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唐 強,趙中才,高 莉,符麗娜
(陜西省咸陽市中心醫院疼痛科,陜西 咸陽 712000)
小針刀結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王 亮,唐 強,趙中才,高 莉,符麗娜
(陜西省咸陽市中心醫院疼痛科,陜西 咸陽 712000)
目的:觀察小針刀結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給予小針刀配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對照組給予針灸配合TDP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16例、顯效33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3%;對照組治愈8例、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7%。結論:小針刀配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椎動脈型頸椎??;小針刀;臥位平衡手法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現在主要分為頸型、椎動脈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多發的類型,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頭暈、頭部旋轉時頭暈癥狀加重、頭痛、嘔吐、惡心、視物模糊等。臨床上治療方法比較多,主要以牽引按摩、內服中藥、西藥治療為主,遠期療效不佳,常反復發作。筆者采用小針刀配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復發率低,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疼痛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齡25~70歲,平均47.5歲;病程平均(26±1.2)天。對照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齡26~71歲,平均48.5歲;病程平均(24.5±1.3)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1]: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頸部疼痛,頭暈、頭痛,旋頸時頭暈癥狀加重,視物不清,耳鳴。②有體位性猝倒病史。③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④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齒狀突左偏或右偏,鉤椎關節骨質增生。⑤排除先天性疾病、耳源性眩暈、腦部病變、心血管疾病、梅尼埃綜合癥等疾病。
治療組:①小針刀治療?;颊吒┡P低枕位,充分暴露環枕后部,在枕下項線上選5點,即枕下項線與后正中線的交點、在枕下項線上沿該點左右旁開2cm、4cm 各4個點;C2~C6棘突上及各棘突旁開1.5~2cm選壓痛點。定點后,皮膚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選漢章牌4號針刀,枕下項線上各點進刀時,刀口線與肌纖維走向平行,直刺達骨面,縱切橫剝2~3刀,再將刀柄旋轉90°,沿骨面鏟切2~3刀;棘突及棘突旁各疼痛點進刀時,刀口線與肌纖維走向平行,縱切橫剝2~3刀,出刀時,各點壓迫2~3min,貼創可貼。操作時刀口切勿離開骨面,以免造成神經血管的損傷。②臥位平衡手法治療。第1步頸部放松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站患者側方,先用按揉、拿捏法放松頸部肌群3~5min,然后用拇指彈撥雙側斜方肌、肩胛提肌、岡上肌、岡下肌各2~3min。然后點按雙側風池、頸百勞、肩井、肩外俞、肩中俞、天宗、阿是穴各2min。第2步“仰臥位手法調整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站于床頭側。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頜部順勢拔伸牽引,同時在生理活動范圍內左右旋轉,幅度由小到大,在旋轉到有阻礙時,托患者枕部的手指抵住偏歪棘突,順勢給予一可控制的輕微扳動,手下有滑動感效果更佳,然后把頭部放到中立位。
對照組:溫針結合TDP治療。選穴雙側風池、天柱、頸部夾脊穴、頸百勞、阿是穴等穴,患者俯臥低枕位,穴位常規消毒,取1.5寸針灸針,直刺得氣,平補平瀉法,再用TDP照射30min,1個療程10次。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愈:頸部不適癥狀消失,無頭痛、頭暈癥狀,在頸部旋轉側屈時無復發。顯效:頸部不適癥狀消失,無頭暈、頭痛癥狀,在頸部旋轉側屈時有輕度眩暈。有效:頸部輕度不適癥狀,頭暈、頭痛偶爾發作,頸部旋轉側屈時輕度眩暈。無效:頸部癥狀不緩解,頭暈、頭痛癥狀不緩解,頸部旋轉側屈時眩暈明顯。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由勞損、受涼引起頸部肌肉、韌帶、筋膜的緊張、痙攣,頸椎的小關節紊亂,改變頸椎椎體生物力學平衡,進而刺激神經、椎動脈,使椎動脈痙攣所致[2]。因大腦基底部的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頭痛、視物模糊、耳鳴等。枕下項線分布區域分別是頭后大、小直肌,頭上斜肌的止點處,根據頸部的弓弦力學系統[3],小針刀可松解各肌肉的止點和頸椎各棘突及棘旁壓痛的痙攣病變肌肉、韌帶、筋膜,恢復頸部軟組織的動態平衡及頸椎骨關節的力平衡,使頸椎各小關節穩定,減輕對神經、椎動脈的刺激。臥位平衡手法[4]能夠放松頸部肌群,消除頸部肌肉、筋膜的緊張、痙攣狀態,調整椎間異位、關節紊亂,改善血液循環,解除局部高應力病理狀況。
在小針刀松解的基礎上再配合臥位平衡手法,可加強頸部生物力平衡調節的幅度,增強頸部內平衡的重建,減少對周圍軟組織、頸交感神經、竇椎神經、椎動脈血管的刺激和壓迫,恢復了椎基底動脈供血功能,故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較好。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 賀鐵豪.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多普勒血流觀察[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1998,15:91.
[3] 張天民,吳緒平.人體弓弦力學系統力平衡失調與疾病發生發展及針刀治療的關系[J].中國針灸,2010,(S1):121-124.
[4] 張根印,孫峰,袁普衛,等.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3,31 (9):130-131.
R245.319.81.55
B
1004-2814(2016)08-0812-02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