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卉 戈紅明
“某礦一處隧道發生塌方,可能有傷亡,你們趕快去現場。”2011年夏天的一個深夜,廣西桂林市資源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康舒發的手機驟然響起,他迅即起身出門,召集監察人員歸隊,趁著月色在進山的泥巴路上駕車飛奔60多公里,趕到事發現場,發現事故造成兩人罹難,其中一人生前未參加工傷保險,其家人無法獲得工傷待遇的相關賠償,情緒激烈,聚集30多人停尸礦部,現場氣氛緊張。康舒發趕緊安撫群眾情緒,一邊細心地釋理說法,一邊協調用人單位、隧道承包人與死者家屬一起坐下來協商賠償事項,經過三天三夜的艱苦努力,雙方終于達成一致意見,解開了這個難題,平息了一場糾紛。
而這,僅僅是康舒發日常工作的一次“應急處置”事例。在資源縣人社部門工作的18年間,康舒發先后在就業服務中心、失業保險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等崗位工作,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以一位大山漢子的樸實和勤奮,回報資源的父老鄉親。
“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就業,不能只講空話”
1996年從縣化工廠調入原勞動部門工作直至2006年,整整十年間,康舒發在就業服務中心負責勞務輸出工作。他說:“資源縣地處越城嶺山脈腹地,山圍住人,群眾生活比較困難,我們就業部門就要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就業,不能只講空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適逢廣東沿海地區大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務工人,資源縣就業服務中心決定把本縣富余勞動力引向珠三角。當時的交通、信息都不發達,康舒發不怕苦、不怕累,自告奮勇去廣東實地調研,采集信息,回縣后,自己買筆、墨、紙等工具,按照廠方要求寫出招工廣告,跑到全縣各鄉、村、屯張貼,吸引當地農民工,招到人后又統一護送下粵。
當時,從資源縣到珠三角地區要坐20多個小時的長途班車,夏天時班車就像一個大蒸籠,到達廣東汽車總站后,乘客就像是從水里撈起來的一般全身濕透。一次,康舒發與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帶著17位農民工去深圳龍崗面試,工資低的廠,農民工不愿進,工資高的廠,農民工達不到廠方要求的技能水平,整整8天,康舒發白天領著17位農民兄弟走了四家工廠,看車間、談工資、談待遇,晚上跟農民兄弟一起睡在中介公司大廳的地板,并依法幫農民工討回預交的中介費,第9天,17位農民工如愿進入龍崗電子廠工作,月薪800多元,而當時資源縣平均月工資不過400元,農民兄弟老蔣拉著康舒發的手一個勁地感謝:“你幫我們搬開心上的一塊大石頭啊。”
康舒發張貼在村里的招工啟事,吸引了農民工小劉,他報名應聘去桂林一家電子廠,臨行前,小劉的母親意外摔斷腿,堅決不同意兒子外出打工,可家境的困頓又讓小劉急于掙錢,他猶豫不決。康舒發知道劉家的情況后,從縣城趕到村里,跟小劉母子倆仔細分析外出打工的利弊,說服小劉母親同意“放行”,促使小劉順利進入電子廠,后來小劉因為工作表現好,被升職為工廠管理人員,收入節節攀升,家里的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小劉告訴我們:“當初要不是康大哥的堅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業績,我家的生活也不可能改觀。太感謝康大哥了。”
從宣傳、招工到培訓、輸送,周而復始,十年間,康舒發為資源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多人次,為改變農民兄弟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條件、也為珠三角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全力維護群眾權益,不讓農民工流汗又流淚”
2010年,康舒發擔任勞動保障監察員,他說:“這份工作責任重大,我們就要全力維護群眾權益,不讓農民工流汗又流淚。”康舒發把勞動者權益作為最高目標,通過學習、鉆研業務,很快完成角色的轉變。
勞動監察業務中,勞資糾紛是一項既繁瑣又考驗耐力的工作,勞資雙方的糾紛往往“磨人”,一旦處理不及時,就會導致雙方矛盾激化,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康舒發把這項工作視為“高壓線”,每每在處理此類事件時,既要維護企業正常發展運行,更要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012年除夕的下午,資源縣城張燈結彩,大家忙著采買年貨準備過節,一群來自四川、云南的農民工聚攏資源縣電力公司,大聲叫嚷追討工資,現場雜亂。接到局領導的電話指令,康舒發帶著監察人員趕赴電力公司,首先安撫情緒激動的農民工,爾后現場解釋相前文件,引導他們依據法律法規向相關單位提出訴求,隨后,康舒發協調電力公司支付這批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讓他們安心踏上返鄉的路,同時去除了社會隱患。
“每年臨近春節,家里人都盼著我在家安心過個好年,但這個時間段也是追討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關鍵時刻,我都得‘分心,沒法去給老人孩子買年貨。”康舒發說。
臨近年關,人人思歸,康舒發卻總往外跑,他有個習慣:提前介入,做好預防工作,他總是先到拖欠農民工工資高發、難追討的建筑行業,催促建筑公司老板預先撥付工資或結算工錢,讓農民工拿到工錢高高興興回鄉過年,也為企業消除可能發生的“討薪事件”。
康舒發憑著自己的細心開導、耐心調解,有效改善緩和勞資關系,切實為勞動者合法權益撐起“保護傘”。
“依法嚴把工傷認定關,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資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設立工傷認定委員會,康舒發是委員會成員之一,兼任工傷認定的職責,一個行政復議案例一直提醒著他:“我們在工作中依法嚴把工傷認定關,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那是2012年春節前,資源縣一礦石公司員工在下班途中遭遇車禍,右腳斷裂,肇事司機賠付3萬元醫藥費,這名員工將事情原委匯報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請求公司幫助辦理工傷保險賠付事宜,按照我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礦石公司部門負責人在春節休假之后,逾期未幫受傷員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導致受傷員工面對5.8萬元的醫療費束手無策,只得直接向縣人社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康舒發接過這個申請后,經過反復調查認定這名受傷員工所訴情況屬實,依法責令礦石公司承擔受傷員工的治療費,礦石公司不服,并向縣復議辦公室提出行政復議,康舒發當庭陳述此事的來龍去脈,揭開事實真相,并數次到礦石公司協調,最終為受傷員工討回公道。
2013年10月的一個晚上,康舒發接到局辦公室緊急電話:“寶山礦業公司發生了一起工傷死亡事故,請馬上趕往事發現場。”正在和妻子吃晚飯的康舒發放下碗,率隊直奔事故現場了解事發情況,隨即召集死者家屬、企業老板就工傷賠付等事宜談判將近7個小時,直至晨光漸起,雙方達成協議……
回望進入人社系統的十八個春秋,康舒發無論是在就業中心、失業所,還是在勞動監察大隊,他恪盡職守為群眾服務,他說:“我覺得一個拿著國家俸祿的公職人員,應該對自己這份薪水問心無愧,對待群眾的求助,我們要拿出勇氣和決心,撬開群眾打工路上‘攔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