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雪娟
以“瓶”為樂,玩樂探索
——淺談在“瓶子游戲”中教師的有效指導策略
文 吳雪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教師提出:“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機會與條件的提供需要有平凡的生活物品的支持。瓶子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材料。各種各樣的瓶子在使用過后被扔棄,但是當我們將廢舊的瓶子運用到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中來時,瓶子會再次顯示出它的“能量”。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大量資料和適宜的材料與幼兒進行實際互動,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以讓瓶子的投放真正起到其應有的教育效果。
藝術區域游戲瓶子指導


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游戲中,幼兒能
夠積極地吸收各種有利于成長的信息。在游戲中,幼兒不僅會獲得游戲能力的提高,同時還會對生活行為進行模仿與轉化、內化。教師在幼兒的游戲中投放不同的材料給幼兒帶來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瓶子這一熟悉的物品,其形態、大小、容量、可使用方式又各有不同,投放到游戲中后,給幼兒帶來的審美感受也是不同的。而在游戲過程中“加法”“減法”的運用,更讓幼兒通過使用瓶子與其他游戲材料的碰撞獲得新的游戲思維,對幼兒的審美素養啟蒙和作品的創作等等都起到了新的促進作用。最為關鍵的是,幼兒們對于這類區域活動樂此不疲,在他們眼中這就是在玩“瓶子游戲”。本文將對“瓶子游戲”中教師的有效行為策略做一粗淺的論述。
在幼兒進行瓶子游戲時,教師的有效指導不是做一個與瓶子有關的游戲或者用瓶子做一個造型讓幼兒來模仿,而是需要教師引導幼兒自己來制作游戲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實施游戲。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認知經驗積累。教師可查詢各種與瓶子制作有關的資料,并引導幼兒認識這些資料,開闊幼兒的視野,引導幼兒自己觀察并進行經驗擴展。
在進行資料提供時,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能力基礎,不能提供太過抽象的繪畫材料等內容,最好是實物或圖片,并以簡單的造型為主。如:教師為幼兒收集了很多瓶子的藝術造型圖片,包括各種線繩裝飾的瓶子圖片、在瓶子里加入不同的物品呈現不同顏色的圖片、涂上油彩的瓶子圖、塑料瓶的各種造型圖等等。同時教師還使用班級中的顏料、彩色的線繩、麻繩等自己制作了幾個瓶子。當幼兒看到了這些圖片和教師的作品以后,獲得了一定的審美感受,學到了一些制作方法,也激發了要自己動手創作的興趣與欲望。以上資料在區域“瓶子游戲”環境創設中的運用也是多樣化的,如將圖片粘貼在區域里,或剪出圖片中的具體造型做墻面裝飾,或將實物擺放在某個顯眼的區角里。這樣,不僅讓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參考的機會,同時還美化了環境,營造出瓶子游戲必需的藝術氛圍。
材料是幼兒游戲中的主要工具。沒有材料的提供,就沒有手部動作的感受與發展。在“瓶子游戲區”中,教師的材料提供需要有瓶子與其他多種類的輔助游戲用品。教師提供的材料應當是豐富的,能夠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進行制作。同時還應當是漸進的,不能一次投放所有材料,這樣會讓幼兒感覺雜亂,并且也沒有針對性。所以教師投放材料時,還需要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
如在游戲區設計好了以后,教師相應地給幼兒提供了幾種材料,分別是設有標簽的不同顏色的塑料瓶、各種形狀的酒瓶等。同時為幼兒提供了初步的輔助材料,即各種顏料、調色盤、洗筆桶、畫筆、麻繩、毛線、紙張等等。一開始投放時,幼兒參照教師提供的各種資料、實物圖樣自己進行了一些模仿制作,成品的展示讓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探究積極性。教師在觀察幼兒的游戲時發現,很多幼兒由于能力的發展并不能支持他們自己調色,于是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調整了幼兒的材料,增加了教師調配好的顏色。將顏料放在塑料瓶里,幼兒使用時只需要搖勻倒出即可,而會自己調色的幼兒則可以選擇自己調。粘貼物品的投放材料豐富了許多,從原來單一的只要雙面膠和紙張、剪刀的粘貼增加到出現造型壓花機、固體膠等,讓幼兒能夠更自主地選擇工具和造型,在粘貼的時候更能得心應手。
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比一次復雜才更能表現出豐富性。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投放的材料應當是更適合幼兒,更能促進其發展的。同時,豐富性的體現應當是在發現幼兒對某一種做法更得心應手時,相應地增加物品刺激幼兒的創造行為,而不是無針對性地添加。
教師的指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的游戲感受與能力。但是,雖然幼兒需要教師的指導,卻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分情況、主觀地對幼兒提供指導。教師需要明確認識:只有幼兒有需求但他們本身的經驗和能力等不足以支持他們繼續進行游戲探索時,教師才能夠適度地介入并給予指導。想要實現教師的有效指導,就需要教師樹立瓶子游戲中“幼兒本位化”的觀念:
(一)突出幼兒成就,激發積極性
成就感的獲取能夠幫助幼兒在進行游戲時充滿積極性。教師在指導幼兒時,不直接地對幼兒進行一對一指導,而是使用游戲組織的方式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如教師組織了手工制作展覽活動,教師在教室里開辟出了一個“展覽角”,幼兒制作好的所有和瓶子相關的“藝術品”都可以在上面展示。并且還給幼兒自己介紹自己作品的機會,這讓幼兒充滿了成就感。在游戲與活動的支持下,幼兒將更樂于進行瓶子的使用探索。
(二)發現幼兒需求,針對性指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以活動提升積極性,更應當要關注幼兒個體的發展。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幼兒的需求,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可可第一次看到老師用線繞瓶子玩以后,就對這個游戲方法特別喜歡,她堅持繞線的游戲,也讓可可的手部動作更靈巧了,但是玩了一段時間以后,她的游戲仍然沒有變化,方法單一、顏色也無變化。后來她自己不想玩了,說明其自身缺乏創造性與經驗轉變能力。于是教師開始針對她的表現進行一定的游戲介入。有時候做好了一個新的作品,會到可可身邊和可可一起“討論”瓶子的制作方法,并和可可一起進行一些色彩的選擇、材料的選擇,然后一起再次制作新的作品。有時教師還會請其他幼兒和可可一起做,兩人思維的碰撞出新想法。可可在教師的策略指導下,獲得了新的思維突破,當她再拿起瓶子時,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更多的顏色和材料,幼兒的興趣又重新被激發起來了。
在教師有效的行為策略下,瓶子游戲的開展給幼兒提供了更多想象與創意的空間,給予他們藝術創作的平臺,呈現出幼兒樂在“瓶”中的可喜景象。而對于幼兒作品的呈現,教師要謹記:《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眼光為評判與欣賞標準,而是應當站在幼兒的角度,發現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是否獲得了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使幼兒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藝術表現力、感受力、模仿能力、創造力與動手能力的全面發展。
(江蘇省吳江區同里鎮實驗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