的不斷加速,我國出現了城市居住區位選擇的研究熱潮。張文忠等[5]以北京為實證研究對象,概括了居民區位選擇的微觀影響因素、居住空間分異特征以及區位偏好與區位優勢度的關系。劉望保等[6]依據廣州的調查數據,采取表述性偏好正交試驗設計和聯合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住房制度改革背景下居民的居住偏好。除東部沿海地區外,對西部地區也有相關研究。張小玉等[7]對蘭州市居民居住區位偏好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問卷調查和相互交談得到的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分析了居民的居住區位偏好、居住區位優勢以及居民社會屬性和區位環境因素對區位偏好的影響。
2.1居民地域性認同相關概念地域性認同主要涵蓋4個特征:表現了個人或群體對于環境的熟悉感以及作為“局內人”的感知;地方帶給人情感滿足以及促使產生情感偏好;地方成為自我的一種符號和一種象征;地域性認同影響個人與群體的行動或行為。然而,地域性認同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方式,其內容是主觀且多變的,多種文化意向都可能成為地方感所依托的要素。不同個人對于地方形象與身份的建構可能是多樣的。在不同社會情境或歷史背景下,地域性認同的內涵也會不斷地演變與重構:在某些情況下,主流的價值或權力集團刻意構建地方認同的具體內涵,并強加于草根社群的認同之上。某種情況下,草根社群會屈服于主流的認同話語之下,但在另一種情況下,草根社群又能通過抵抗主流價值而獲得新的認同內涵[8]。
認同感對區域旅游發展支持度具有很大的影響[9]。李永友等[10]基于浙江富陽、德清和寧波的調研數據,從經濟生存和心理認同2個維度對失地農民市民化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普遍認為自己更趨近于農民而非市民,對經濟生存很不滿意,心理認同也不是很好。這些研究結果則提醒和建議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城市化進程與農民受益的一致性,也就是地域性認同在政策推廣中的重要作用。彭建超[11]主要對我國土地利用中的地域性認同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借鑒了荷蘭以及西方其他國家的土地利用經驗,對比我國的國情,分析了地域性認同理論在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利用評價研究中的應用價值,其研究結果有助于完善和豐富我國土地利用管理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綜合各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在土地利用偏好和居民地域認同感的相關性研究極少。居民地域性認同往往代表當地土地特性,居民土地利用偏好往往影響未來土地利用趨勢,研究土地利用偏好和居民地域認同感的相關性及其作用機制有利于建立“由下到上”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且有助于國家土地利用規劃工程的實施。
2.2居民地域性認同測度體系MarcoLalli[12]認為地域性認同可由5個維度進行量測:對地域的評價、連續性、依戀度、熟悉度、忠誠度,這5個維度可以建立認同模型,以分析農村居民的地域性認同。
該研究以上述5個維度為基礎,以Marco的調查問卷為參考,并結合我國農村地區特殊情況對問卷進行修改,最終確定此次研究的地域性認同測度量表(圖1)。

圖1 居民地域性認同測度量表示意Fig. 1 Measurement table of the inhabitants’ regional identity
對地域的評價主要是居民對所居住的地區產生的特殊感覺,出于主觀感覺,一方面與本地區發展情況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居民對當地的認知有關。
熟悉度是居民對當地生活的熟悉程度,在調查地區居住年限和被調查人員的年齡均對熟悉程度產生影響,居民對當地地區的熟悉程度也是居民對當地認知的一個方面。
依戀度包括功能性的依戀和情感上的依賴,功能上的依戀主要指居民在離開當地生活后會覺得在某些方面不方便,情感上的依戀主要指居民在主觀感受上不愿離開當地。
忠誠度包括態度忠誠和行為忠誠,態度忠誠主要指人們對當地的態度,而行為忠誠指人們的行為表現。
連續性維度關注自我身份連續性的保持與發展。分為地方指示物的連續性和地方適宜的連續性兩方面。地方指示物的連續性中,地方作為過去的自我和行為的指示物。保持與某個地方的聯系可以讓人獲得一種自我身份的連續感。地方適宜的連續性是指一般的、可轉移的地方特性,如人們選擇能代表自身價值的居住地、或改變居住環境,使之與當前身份相一致。這種連續的缺失可能導致不滿,甚至遷居到一個與身份相符的地方。
3.1簡單對應分析分別從農業生產功能偏好和經濟生產功能偏好2個方面對農民的土地利用偏好與地域性認同進行簡單的二維對應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農民土地利用偏好與地域性認同的二維對應分析Fig. 2 Two-dimension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farmers’ preference on land use and the inhabitants’ regional identity
如圖1所示,從農業生產偏好(圖2a)看,地域性認同程度中等的居民更偏好種植傳統作物,雖然傳統作物較其他經濟作物和苗木花卉來說,經濟價值較低,但是市場大風險低。而地域性認同程度和其他農用地種植種類的相關性不大。
從經濟生產偏好(圖2b)看,地域性認知中等和低等的農民更傾向于將土地用于綠化而不是開設工廠和商鋪商場。而地域性認知高的居民傾向于將土地用于工廠用地,可以理解為,地域性認同中和低的居民偏好于土地生態功能,地域性認同高的居民偏好于土地經濟生產功能。
3.2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將土地的生產功能偏好分為農業生產功能偏好和經濟生產功能偏好,分別賦值為0、1,以性別(X1)、年齡(X2)、在本村居住年數(X3)、與本村關系(X4)、教育程度(X5)、地域性認同(X6)為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
根據表1,模型方程可表示為:
Logit(P1)=0.148X1+0.017X2-0.120X3+0.461X4-0.085X5-0.927X6+1.749
通過模型擬合,說明農民對于土地的生活功能的偏好會受到個體性別、年齡、在本村居住年數、與本村關系、教育程度影響。
對模型的解釋為:隨著地域性認同程度增大,當地農民更偏好于土地經濟生產功能。

表1 農民土地利用偏好與地域性認同的Logistic模型回歸分析結果
在對農民土地利用偏好和地域性認同進行分析和測度的基礎上,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了二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農民地域性認同程度與土地利用偏好具有相關性,并且地域性認同程度越高,對土地經濟生產功能就越偏好。因此,我國在制定相關土地利用計劃或是開展土地整理工程時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并根據當地居民地域性認同程度,決定土地的利用用途。對于居民地域性認同高的地區,可以增加當地商鋪、工廠面積;對于居民地域性認同程度較低的地區,可以增加當地農田面積。
[1] 肖篤寧,解伏菊,魏建兵.景觀價值與景觀保護評價[J].地理科學,2006(4):4506-4512.
[2] 張曉彤,李良濤,王曉軍,等.基于主觀偏好和景觀空間指標的農業景觀特征偏好模型:以北京市11個農業景觀特征區域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180-184.
[3]文軍.“被市民化”及其問題:對城郊農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7-11,152.
[4] 張曉彤,宇振榮,王曉軍,等.場景可視化在鄉村景觀評價中的應用[J].生態學報,2010(7):1699-1705.
[5] 張文忠,劉旺,李業錦.北京城市內部居住空間分布與居民居住區位偏好[J].地理研究,2003(6):751-759.
[6] 劉望保,閆小培,曹小曙,等.住房制度改革背景下廣州市居民居住偏好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6):37-42.
[7] 張小玉,張志斌.蘭州市居民居住區位偏好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5):36-41.
[8] 朱竑,劉博.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8.
[9] 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7(11):70-77.
[10] 李永友,徐楠.個體特征、制度性因素與失地農民市民化:基于浙江省富陽等地調查數據的實證考察[J].管理世界,2011(1):62-70.
[11] 彭建超.土地利用的地域性認同研究:理論與方法[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12]LALLIM,Urban-relatedidentity:Theory,measurement,andempiricalfinding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92,12(4):285-303.
CorrelationbetweenFarmers’PreferenceonLandUseandtheRegionalIdentity
WANGMei-yan(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
Startingfromtheaspectsoffarmers’preferenceonlanduseandtheinhabitants’regionalidentity,thefarmers’preferenceonlandusewasdividedintotwocategories:onewasagriculturalproductionfunctionpreference,theotherwascommercialproductionfunctionpreference.Mathematicalmethodwasusedtocalculatethecomprehensiveindexesofinhabitants’regionalidentityandbuiltabinarylogisticregressionmodeltostudythecorrelationbetweenthepreferenceandtheregionalidentity.Theresultsshowedthatfarmersinareasofhighdegreeofregionalidentitytendedtoputmoreeffortoncommercialcrop.Whenrearranginglandorplanninglanduses,thelocalgovernmentcanincreaseareasforfarmingorotherwiseincreaseareasforshopsandfactoriesaccordingtotheregionalidentitydegree,soastoimprovepeople’ssatisfaction.
Landproductionfunctions;Inhabitants’regionalidentity;Correlation
王美延(1996- ),女,河北承德人,本科生,專業:土地資源管理。
2016-06-17
S301
A
0517-6611(2016)22-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