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趙 玻
(1.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安徽蚌埠 233030;2.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12)
農產品價格波動與流通關聯性實證研究
趙亞麗1,趙玻2
(1.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安徽蚌埠233030;2.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2)
首先對“新常態”背景下農產品價格波動與農產品流通關聯的價值予以分析,然后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結合我國農產品發展特點,選擇2001—2013年31個省份的數據作為面板數據,利用Pooled OLS、Panel FE 、panel RE、Panel FD 、panel FE_TW五種模型對農產品價格與流通關聯性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分析發現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比較好,在不存在資源投資過度的情況下,農產品流通效率與農產品價格之間呈現負相關的關系。
新常態;農產品價格;農產品流通
“新常態”最初由美國的埃里安提出,具體指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將長期處于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的一種狀態。習近平主席2012年考察河南時,正式提出我國“新常態”概念,經濟新常態主要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大約維持在7%左右;二是經濟結構開始轉變,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同時,增加對內需和消費的依賴性,使第三產業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01年以來,農村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在波動中呈現上升趨勢。在農村商品交換中大部分以農產品為主,因此,農村商品零售價格走勢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農產品的零售價格走勢。從長期來看,農村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呈上升趨勢,由2001年的99.6上升到2012年的102.2。從短期來看,農村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在2006年至2008年間上升明顯,2009年又由106.7回落到99。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使得農業生產者的決策和消費者的生活受到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影響。因此大量學者從農產品生產成本、城鄉居民收入、貨幣供給量、國內通貨膨脹、國際農產品價格、國際石油價格、匯率等方面研究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但鮮有從農產品流通效率視角出發的文獻,即使僅有的幾篇也是從理論層面進行闡述。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縮短流通時間能否改善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的趨勢,值得進一步探討。另外深入分析農產品物流效率與價格波動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解中國農產品價格形成和波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能夠為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和穩定物價提供借鑒。
國外關于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文獻很多,研究視角也比較寬泛,主要從匯率、庫存、食物消費、生物質能源、貿易政策等方面研究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國內的研究則更側重于供給、需求等市場因素,但鮮有從農產品流通效率視角出發的文獻,即使僅有的幾篇也是從理論層面進行闡述,沒有相關的實證支撐。
對農產品流通的研究大部分學者以定性分析為主,通過與其他國家農產品流通發展狀況作比較或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構建衡量農產品流通的指標。涂洪波(2013)通過對中美日法四個國家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關鍵指標進行比較,指出農產品流通規模與效益水平、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現代化、流通設施與技術現代化、流通體制現代化四個方面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應該重點改進的四個方向[1]。趙英霞(2007)根據目的性、科學性、系統性等原則將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分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外部環境、內部流程以及農產品物流總體效益三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并指出每一個二級指標應該通過哪幾方面來衡量[2]。寇榮等(2008) 指出社會、流通者、生產者、消費者關注的流通效率側重點不同,因此農產品流通效率是一個復合多維的概念,應從流通模式、流通結構、流通主體、流通技術、流通網絡布局等各方面來進行分析。也有一部分學者主要研究農產品流通中的某一環節或者某一區域、某一類特定農產品流通,雖不具有宏觀整體性,但也為農產品流通領域做了巨大貢獻[3]。羅必良等(2000)研究農產品流通組織制度的效率,認為排除非經濟的強制約束,農產品交易費用的高低將起決定作用[4]。與主流的交易成本范式不同,張闖、夏春玉等(2009)引入農產品交易關系中的社會關系要素,通過對遼寧省普蘭店市和昌圖縣的蔬菜流通渠道進行分析,指出農產品交易基本屬于關系交易,農產品購銷大戶比眾多的小規模收購者更能提升交易效率,政府的適當介入會提升農產品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5]。周應恒、盧凌霄(2008)以南京市農貿市場為例對馬鈴薯、甘藍、番茄等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分析,研究指出隨著流通環節的增加流通費用,生產者分得率即農產品的零售價格中生產者得到的比率在不同農產品之間差異不大[6]。方湖柳(2013)以蔬菜為例指出無論是通過批發市場實現的產銷間接對接還是“農零對接”,批發價差與零售價差均呈非線性波動趨勢,且二者關系表現為“非均衡零和博弈”,對零售價差1個點的沖擊會使批發價差反向波動0.81個點[7]。對農產品流通效率進行定量實證研究的學者較為少見,具有代表有歐陽小迅、黃福華(2011,2013)在同一個分析框架下定量分析了2000-2012年28個省份的農產品流通相對流通效率,指出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整體不高,但呈上升趨勢,其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農村勞動力質量、農村信息化水平能顯著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農村農產品流通專業化水平對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作用較弱[8-9]。孫劍(2011) 利用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速度、效益和規模三大類共12項指標,通過因子分析提煉出三個公因子來計算我國1998-2009年農產品流通效率,指出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經歷了1998-2001年無效率狀態、2001-2008年效率有序狀態、2008-2009年流通效率大幅下降三個階段[10]。
關于農產品價格有流通關聯性的文章更為少見,即使鮮有的幾篇也均是從理論層面進行闡述:王沖、陳旭(2012)指出解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費用高,損耗大以及流程多的問題,著力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是應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有效對策[11]。廖杉杉、魯釗陽(2013) 從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以及新型農超對接的農產品銷售市場等三條主要農產品流通渠道,指出農產品流通環節如何導致農產品價格風險的形成原因[12]。紀良剛、劉東英(2011) 指出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低、環節多、成本高,造成農產品從生產出來到最終用戶手中價格波動大。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難以達到降低農產品價格的目的[13]。張揚(2013) 得出現有的流通環節是經過長期的優化和沉淀而形成的,每一個環節不一定非要存在,但每一個環節又都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類要素的整合環節,實現農產品供給緊平衡才能有效抑制農產品價格波動[14]。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我國物流業的增長狀態也開始溫和、資源要素成本高、內需成為主要推動力的“新常態”發展階段。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中,消費者“買難”和農戶“賣難”現象交替出現,尤其在生鮮農產品中“貴買”與“賤賣”同時存在,“兩頭訴苦、中間喊冤”時常發生等種種跡象表明“新常態”下農產品流通障礙仍然存在。一方面大白菜、洋蔥、生姜等農產品增產不增收,“谷賤傷農”導致下一年種植量少,“供不應求”又造成“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輪番上演,如此循環導致“買難”“賣難”交替出現。另一方面,農產品滯銷,農戶不得不壓低價格出售,農產品經過多條流通環節最終價格又居高不下,農民、市民訴苦,流通商利潤水平也不高,“貴買”“賤賣”現象同時存在。因此,如何針對“新常態”下我國物流業所具有的特點來選取農產品物流指標,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學者常用的農產品流通效率研究指標如表1所示。
許文富(1992)認為流通效率可以分為基于營運的技術效率和基于定價的經濟效率[15]。參考他的分類方法,本文將農產品流通效率分為技術效率和生產效率,其中技術效率對應的是農產品流通中運輸成本、流通環節、農產品損腐率等指標,由于農產品種類繁多,不同農產品流通渠道、流通方式不同,其數據也比較難找。農產品技術上升后必然使各個環節的利潤率、總體經營效益上升,因此可以考慮用效益指標來代替技術指標。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數量、流通從業人員、物流基礎設施、農村流通專業化水平等指標均可以來描述農產品的規模效益。
(一) 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思想,影響產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由于技術在現實中沒有統一的指標進行測算,因此,本文將技術這個因素剔除,通過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結合我國農產品發展特點,選擇2001—2013年31個省份的數據作為面板數據,以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分別作為勞動力和資本,以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API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其中,農產品流通相關資本存量CCS以農村居民家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中交通運輸郵政業及批發零售餐飲業部分表示,為得到總值,將該部分原值與各地區鄉村戶數相乘,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及各省份歷年統計年鑒。農村農產品流通相關從業人員WAP由農村物流從業人員加上農村商貿從業人員數量表示,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農村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
表1 我國學者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研究指標
表2 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二) 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根據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的增多必定能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因為分工既能提高工人的熟練程度又能節約個人與生產沒有直接關聯的時間。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擴建也會遵循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當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時,擴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必定能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當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投資到一定規模甚至是投資過度時,就會引起資源的過度浪費,這時再增加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便不會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與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都可以看作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指標(歐陽小迅、黃福華,2011;歐陽小迅、黃福華,2013)因此,本文假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與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與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之間存在著一種不確定的關系。
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換使原有序列線性化,同時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所以對所有變量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變換,構建了如下模型:
表3 取對數后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三)計量結果呈現
根據計量經濟模型,以2001-2013年全國31個省市相關變量數據(對原始數據取對數以確保模型估計的準確性),借助于stata軟件12.0,利用Pooled OLS、Panel FE、Pooled RE、Pooled FD以及雙向固定效應多種方法對假設模型進行回歸,最終得到表4的回歸結果。
表4 農產品價格波動與流通關聯性實證結果
從農產品價格波動與流通關聯性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每一種計量方法的農產品流通資本存量與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均是呈正相關關系,農村農產品流通相關從業人員與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均是負相關關系。在加入時間效應以后,模型的擬合優度R2明顯提高為0.7728,因此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但是此模型中lnCCS并不能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在進行固定效應回歸時,由輸出結果(此處予以省略) 可以看出應該拒絕“H0∶all ui=0”的原假設,即固定效應優于混合回歸模型。對于一階差分法,盡管lnWAP和lnCCS的影響系數符號均與其余模型相一致,但是lnWAP在統計上不顯著(p值為 0.338),且一般認為FE比FD更具有效率。因此通過豪斯曼檢驗就可以判斷出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的優劣,豪斯曼檢驗詳情如下:
表5 豪斯曼檢驗結果
由于p值為0.0000,故拒絕原假設“H0∶ui與Xit,Zi不相關”,認為固定效應比隨機效應效果好。
由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lnWAP的產出彈性系數為負,與我們預期的結果一致,說明農村農產品流通相關從業人員的增加后,分工更為細化,提高了農產品流通的效率,能改善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農村農產品流通相關從業人員的產出彈性為-0.053732,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lnCCS的產出彈性系數為正,這有可能和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大力興建物流園區有關,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6年我國已經有十幾個省份出臺了全省的物流規劃,當年正在建設和規劃建設的物流園區和基地多達幾百家,進入“十二五”以后,物流園區的重復建設、土地浪費、惡性競爭等問題源源不斷的產生,物流園區的過度建設造成農產品流通資本存量超過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上限,這時再增加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便不會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因此,農產品流通資本存量與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均是呈正相關關系,lnCCS的產出彈性系數為0.0382354,在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由此可見,農產品零售價格指數與農產品流通效率之間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近年來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和頻繁波動,使得農業生產者的決策和消費者的生活受到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影響。農產品流通在農產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無論從流通規模與效益水平還是從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流通設施與技術、流通體制等現代化指標都與其他發達國家有顯著差別,因此在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過程中要重點往這方面傾斜(涂洪波,2012)[16]。在著力發展農產品物流效率過程中,也要注重流通環節能否減少以及損腐率等重要指標。
[1]涂洪波.中美日法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關鍵指標之比較[J].中國流通經濟,2013,(1):22-27.
[2]趙英霞.中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商業研究,2007,(1):211-213.
[3]寇榮,譚向勇.論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08,(5):12-15.
[4]羅必良,王玉蓉,王京安.農產品流通組織制度的效率決定:一個分析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00,(8):26-31.
[5]張闖,夏春玉,梁守硯.關系交換、治理機制與交易績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較案例研究 [J].管理世界,2009,(8):124-140.
[6]周應恒,盧凌霄.生鮮蔬菜供應鏈效率研究——以南京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08,(2):69-72.
[7]方湖柳.蔬菜批發價差與零售價差聯動性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6).
[8]歐陽小迅,黃福華.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決定因素:2000—2009[J].農業技術經濟,2011,(2):76-84.
[9]歐陽小迅,黃福華.入世對我國農村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3,(1):68-76.
[10]孫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測評與演進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1,(5):21-25.
[11]王沖,陳旭.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與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討[J].中國軟科學,2012,(4):11-17.
[12]廖杉杉,魯釗陽.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成因及規避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3,(3):27-30.
[13]紀良剛,劉東英.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國流通經濟,2011,(7):18-20.
[14]張揚.農產品供給緊平衡,農產品流通新導向[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7):34-37.
[15]許文富.臺灣的農產價格政策與其對農業生產及農業收入之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1992,(10):13-19.
[16]涂洪波.農產品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的實證遴選及應用[J].中國流通經濟,2012,(6):18-23.
F323.7
A
1672-4658(2016)03-0093-05
2016-04-15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小農戶對接大超市:中國的障礙及拉美國家的政策啟示.項目編號:11YJC790291
趙亞麗(1991-),女,山東人,產業經濟學專業,安徽財經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流通研究;趙玻(1978-),男,四川人,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產業流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