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張文學

摘要 在學術界,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體系的研究一直是個熱點問題。本文試著從制度化體系的構建入手,通過構建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制度化體系,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從而達到提升其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制度化 有效性 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30
2013年11月12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在黨、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各領域掀起了制度建設的浪潮,紛紛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為提升其有效性,本文從制度化體系的建構入手來探討開展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因素。
1制度化的概念詮釋
關于“制度化”一詞,很多學者都給出過不同的定義。倘若要追溯其起源,就不得不說伯格和盧克曼。在他們的著作中,把“制度化”當作“某演員將其習慣性的行為類型化”來解釋。后來也衍生出許多其他的定義,其中在社會學中,將制度化理解為社會群體中的個體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建模的以達到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過程。現代,人們普遍認為“制度化”代表著程序和標準化,它是一個從不穩定到穩定、從無序到有序、從非正式到正式的過程。
那么,何為制度化?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制度化是一個由隨意化轉變為規范化的過程。對此概念的理解,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制度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被制定出來的成文的規則條例;另一方面,制度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它是對制度的遵守和執行,以及對此進行監督和評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制度化就是將零散的、無形的思想觀念以穩定的、有形的規則條例固定下來,形成一定的共識,并在行動中實踐的過程。
2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體系的作用
從某種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隨意性、軟弱性的特點。然而,制度卻具有強制性、規范性的優勢。那么,為克服這一弱點,高校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制度化體系的形式確定下來,以提升其有效性。
2.1保證高校獲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為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高校需要這些資源作為保障,即一支專業的隊伍、必要的物質條件和一定的工作經費等。只有這些資源共同合力作用,才能保證教育功能的實現。那么,如何合理地優化配置高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使它們實現最優化組合,實現功能,就成為高校開展教育活動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制度化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從制度上對其實踐活動做出合理的安排,理順各種資源的相互關系,協調各資源的配合運用,充分發揮資源的整體效益,解決活動的實際需要,保證其活動的有效性得到顯著提升。
2.2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序開展
雖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體現出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等特點。但是,從其實施過程來看,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均帶有明顯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內容具有多樣性,教育的方法也很復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些特性,使得教育的過程帶有一些隨意性。然而,制度具有強制性、規范性、易操作性等特點。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標準化教育主體的行為,保證實施過程的順利進行,可以構建合理科學的制度化體系。通過制度的約束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強教育內容的強制性,加強教育方法的實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減少或避免教育主客體在教育活動中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為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將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3促進教育內容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理論,包括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同時,還借鑒吸收了其他多學科理論知識。這些理論大多是抽象的、深刻的,甚至有些原理是難以理解的,專業人員理解起來尚有難度,更何況非專業人員了。而相比較之下,制度它不是深奧的、抽象的原理、原則和理論,而是具體的、明確的規范要求,告訴人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必須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高校通過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制度規則的形式制定出來,把教育的內容分解到一定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中,使一些抽象的教育內容變得具體和明確,讓大學生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完成教育活動,避免了教育實踐的空洞無味。
2.4推動教育內在自律與外在他律緊密結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也是教育者的教育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相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加固發展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大學生運用其內在自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轉化和提升思想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是,大學生又處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思想上存在一些惰性和易動性,并受于外在客觀環境的影響,使內在自律作用顯得更加微弱。這就需要外在他律的強制性發揮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以制度規范來保障這種內在自律與外在他律的統一和結合,既強調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又加強制度強制約束性的作用,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動性與被動性的矛盾,使其取得更好的影響。
3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體系
一般來講,健全、科學、完善的制度化體系應包括目標體系、規則體系、組織體系和保障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如圖1所示。
這些體系中,目標體系回答了“是什么”,規則體系要求了“如何做”,組織體系決定了“誰來做”,保障體系提供了“體系運行保障”。其中,規則體系居于重要地位,發揮著統領作用。
3.1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目標體系
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和任務。并且這個目的和任務對于教育活動的開展很重要。在制度化體系中,目標體系處于靈魂的地位,是制度化體系運行的一面旗幟,規定了制度運動和發展的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個體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類別和級別。所以,制度化目標體系的建立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根本目標、具體目標和教學目標等目標內容的確定,為實現根本目標,具體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展開與實施,以及檢查反饋過程中對目標的評價。通過這一系列目標體系的運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不斷發現不足,繼續完善制度化目標體系,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提高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3.2臻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規則體系
在具體實踐活動中,雖然通過完善制度化目標體系為其指明了方向,但由于目標不易操作,不利于實踐。所以,除了完善制度化目標體系外,還需建立起可操作的制度化規則體系。對此問題的研究,最主要的就是規則的建立和操作系統的運行。通過制定科學的實施規則來直接規范人們的行為,實現其教育目標。比如,武漢工程大學從該校實際出發,結合自身辦學特點,重點建立和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化工程:每周召開一次輔導員工作會議,聽取工作匯報;每月月初召開一次總支部會議,根據當前學生的思想現狀安排當月月工作;每月月末召開一次學生代表交流會,同時結合校領導接待日,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每學期臨近期末時召開一次總結大會,總結本學期的成績及問題,并安排、部署下學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3.3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組織體系
作為一項科學的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這就需要將制度化的目標體系和規則體系運用于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那么,如何將制度化的目標體系和規則體系在實踐活動中運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就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因為無論是目標體系還是規則體系,都需要通過制度化組織體系這個主體系統來實現。一切制度都依靠其主體系統來進行檢查和運行。離開組織體系,完善制度化目標體系、建立制度化規則體系都變得毫無意義。為此,各高校紛紛建立明確有序的組織體系,如院級組織(學生工作辦公室等)、校級組織(學工處、宣傳部等)和學生自我組織(學生會、分團委等)。通過制度使教育工作的主體更加明確,并清楚地規定主體的權利、職責和利益等,保證教育功能能夠真正實現,從而達到其影響目的。
3.4創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保障體系
作為制度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化保障體系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個堡壘。一般情況下,制度化保障體系主要包括政策保障、思想保障、知識保障、物質保障和制度保障。政策保障不僅僅指政策所規定的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各類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設備、教學資源等,也指政策本身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方向和路徑。思想保障是指在其實施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定的思想導向,以保證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知識保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形成一系列新的成果。物質保障強調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經費和設備的投入,特別是物質和經費的投入應進行制度性的規定。
綜上所述,建立科學合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體系,必須正確認識其建設規律才能實現。積極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體系建構,可以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體系中相關單位和個人更好地明確教育職責,履行本職義務,完成本職工作,做到既各負其責,又保證協調一致地完成教育任務,增強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