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璐 朱麗
摘要 作為承上啟下的教育階段,普通高中教育在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普通高中教育籌資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三個方面提出結構性改革路徑,即是:發揮學校自主籌資作用,開拓籌資新渠道,建立籌資激勵機制,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與效益。
關鍵詞 普通高中 教育籌資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05
2015年11月習近平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轉向供給側是眼下中國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在教育領域內亦是如此。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對于改善現階段教育發展的局限性、調整教育供給結構意義重大,也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供給教育水平、加強教育創新能力。這一概念的提出既為教育發展帶來了新動力和機遇,也為普通高中教育籌資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經濟政策的調整必然影響著教育的方方面面。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2806.46億元,比上年增長8.04%;全國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為9024.96元,比上年增長6.83%,主要辦學經費投入穩步提高。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已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資相結合的多元化籌資模式。然而,從供給側角度出發,目前我國政府普遍對高等教育以及義務教育投入均有偏重,迫使普通高中教育經費投入陷入“凹地”,其他籌資渠道不夠完善導致學校經費短缺,因此亟待進行普通高中教育籌資供給側改革,促進普通高中的健康持續發展。
1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籌資存在問題的分析
1.1政府投入缺位,高中教育成為短板
政府作為教育投入的主體,對高中教育經費投入始終承擔著重要責任,表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個人的教育投資來自個人收入,是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部分,但這種收入是分散的,對教育的投資能力有限;而國家財政收入由政府掌握并高度集中,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居主導地位。第二,即使個人有較強的教育投資意愿與能力,但作為一種主觀性投資,易受部分干擾因素影響使個人投資積極性下降,出現供給不足或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對教育進行必要的補充性投資。近幾年我國教育投入穩步提高,但各政府對普通高中教育財政投入都出現“缺位”現象,表現如下:首先,相對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普通高中教育成為政府財政投入的“短板”;其次,普通高中生均經費長久偏低,各級政府財政對普通高中的公用經費和基本建設支持力度不夠;第三,普通高中教育經費存在法律空白,缺少有力的保障機制;最后,各區域縣級政府籌資能力差距懸殊,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此外,受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有名無實及教育的間接性、遲效性的影響,不乏出現地方政府不斷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現象,挪用、擠占公共教育經費已是家常便飯。
1.2籌資觀念落后,籌資能力薄弱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資經費的投入機制。”普通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范疇,而大部分學校管理者往往斷章取義,只看到“以政府投入為主”,籌資觀念落后導致產生過度依賴政府的心理。學校缺乏強有力的自給自足、自力更生的能力,一旦離開了政府的支持就難以為繼,這種強烈依賴政府的籌資模式削弱了學校潛在的自主籌資能力,學校組織長期處于癱瘓狀態導致內部發展動力不足,這又再一次加強了其對政府財政撥款的依賴,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學校自主籌資能力薄弱的原因還在于學校管理者對自身職責的錯誤定位:部分校長愿意與學生教師接觸,而不太適合與金錢打交道;與學校內外關系無法協調到位,不能打通社交關系為學校資金來源提供服務。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導致國家長期承擔學校籌資方面的重要職責,普通高中市場意識淡薄,普遍認為政府對學校的資金支持理所當然。盡管已實行教育改革,但學校財務管理沿用傳統習慣,籌資觀念仍然處于滯后狀態。
1.3籌資信心匱乏,籌資氛圍淡薄
盡管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不斷發展,但不少地區學校仍存在教師工資虧欠,負債辦學較為普遍的現象,這不僅阻礙普通高中的普及化進程,也會使學校自主籌資信心匱乏,無法營造良好的籌資氛圍。丹尼斯博士在《獲勝心理學》一書中提到過:“個體在他的一生中都會沿著主導思想的方向前進,如果主導思想是負面的,那么他就會朝著負面方向前進。”如果學校管理者及教師都認為學校的教育籌資問題過分嚴重而且是不可能解決的,就會被負面印象左右,籌資積極性下降,導致籌資問題每況愈下。此外,學校教師會認為教育籌資問題事不關己,一心教學,而單憑學校管理者寥寥幾人無法營造良好的籌資環境。教育籌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更是長時間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回報很少的情況下,學校很難營造出一種讓教職員工全身心投入的氛圍,沒有恰當的引導和不斷的支持,尋求外部經費的籌資行為只能是徒勞無功。
1.4籌資渠道單一,缺乏創新機制
除政府財政投入外,受教育者合理分擔以及其他渠道籌資等是完善教育籌資機制的關鍵。目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籌資主要是以政府投入為主、收取適量的學費作為收入,較少考慮其他籌資途徑。在美國,普通高中教育是免費的,政府資金是學校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同時學校擁有較強的社會融資能力;另外美國的私人辦學和捐贈也為普通高中教育經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籌資渠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與此相比,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籌資渠道開拓力度不夠,沒有培養起良好的社會融資能力。學雜費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另一個重要來源,一直以來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相對于可支配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的中國家長來說,教育費用占據家庭的主要支出部分,對少部分貧困家庭來說甚至望塵莫及,個人分擔教育成本額度超出其實際經濟承受能力。在中等教育階段,企業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對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那些針對性強、關系到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專門性職業技術教育進行投資,對于普通高中的社會捐助關注較少。
2普通高中教育籌資的路徑選擇
2.1形成新主體:發揚學校自主籌資,正確發揮政府作用
首先,學校管理者籌資不能高高在上,需親力親為。學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重要資源,校長的教育籌資能力也是作為一名成功校長的必備素質,在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校長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拓寬渠道、依法籌集資金、合理使用教育經費,是管理方法和經營智慧的集中體現。其次,從政府角度出發,加快出臺相應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在普通高中經費投入中政府的主體地位,積極采取行動提高普通高中經費投入水平。正確發揮政府作用,學校不應過多依賴政府的財政投入,認識到財政這塊“蛋糕”不會再多分太多經費,應當主動出擊,積極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籌資辦學,發揮自主籌資的作用。最后,和政府保持良好密切關系。我國普通高中的主要資金來源還是政府,由政府對其進行撥款,因此與政府維持良好合作關系是學校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實現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普通高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但這不意味著允許學校以權謀私,使其完全喪失自主獨立性成為“準政府”。
2.2培育新動力:開拓新渠道,協調學校內外關系
受長期以來我國捐贈文化及制度的影響,普通高中教育經費捐贈比例低、渠道少、不成體系。美國則通過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實行稅收減免及其他傾斜優惠政策,擁有完善配套的捐資措施、政策和嚴格的資金管控機制,促進了捐贈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雙重發展。因此我國政府應借鑒他國成功經驗,運用調控手段積極引導社會捐贈文化的形成,調動社會資金投資教育,為普通高中教育籌資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外實踐證明,增強學校的融資能力,開拓除政府與學雜費以外籌資渠道是緩解經費緊張的未來之路,因此重視我國捐贈體系的建立、捐贈工作的開展與開發、潛在捐贈群體的發現與發展顯得迫在眉睫。消除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門檻”,進一步保護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在確保教育公益性屬性前提下,允許各類資金投入教育領域,協調學校內外關系,促進市場更有效配置資源。經濟活動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在于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教育領域亦莫不如是。雖然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還未明確,但是采取何種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在各階段、各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中形成能夠與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相提并論的教育力量是衡量教育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準。
2.3建立新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自身組織建設
以改革的方式促進教育結構調整是緩解當前教育供需矛盾的主要方式。堅持提升教育供給質量和水平,促進教育供給模式多元化才能為群眾提供多元、高質量的教育服務。首先要建立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籌資氛圍。提高學校人員籌資的積極性,增強籌資使命感,通過采用精神與酬薪激勵兩種方式提供鼓勵與支持。當然這種精神或物質支持并不一定適用于每位教職工,比如有些教師更關注自身價值的實現,因而對他們應采用名譽的激勵,形成良好的激勵績效;而對于有些更重視物質需求的教職工應適當滿足其經濟需求,給予物質保障;其次是加強學校自身組織建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不斷創新,這種創新不僅表現在學校硬件設施方面,更要在學校組織管理方式方面不斷創新,形成靈活創新的網狀式學習組織模式,促進學習組織的多元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引入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學校有必要開發一套完整的人力資源開發、配置、使用與管理的工作體系,從非營利組織的身份為教育籌資提供充足有效的人力支持,提高教職員工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應當采取有效的財務管理措施,實現財務管理的公開、透明,定期向捐贈者公布籌資的進展與成果,為進一步的合作關系打下基礎。第三,結合現實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形成有效的監督評估機制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學校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促進普通高中籌資的能力提升、實現自身發展。
3結語
教育籌資研究是一個日久彌新的重大議題,我國普通高中要采取多元籌資的方式,但必須堅持政府投資的主導地位,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自身籌資能力建設,通過形成新主體,培育新動力,建立新機制的供給側改革實現普通高中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