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 梁歡
說起橄欖,每個人都會有一段鄉愁的回憶。橄欖,又名青果,是亞熱帶特產果樹,原產中國南方,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等地區均有栽培。民諺云:“一顆橄欖兩頭尖,皮又脆來味又鮮,開頭吃有點苦,慢慢方知回味甜。”在廣西欽州市浦北縣,橄欖樹是當地農村常見的樹種,門前屋后,村口路旁,隨處可見,在五皇山脈一帶,更是與紅椎林相伴而生,紅椎菌與青橄欖并稱農戶家中兩大寶。今天,記者為你講述的這個創業故事的主人翁,正是一位鐘情于橄欖事業,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毅然逆勢而上,從首府南寧“轉戰”浦北縣開廠辦實體經濟,在創業創新大道上勇于追求人生夢想的青年企業家、廣西北部灣珠鄉橄欖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鄉公司”)董事長王清。
巧打“創新牌”橄欖能“生”財
浦北縣富含石灰質粘土的微堿性沙壤,為眾多野生橄欖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漫山遍野都是枝繁葉茂、雄壯魁梧的野生橄欖樹,樹齡百年以上的比比皆是,千年以上的“壽星樹”也不少。它們樹姿挺拔、冠如華蓋,有的高達六七丈,覆蓋超過一畝,甚至六個成年人手拉手都無法環抱。“打橄欖”是浦北人代代相傳的“傳統節目”,每逢橄欖成熟的季節,土生土長的浦北人就用竹竿把樹上翠綠飽滿的橄欖果輕輕拍下,或拿去街上賣鮮果,或帶回家腌制成涼果、醬腌菜,是美味佳肴,更是送親訪友的好禮物,成了一代代人忘記不了的鄉愁。但這種粗加工的土特產,并沒有產生什么經濟價值。
王清在一次吃浦北親戚送來的腌制橄欖時,得知浦北有著豐富的橄欖資源,憑著自己經商多年的敏銳“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如果我能辦個橄欖深加工廠,就能提高橄欖的附加值,不僅為自己找到新的創業機會,更是能為當地農民解決橄欖精加工問題,提升產供銷,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這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
2014年7月底,臺風“威馬遜”正面襲擊廣西北部灣,這場近40年來最強的影響欽州的臺風,帶來了大面積的強降雨,讓浦北縣境內大片已經結果的橄欖樹遭了殃。當時,王清正在浦北大成鎮羅城村收橄欖。那天全村因臺風停電停水,當地老百姓還是打著手電筒,推著自行車、開著摩托車,把橄欖鮮果冒雨運了過來。誰都知道被雨水打落的橄欖鮮果容易壞,再加上停水停電,這一車橄欖要是真收回去,肯定是賠本買賣。王清的助手提出立刻終止收購。但當時收購點已經聚滿了前來送果的鄉親,有放學回來的學生,有背著小孩的婦女,還有上了年紀的叔公阿婆。王清說他們滿眼的期待他這輩子都忘不了。他告訴助手,“錢沒有了可以再掙,但誠信是企業發展的根!”最終,王清還是按原定的價格收購了鄉親們送來的橄欖,并當場兌現了收購款。果不其然,那晚收購的3萬多斤橄欖,第二天中午不到,就因為天氣和停電而全部變質腐爛,3萬多元的收購款全部打了水漂。
這件事沒有打擊王清創業的決心,反而給他帶來了新的思路——野生橄欖是個好東西,但用傳統工藝腌制的橄欖又咸又苦,口味欠佳,除了滿足當地人的食用需求以外,基本很難走出欽州地區,便宜的時候1元錢1公斤都沒有人愿收,遇到臺風這樣的天災更是讓果農血本無歸。只有發展橄欖深加工,生產出既保留其高營養價值又符合消費者口味,被市場認可的綠色生態橄欖食品,才能提高橄欖的附加值,打響浦北野生橄欖的品牌。
正好當時浦北縣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小組找到了王清,雙方一拍即合。隨后,王清立即日夜兼程投入廣西北部灣珠鄉橄欖食品有限公司廠區建設之中,短短半年時間,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幫扶下,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并于2015年7月第一次試業投產。“只要創新思路,野生橄欖也能‘生財!目前我們已經是全國最大的野生橄欖肉菜生產企業之一。”王清自豪地告訴記者,公司現在已經是集種植、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自主型企業,注冊資金3000萬元,核心生產區占地20多畝,建筑面積達到15000多平方米,野生橄欖和橄欖種植示范基地10000多畝。
念活“研發經”
產業步步興
走進公司的生產車間,一股橄欖肉菜的香氣迎面飄來,讓你不由自主口舌生津。站在透明的參觀通道內向里看,一瓶瓶橄欖肉菜正在自動傳輸帶上緩緩前進,自動灌裝、封口、出品。橄欖肉菜是珠鄉公司最早研發也是最核心的產品之一,取當地野生橄欖果肉為原料,采用先進的鮮果肉深加工技術,使橄欖破碎后核肉分離,再加入新鮮天然調料,精工秘制而成,味香質醇,綠色健康,很快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小試牛刀后,王清把眼光瞄向了更廣闊的市場。橄欖月餅、橄欖醬、橄欖汁、橄欖醋、橄欖茶、橄欖糕點、橄欖果脯、橄欖酒……多種多樣的橄欖系列產品研發陸續“上馬”。王清說:“‘珠鄉橄欖肉菜銷量每個月都在遞增,網上銷售也非常火爆,每次展銷會都會新增很多訂單,目前產品已走出廣西本地,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打開了銷路,深受消費者的追捧,下一步我們要著力進軍全國市場。”
“珠鄉”橄欖肉菜為何能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迅速占領市場?王清說這得益于“珠鄉”產品的獨創性。在籌備建設橄欖加工廠之初,王清就聯合了廣州、南寧、北海、欽州等地的餐飲大師和技術人員,自主籌資200多萬元,共同研發橄欖系列產品。“核心技術很重要。沒有自主研發,企業就沒有生命力,也沒有后發力。”王清多次強調說。
“現在市場上的橄欖類食品大多是橄欖干果、果脯等粗加工產品,橄欖的深加工在中國還是一片藍海,可供參考的經驗很少,產品特性、生產工藝流程都要自己構思,設計、創造。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非常大,遇到的困難也很多,但我們始終相信原創是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珠鄉公司從創立之初就始終堅持原創,所有的產品都是自主研發的創新性產品。”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生產力。”合浦大月餅是全國有名的傳統名點,王清的“珠鄉”月餅已走過了近十年的光輝發展歷程。但王清喜歡不斷創新,開發橄欖月餅就是他的新目標。為了研發橄欖月餅,王清三番五次到北海、合浦求賢納仕。黃炎和陳欽權兩位面點大師,是當地出了名的糕點師傅帶頭人,在北海多家星級大酒店擔任技術總監,王清的誠意與企業發展戰略深深地打動了兩位大師,成功吸引他們帶領團隊一起加入公司研發橄欖糕點和橄欖月餅。他們說:“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共同來做一件對人生有意義的事不容易,王清董事長領導下的珠鄉公司,前途無量,值得加入!”王清告訴我們,“即將推出的橄欖月餅是全國首創,對傳統月餅是顛覆性的改變,將會‘引爆今年的中秋月餅市場。綠色、健康、口感好,這樣的健康產品不愁沒有市場”。
除了在行業招攬本地人才組建公司的研發團隊外,王清還主動搭上科技創新的“快班車”。在浦北縣人民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珠鄉公司和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廣西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成果轉化合作基地,并柔性引進區內多位食品專業的教授級高工,組成了強大的研發團隊,聯合攻關,深度挖掘更高價值的橄欖綠色生態系列精加工產品。2015年底,該廠作為主要建設單位之一成功申報了自治區立項的廣西浦北農業科技園,更是為該廠科技創新注入更大的發展活力。
此時,王清的目標不再僅僅是解決野生橄欖的儲存和銷售問題,而是開發出各式各樣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需求的高品質橄欖深加工產品,把橄欖加工產業做大做強,締造一個橄欖王國,讓浦北橄欖的名聲傳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唱好“生態戲”市場創佳績
“這是我們公司的十萬級凈化生產車間,所有的工人進出和物料流轉都必須遵循嚴格的操作規程,為橄欖系列產品的生產、加工提供了安全、衛生的生產環境。”實際上,除了生產、加工環節外,珠鄉公司對食品安全、綠色、生態、健康的關注貫穿了從源頭的采摘、先期研發到包裝出廠的整個過程。
“畢竟在口感之外,現在的消費者更關注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這既是一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其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王清告訴記者,橄欖富含鈣和維生素C,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可以清熱解毒、利咽化痰、滋潤肺喉,對于肺熱咳嗽、咯血頗有益,食之開胃消食,增進食欲。“珠鄉”橄欖系列產品產自空氣清新、水源潔凈的浦北山區,那里的橄欖具有“四無一老”(即無公害、無農藥、無化肥、無污染、老果樹)的特點,橄欖果農藥殘留多項掃描檢出率均為0,完全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同時,由于野生橄欖樹樹干高大,無法用現代農業機械代替傳統的人工采摘,從源頭上避免了現代農業機械對橄欖的污染。在產品定位上,珠鄉公司堅持“以人為本、崇尚自然”的經營理念,致力于“創民族品牌、樹綠色先鋒”的發展目標,運用新鮮天然調料,秘制而成橄欖系列產品,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和非法添加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橄欖原有的營養成分。由于綠色、安全、原生態、口感好等特點,“珠鄉”橄欖系列產品投放市場后,很快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浦北到處都是橄欖樹,我們從小吃著用鹽巴腌制的橄欖長大,從來沒想過橄欖能變得如此美味。‘珠鄉橄欖肉菜不僅可以下飯、拌面條,還可以用來蒸魚、與肉類一起燉湯,特別適合秋冬季節食用;而且原生態、天然綠色、不含農藥殘留、不添加色素香精,老人、兒童、孕婦均可放心食用。我隔三差五就會買一箱回家給親戚朋友。”消費者韋女士是“珠鄉”橄欖肉菜的忠實“擁躉”,對這個自己家鄉新成長起來的品牌推崇不已。
走好“扶貧路”致富共圓夢
借助辦工廠這個平臺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一直是王清到浦北投資開廠的主要目標。王清用他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作風,用實際行動履行一名企業家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2015年8月,王清向貧困戶捐贈了價值14萬元的橄欖肉菜,該縣民政局局長趙國慶說,“這是我任期以來收到的第一筆企業慈善捐贈,價值也很大,真是太感動了,為以后其他有愛心的企業繼續開展愛心慈善捐贈帶了好頭!”為此,該縣民政局授予該廠“愛心慈善企業”。2016年1月,該廠獲批為欽州市扶貧龍頭企業。
浦北縣三合鎮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在一次下鄉調研中,王清發現該村老周麓有一片基礎非常好的橄欖林,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會更好地促進合作共贏,帶動致富。經多次考察論證,在當地鎮政府的協助下,王清多次走村入戶,將這片900多畝的山地承包建起了橄欖基地,下步計劃往美麗鄉村、橄欖文化生態休閑旅游方面發展,挖掘橄欖文化,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讓橄欖產業路真正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星光大道。每當提起珠鄉橄欖基地,村民小組長高國有那叫笑開了花,“以前橄欖1元1公斤都無人問津,免費來摘,能自采自摘的全白送,現在王清董事長與我們合作建基地,不僅收購價格有保證,還帶領我們更好地把橄欖果開發好,我們全村上下都高興壞了,王董給我們發了承包款,賣果又得錢,群眾終于可以靠山吃山,變果樹為‘搖錢樹了,民心更齊了,鄰里鄉親關系更加融洽。看見大伙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我這村民組長當得越來越有滋味了。”
“珠鄉公司為我們解決了橄欖粗加工銷售這塊最大的‘心病,我們整個家族都從中受益,在家門前靠山吃山走上了致富路。”浦北縣安石鎮坡村田遼塘村的謝學成,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家老少以收購、加工、散賣腌制的橄欖為主業。以前每到橄欖收獲的季節,除了全家老少齊上陣,還要請來幾十個當地的群眾幫忙加工,父子兩人開個小車到處送貨賣橄欖咸菜,但由于人工成本高,加上橄欖腌制菜仍是粗加工,每年雖然投工投勞很辛苦,但利潤不高,也不過是維持普通的生計。自從得知王清到浦北辦廠后,老謝夫婦主動上門,邀請王清到他們的加工廠視察。最后雙方達成合作,老謝家的加工廠加盟成為珠鄉公司的生產基地之一,直接按照珠鄉公司提出的生產標準和流程進行橄欖果的代收購和粗加工,解決了自家橄欖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老謝夫婦很興奮地爭著你一句我一句地對記者說,他們正在抓緊擴建加工設備,要不收獲季節到了,跟不上公司的發展需要,一定要為公司提供最優質的生產原料!
北通鎮中屯村村支書劉世谷是個“80后”村支書,思想活躍,是當地帶頭致富的能手。當得知該村橄欖資源非常豐富、質量上乘,王清立刻去找劉支書一起實地考察,到農戶家調研,共商合作發展大計。當來到該村東南木村民小組組長黃世光家中考察橄欖粗加工技術時,黃世光緊緊地握住王清的雙手激動地說:“董事長,你一定要帶領我們把這片沉睡了多年的橄欖林變成金山銀山。”王清也被老鄉這種純樸的情懷所感動,他說:“我來開橄欖廠,就是要跟大家一起把家門前的橄欖變成金子,我們一起把橄欖賣到全國去!”
浦北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珠鄉橄欖廠的發展,他們深信,通過珠鄉橄欖廠這一平臺,可以解決浦北橄欖銷售難、價格低的問題,通過做好深加工這篇文章,提高橄欖的附加值,讓農村百姓家門口的橄欖直接變金,脫貧致富就不是空話了。一家工廠帶活了整個浦北橄欖產業,橄欖樹就是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希望樹”“幸福樹”。當地一直就有“一棵橄欖樹養活三代人”的美談。王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棵成年橄欖樹一年收果可達500-1000公斤,百年以上的老橄欖樹,結的果實更多,有的最多可達2500公斤,假如以每公斤3元計算,一棵橄欖樹的平均收益可達三四千元。實際上浦北農村很多人家就有不少于6棵的橄欖樹,把橄欖樹管好護好了,就是把錢袋子備好了。
據悉,王清的橄欖加工廠已有30多名員工,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將陸續增加到200多人。同時,由珠鄉公司牽頭成立的橄欖種植合作社已有352戶社員,包括以前對老橄欖樹進行管理收獲、開辟新地種植的農戶在內,已輻射帶動全縣農民2600多人從事橄欖種植、采摘工作。如今,在縣委、縣政府的發動和支持下,浦北各個鄉鎮都投入發展橄欖種植的熱潮中,還要申報“中國橄欖之鄉”呢。昔日鄉親自產自用的橄欖,搖身一變成了特色品牌,開始走出浦北,走向全國。王清告訴記者,待二期廠房擴建完工后,將新增200多個就業崗位,以面向本地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主,優先考慮招收貧困村貧困戶的富余勞動力,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
王清說,野生橄欖是上天賜給浦北人民的禮物,他要把這些藏在山里的珍寶帶出浦北,帶出廣西,帶上全國人民的餐桌,并把它們轉變成為當地農民實實在在的收益。創業之路漫長而艱辛,到浦北建廠一年多,創業的辛苦、困難和壓力仍歷歷在目,但王清始終相信,只要是踏踏實實地做實事,帶動當地老百姓共同致富,就沒有放棄和退縮的理由。累,并快樂著;苦,卻決不后悔!難,也永不退縮!
當下的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正在激蕩。“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鼓勵各類主體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發展新引擎。而王清就是要做那個在潮頭踏歌前行的人。在他的心中,也有自己的“十三五”規劃,那就是加快推進企業的標準化、規范化,打造綠色健康的中國橄欖第一品牌,努力實現“讓中國了解橄欖之鄉——浦北,讓世界認識橄欖之王——珠鄉”的目標,真正讓浦北橄欖取之于民、生金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