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西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
王 鵬
(西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本文首先定性分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及特點,然后運用因子分析區域差異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在東、中、西部及省際間的差異,結果表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水平區域差異不均衡,東、中、西部區域對應人口老齡化水平的“高、中、低”,西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水平正逐步趕超東部區域。其中,影響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的因子主要有經濟發展因子、人口自身因子、醫療衛生因子以及文化教育因子。在此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措施。
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因子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出生率的下降、平均壽命的延長,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的行列。從我國第六次人口調查報告最新數據來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1、老年人口規模巨大。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20多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2004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3億,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2011年,65歲以上的人目前已接近1.3億人,占總人口的9.12%。
2、老齡化發展迅速。我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發展很快,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發達國家人口結構從成年型到老年型,普遍要經歷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中國完成這種轉變僅用了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中國只用27年就完成這個歷程。
3、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具有明顯的由東向西的區域梯次特征,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明顯快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密度較高地區,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也高,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主;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老年人口比例也較低,以西北、西南偏遠地區為主;這就形成了老齡化趨勢的基本格局:自西北向東南逐步加深,形成層次比較分明的結構。
4、城鄉倒置顯著。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中國的情況則不同。目前,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至2010年,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2.26個百分點,
5、女性老齡人口數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萬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50—70%都是8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女性人口。
1、各地區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時間先后差異
由于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經濟、文化相差比較大,各省人口老齡化的差異較大,人口老齡化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經成為人口老齡化城市,隨后,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山東、廣東、遼寧、廣西和四川等地相繼進入老年型省市。2004年還未進入老齡化階段的有:黑龍江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截止到2013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只有新疆和西藏還沒有達到7%,其余省份已經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新疆和西藏將于2020年才會進入老齡化社會。
2、各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
(1)各省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省份為重慶市,老年人口比重占到11.72%,最低老年比省份為西藏自治區,老年人口比重為5.09%。差距達到6.63%,重慶老齡化水平是西藏的2.3倍。數據充分證明,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之間的巨大差異。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地區數據,利用SPSS21.0繪制東、中、西部的老年人口比的箱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區,并且東部地區的老齡化水平較為集中,西部地區的老齡化水平離散程度更高一些。

圖2 東、中、西部地區2010年老年人口比箱型圖
根據2008年東、中、西部地區的老年人口比進行Kruskal-Wallis統計檢驗,建立原假設H0: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老年人口系數無顯著性差異。結果如下:

表3 秩檢驗輸出

表4 檢驗統計量a,b
a.KruskalWallis檢驗
b.分組變量:地區
Kruskal-Wallis統計檢驗統計量為6.578,用自由度為df=2的卡方分布近似,得到大于卡方檢驗統計量6.578的概率p=0.037<0.05,拒絕原假設。結論顯示:三個地區的總體分布的差異是有統計學意義的。根據秩均值的結果:東部的最高,西部的最低。表示東、中、西部地區之間老年人口系數差異非常顯著,東部地區的老年人口系數明顯大于西部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西部地區高得多。
3、各地區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差異
(1)各省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差異。由表5可知,上海市、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區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48%、-0.25%、-0.07%、-0.06%、-0.03%、-0.01%,都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四川省、甘肅省、吉林省、陜西省、黑龍江省、安徽省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40%、0.23%、0.22%、0.22%、0.21%、0.20%,老齡人口在2004~2013十年間實現了較快地增長,其他省份增長速度較為平緩。
(2)東、中、西部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差異。由圖3可知,東、中、西部人口老齡化水平近十年來的變化趨勢是西部的上升速度最快,中部次之,東部最慢。西部地區2004~2013年累計增長0.21%,中部地區僅隨其后,累計增長0.19%,而東部則開始出現下降趨勢,累計增長-0.01%。這與東部地區具有較好的人口流動性密切相關。

圖3 2004~2013年東、中、西部人口系數變化
1、指標體系的選取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國老齡化地區差異的影響因素,我們首先根據人口老齡化的一些影響因素,建立指標體系。主要的指標包括:預期壽命X1、文盲率X2、出生率X3、第三產業比X4、人均GDPX5、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X6、人口自然增長率X7、人均可支配收入X8、地區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X9、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X10,數據采用2010年,其中預期壽命采用2000年,其余都用2010年數據。
2、因子分析
表6為KMO和Bartlett檢驗的結果,可知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338.894,相應的p值為0.000<0.05并且KMO值為0.728,接近于1,說明所有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因此適合于做因子分析。

表6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研究顯示,前四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了91.866%,說明提取這四個公共因子可以解釋原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

研究結果顯示,因子1在第三產業比,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這三個變量上載荷比較高,所以將因子1命名為醫療衛生因子;因子2在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這2個變量上載荷比較高,用因子2代表這兩個變量,并且命名為人口自身因子;因子3在地區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的載荷比較高,將因子3命名為經濟發展因子;因子4在文盲率上的載荷比較高,所以將因子4命名為文化教育因子。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的結果可知,第三產業比、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對醫療因子有正影響,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對人口因子有正影響,地區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經濟因子有正影響,文盲率對教育因子有正影響。

表10 成份得分系數矩陣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轉法: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
3、影響因素分析
醫療衛生因子是影響東部發達省份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受醫療衛生影響比較大的幾個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它們的影響因子得分分別為3.92511、2.43651、1.12584。這就表明,東部發達省份的老齡化水平受醫療衛生影響較大,以每千人擁有的衛生床位數為代理變量的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是這些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上升的主要影響因素。
人口自身因子是影響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廣西、海南、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受人口自身因素的影響較大,其得分分別為:1.22828、1.34619、1.00855、2.19318。欠發達地區的出生率還處于一個較高水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
經濟發展因子是影響東部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因子得分較高的省份有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因子得分分別為:1.00087、1.83884、1.97092、1.26968、3.1115。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由此可以看出,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地區基本屬于經濟發達地區。
文化教育因子是影響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貴州與西藏都是西部急需進行開發的地區,文盲的比例較高,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某種程度上來說,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的省份,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越嚴重,該省份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說,某省份農村勞動力中文盲人數越多,該省份農村老年人口比重越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區域差異的特點是:人口老齡化水平在全國呈階梯狀分布,即東、中、西部區域對應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高、中、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水平區域差異不均衡,區際間的差異及東部區域的省際差異有減小的趨勢,但是總體省際間差異卻在不斷擴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區域的省際差異。人口老齡化水平的不均衡發展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應對:
1、制定合適的人口對策。中國人口對策應以調整人口結構為主,控制人口數量為輔,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短缺和適齡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前提是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們既要控制人口增長,又要防止人口老齡化速度過快和老年人口比重過高。因此,要制定一個二者兼顧的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在人口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控制人口總量發展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針對城鄉老齡化程度不平衡、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戶等情況,應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適當調整人口生育率,通過適中的生育政策,逐步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向穩步方向發展。
2、改進西部傳統的養老保障模式,建立城鄉二元養老保障體制。一方面,完善城市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確保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繼續提倡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同時,要努力探索農村新型養老保險體制——“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家庭養老為主,社會供養為輔”。家庭養老即個人儲蓄養老資金和子女供給相結合。社會養老則可針對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采取家庭養老的老人進行適當的補助,鼓勵農村的老年人養老社會化。
3、完善中、西部地區老年醫療體系,尋求適合中、西部的醫療服務方式。從經驗來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最適合老年人。他們一般上門服務,消除了老年人行動不便引起的就醫障礙,并且社區醫療機構還可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詢。因此,在中、西部應該增加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數目,培養社區醫務人員的技能,加強老年人的醫療預防與保健意識。在農村受條件限制,則應該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另外,要完善貧困老年人醫療救助制度,保證人人平等地享有衛生健康服務。為此,政府應責令縮減醫藥的銷售環節,降低藥品的價格;規范醫院的收費標準,降低就醫的門檻,讓老年人有病時可以看得起病。
4、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能力。出現社會保障危機的主要起因不是領取養老金者持續增加,也不是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結果,而是經濟發展緩慢和失業問題嚴重。社會保障的危機不是社會保障結構的危機,而是經濟基礎由于運營不良而受到侵蝕造成的。如果經濟能有一個合理的發展速度,社會福利的支出也是可以得到滿足的。中國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的客觀事實,更加需要加快社會經濟發展,以增強對老齡化的承受能力。只有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加快經濟發展,才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根本保證。老年人生活條件的改善,歸根到底,有賴于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才能滿足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只要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國民收入的增長大大超出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負擔,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就會減輕。解決“老有所養”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發展步伐。
總之,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中國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正確對待老齡化現象,必須集中力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從根本上解決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壓力;與此同時,要平衡各個地區的老齡化差異問題,建立、健全不同于西方國家的養老機制,解決養老問題的同時發揮老年人的作用,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1] 謝安.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變化趨勢及特點[J].統計研究,2004(08).
[2] 袁俊,吳殿廷,吳錚爭.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7(03).
[3] 王志寶,孫鐵山,李國平.近20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01)
[4]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責任編輯:梁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