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諾
摘要 現如今的高中歷史課堂大多實行以講授法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提前進入考前復習環節,采取填鴨式教學法,致使學生只會聽課記筆記,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問題意識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 創新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61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歷史課標明確指出要注重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曾說:“創造始于問題。”問題會引出思考,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2014年5月,教育發展“新常態”一詞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教育提倡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提倡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可以說,問題意識是創新能力的根基。歷史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知識更加抽象,與現實生活相距甚遠,不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學生樹立了問題意識,便會對歷史進行自主探究,進而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大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1.1問題的內涵
(1)問題是創新的源泉。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成了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現在許多中學老師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較為淡薄。他們甚至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是高校要追求的教育目標,我們基礎教育只需打好基礎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以傳授知識為主。實際上這個觀點已經陷入了誤區。創新意識的培養,先決條件之一是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正因為問題的出現,才會有答案的出現。只有發現了新問題,才會創造出新答案。
(2)問題是知識的紐帶。《愛彌兒》中提出:“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可見,教學生怎樣去發現,比告訴他已經發現的知識更加重要。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去掌握知識,更要讓學生能夠掌握發現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授書本知識確實是教師的任務,但絕不是最終目標。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可以收獲學習方法和能力。知識是啟發智慧的基礎,發現問題必須是在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之上才可能實現的。而問題便是發現新知識的紐帶。將學習知識與發現問題充分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可以說,教學過程應該是將問題轉化為知識,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3)問題是思想的開端。獨立思考能力是學生不依賴老師和課本,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思考與整合的能力。這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更體現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熟練運用程度。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教育很重要,但他也強調“我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他把求知的意識和能力看得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很多時候,人們固有的知識往往就被視作為“真理”,不會再對這一“真理”進行探究。可見,問題對發展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覷的。問題意識是獨立思考的開始,有了“無知”,才會獲得“知識”。簡而言之,問題就是思想的開端。
1.2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學習歷史不僅要知道歷史事件本身,也要去探究為什么會發生這些歷史事件。高中生要學會探究歷史的原由,并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以史為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高中歷史教師必須重視的課題。
(1)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在如今的高中學校中卻出現了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卻不愿意上歷史課的情況。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和反思。學生學習歷史并不是因為愛好,而是為了能在高考中獲得理想的成績。學生在這種應試壓力下學習,學習歷史會逐漸成為一種任務,甚至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要讓他們了解歷史事件的起因結果,更要讓他們對歷史的原由進行探究。當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來解決問題,就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使學生更愿意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和探究能力,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必備的能力。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這就致使歷史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具抽象性。這種抽象性會讓學生很難形成對歷史的正確理解,讓學生在理解歷史知識和事件的時候容易產生偏差。有了問題意識,學生就會對歷史進行自主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不僅僅是停留在淺顯層面。學會提問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
(3)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該是廣大師生最為關注的一點。每個文科生都想在高考文綜卷上取得理想的成績。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不是僅僅考查書本知識,而是更側重于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文科考試“背多分”現象一去不復返了,如果學生沒有對歷史科目形成深刻系統的理解與認知,僅僅憑基礎知識,是絕對不會考出好成績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應在平時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才會讓學生很好地應對高考文綜考試并取得優異成績。
2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2.1積極轉變教學觀念
(1)注重講授知識與師生互動的協調。新課改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即可以看到,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成為當前教師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高中歷史課堂需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量較大,課堂上不會大量使用互動教學法,基本上還是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但是教師在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堂里,就更加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法會讓學生失去主體感和創造性,教師只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能否接納這些知識是無法保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與學生積極互動,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不要讓學生淪為只會聽課記筆記的機器。在交互式學習過程中,會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拉近師生距離,讓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講演。
(2)注重教授書本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結合。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是否有實效,不在于教師講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學生通過這堂課獲得了什么。在傳統教學中,老師認為只要將知識都傳授給學生,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很多老師都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甚至出現了“唯書”的現象。但是,現如今的教科書編纂水平已經很成熟了,學生即使不用聽老師的講解,也可以很好地了解歷史知識。教材只是老師的工具,可是老師卻把教教材當成了任務。教材上的知識只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很多學生把教材背得熟透了,在考試中依然不能取得高分,原因就是沒有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僅僅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是無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的。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綜合分析能力,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歷史知識。
(3)注重協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兒童中心”也充分說明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學中,處在主導位置的一直是教師,教學活動完全依照教師所思所想而安排,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互動,使課堂成為了教師的個人舞臺。課堂教學效果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學生學習以后能獲得什么,而不僅僅是教師教了什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學生不是觀眾,而應該和教師一樣是演員。教師要勤于提出問題,特別是開放式問題,與此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切記不要將學生的問題草草解決,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探究,力求達到“教學相長”。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而不是“主導”課堂。要注重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平衡,實現課堂教學的“雙主地位”。
2.2提高教育參與者的素質
(1)教師增強自身專業素質,提出有效問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不但要講授書本知識,還要適當提出問題與學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是要調動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和思考,而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一定要避免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基礎性問題,教師要多提出推論性的問題,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對已知信息進行內化處理后推導才能得到結論的問題。這樣就需要老師增強自身素質,讓自己能夠有效把握歷史知識,提出有效的、高質量的問題。
(2)學生要自覺增強問題意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由于較大的學業壓力和習慣接受被動的學習模式,現如今的高中生只會習慣性地聽課、記筆記、背書、做練習題。這樣的學習模式使他們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甚至有的學生一節課都在記筆記,很多學生認為記好筆記就是上好一節課的體現。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獲得書本知識后,如果不對其加以自主思考與探究,那他終究只是獲得了書本知識。高中生確實要把握好高考的大方向,分數固然也是十分重要的追求目標。但是,我們不能讓所有的知識都在這種應試模式下強制灌輸給學生,否則會致使很多高中生在高考以后遺忘所學知識,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要避免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學生自覺增強問題意識,養成善于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3結語
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更好地應對高考,也是學生在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重要能力。教師不僅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要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應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關注并努力實現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