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夢璐
(東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東京)
我國經濟市場化的特征及民營企業作用探析
臧夢璐
(東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東京)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改革進程啟動。在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呈現出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政府主導改革進程、漸進式改革等一系列特征;而民營企業的產生及發展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營企業;市場經濟:經濟市場化
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召開,啟動了中國改革的歷程,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改革逐步推開并日益深化。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圍繞兩條線推進。一是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由原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二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方面,由原來的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方向發展。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政府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對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30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其構建過程中,不僅呈現出一系列獨有的特征,而且民營企業的發展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講,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就沒有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受當時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我國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的選擇,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正是依靠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迅速有效的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財、物力,保證重點建設,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20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復雜化、經濟總量的增大和大眾需求的多樣化等新情況的出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比如: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企業成為政府的行政附屬物,缺乏應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能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名義上是按勞分配,實際上是平均主義大鍋飯。因此,企業和個人都缺乏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其結果是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計劃經濟演化成了短缺經濟、票證經濟。產品的極度匱乏嚴重限制了大眾消費和百姓需求的滿足,也極大損害了社會主義的聲譽。實踐迫使執政者思考經濟體制的改革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啟動了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其推動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以及最終建立起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可避免的會呈現出自身的特征。
(一)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相結合
從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要求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市場經濟的共性,包括經濟關系市場化、企業行為自主化、宏觀調控間接化、經營管理法制化、社會保障制度化等。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始終強調搞市場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中國的市場經濟是與其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即中國的市場經濟在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的同時,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允許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但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在分配制度方面,允許各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但強調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在資源配置方面,既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又強調要發揮好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中國30多年經濟改革取得的成就就是有力的證明。與此相反,經濟市場化改革力度不大,計劃經濟特征明顯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古巴,經濟缺乏活力,國家貧窮落后,從反面印證了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正確性。
(二)政府主導經濟市場化的進程
我國的經濟市場化改革,走的是一條自上而下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對整個的經濟改革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從經濟改革理論的提出、改革目標的確立、改革步驟的規劃、改革重點的確定,改革方針政策的制定,都是由執政黨及中央政府主導的。以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召開為標志,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啟動;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命題,把商品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屬性,這一命題的提出,是市場經濟探索過程中思想的一次極大解放和認識的一次質的飛躍;1992年10月召開的十四大,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等同,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的傳統觀念,正式全面啟動了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進程;此后召開的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對包括經濟改革在內的多方面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我國的經濟改革過程是一個在政府主導下有計劃、有步驟的逐步推進過程。
(三)經濟改革遵循先易后難以及漸進式推進的原則
我國經濟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漸進式改革,從風險最小的領域開始,先易后難。這種漸進式改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地域上講,漸進式改革體現為先農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內陸。我國經濟改革于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在農村啟動,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經營方式由原來的集體統一經營改為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此項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領域的改革則是從興辦經濟特區開始,在特區實行新的經濟政策,進行新經濟體制的試驗,在成功的基礎上再逐步推廣。隨后依次是開放東部14個沿海城市,沿江開放,沿邊開放,內陸開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第二,在部門的選擇上,漸進式改革先從計劃經濟的外圍開始,逐步向核心部分推進,在處理存量與增量的關系上,存量暫且不動,增量按新體制運行。
第三,在改革的時序上,漸進式改革體現為一段時間選擇一個改革的重點,一步一步向前推進,而不是像前蘇聯那樣,一次推出一個”500天計劃”,經濟改革一步到位。
(四)協調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關系
改革、發展、穩定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能否處理好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關系到經濟改革的成敗。具體而言,改革是促進發展的動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最終解決,都有賴于改革的深化,改革是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出路。發展是改革目的,是解決國內外所有重大問題的關鍵。無論是對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還是對內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都離不開自身的發展。因此,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既是改革發展的前提,也是改革發展的結果。因為,只有具備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設,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只有通過改革,消除阻礙發展的各種障礙,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有經濟社會發展了,才能為消除由于生產力發展不足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重大社會不平等現象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持久穩定的社會局面才能形成。
總之,中國的經濟改革始終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對改革的承受程度結合起來,統籌兼顧,以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市場主體多元化、企業行為自主化、宏觀調控間接化;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需要有一個健全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完全不具備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基本條件,伴隨著中國經濟改革政策的實施,所有制結構的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民營企業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構建所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民營企業的出現為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提供了多元化的市場主體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需要有多個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市場主體越多,市場競爭越充分,越能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民營企業的發展,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市場主體單一化的格局,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市場主體。
(二)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市場體系的完善
民營企業是天然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其生產經營活動一開始就面向市場,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環節都充分利用了市場機制,包括融資、生產資料的購買,勞動力的獲得,產品的銷售等環節都是通過市場交換完成的。因此,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市場體系的發展,尤其是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信息技術市場等要素市場的建立與完善。
(三)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
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有企業不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既不自主經營、也不自負盈虧,所以,國有企業既無改革壓力,也無改革動力。民營企業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形成了與國有企業競爭的局面,對國有企業形成巨大的改革壓力,國有企業要想生存,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增強自身競爭實力。同時,民營企業的出現也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照系。因此,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國有企業的改革。
(四)民營企業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支撐經濟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擴大就業、增加國家稅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12年,非公有制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0%,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超過60%,提供的稅收占全部稅收的73.1%,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大量的科技企業都是民營中小企業,涌現出華為、海爾等一大批技術創新走在行業前列的民營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p>
總之,我國的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聯系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比較,無論是經濟體制的轉型過程,還是市場經濟本身,都具有鮮明的特征,而民營企業的發展,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學習出版社,2013.
[2]戴學章.試論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經驗[J].大連干部學刊,2008,(9).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 2013 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F121.23
A
1672-4658(2016)03-0106-03
2016-04-18
臧夢璐(1990-),女,河北邢臺人,東京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日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