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衛
坐懷不亂和縮屋稱貞是中國古代兩個成語典故。人們對于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大都耳熟能詳,但對于縮屋稱貞這個典故卻鮮有人知。
坐懷不亂是說春秋時期魯人柳下惠夜寓郭門,有一個找不到住處的女子來求宿,柳下惠惟恐夜寒把她凍死,解開自己的外衣,叫她坐在懷里,并用外衣裹緊了她,同坐了一夜,沒有非禮的行為??s屋稱貞是說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叫顏叔子的人,在一個風雨之夜,接納了一位因暴風雨而房屋倒塌的鄰家寡婦,因自己的房屋也不寬敞,孤男寡女獨處一室,他讓寡婦手執火燭取暖,后來柴草用光了,他就拆取房屋的木料來燒火取暖,始終沒有侵犯她。后用以泛指在男女關系方面作風正派,正大光明的正人君子。
柳下惠和顏叔子都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所不同的是柳下惠做過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而顏叔子在當時只是一介平民。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又字季。春秋魯僖公時人,稍早于孔子。曾任魯國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曾三次被罷黜,后棄官歸隱,居于柳下(今河南省濮陽縣柳屯)。因食邑于柳下,死后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顏淑子卻鮮有記載,查辭源顏淑子詞條稱其為“春秋魯人。嘗獨處一室,夜大雨,鄰舍屋崩,有女子趨投之。叔子使執燭于手,燭盡,焚燎以繼至明,不二其志?!?/p>
這兩個典故最早均出自西漢初年的《毛詩故訓傳·巷伯》和《鄭箋》:昔者,顏叔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顏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眿D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蹦凶釉弧傲禄莨炭?,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卑炎鴳巡粊y這個歷史典故強加在柳下惠身上,實在是有違史實和張冠李戴之嫌,真正坐懷不亂的人應該是春秋時期的顏叔子。
我們不妨從最早記述柳下惠的《論語》中一窺端倪。柳下惠的名字在《論語》中曾多次出現,其中《論語﹒微子》就有兩次。記載柳下惠為典獄官和三次被罷免也是出自《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焙髞恚腥藙窳禄荩骸埃攪绱藢Υ悖┠悴豢梢噪x開這里嗎?”柳下惠回答道:“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為什么一定要離開本國呢?(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顯然,孔子對柳下惠的回答是滿意的,并對其“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人心)”給予了積極地評價。
孔子把柳下惠與伯夷、叔齊相提并論,足見當時孔子對于柳下惠人品和行為的認可。而伯夷、叔齊又是什么樣的人呢?據史料記載,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在《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據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言語中多有對臧文仲的批評指責和對柳下惠的不平。孟子則稱贊他是“圣之和者”,把他與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論,后世尊之為“和圣”。我們從《論語》和《孟子》中可以看到柳下惠高尚的人格魅力,但絲毫也沒有與坐懷不亂有關的記述。
《荀子·大略》載:子夏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碧茥顐娮ⅲ骸傲禄荩斮t人公子展之后,名獲字禽,居于柳下,謚惠,季其伯仲也。后門者,君子守后門至賤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惡與后門者同,時人尚無疑怪者,言安于貧賤,渾跡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聞,言聞之久矣?!庇纱丝芍?,楊倞的注解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謂的坐懷不亂無關。
至于坐懷不亂是如何與柳下惠聯系在一起的,那還要從漢初毛亨為《詩經·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所做的傳注中說起。眾所周知,《詩經》是由春秋時期孔子及其門徒編撰而成的,而首次給《詩經》做注解的又恰恰是漢代的學者毛亨。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在漢代就一直處于統治地位。毛亨在為《詩經》作傳注時,難免會受到當時漢代最高統治階級這一政治思想的影響,因此,毛傳就自然而然地把當時流傳甚廣的顏叔子“縮屋稱貞,不二其志”的典故拿出來,但是為了更能夠體現“獨尊儒術”思想,他又把同一事件原封不動地移花接木到另一個人“魯男”身上。從“魯男”與那位求助女子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毛亨在注解《詩經》時是如何貫徹“男女授受不親”的儒家道德思想的。以至于幫孔子杜撰出“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這句話。毛亨之所以把發生在顏叔子身上的事,移花接木到柳下惠身上,不外乎出于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為了迎合漢代統治階級“獨尊儒術”的政治需求;二是雖然顏叔子算不上什么達官貴人,但他縮屋稱貞的故事在當時的魯國影響很大,以至于到了漢代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三是柳下惠是《論語》中多次提及并且得到孔子認可的道德高尚的人,把顏叔子縮屋稱貞的事件嫁接到柳下惠坐懷不亂上,更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四是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經他注解編訂的《詩經》(毛詩故訓傳)課本,就很難獲準進入到官方的教材教學當中。
自此以后,歷代文人便以訛傳訛,把顏叔子的“縮屋稱貞”演繹成了柳下惠的“坐懷不亂”。就連唐代史學家李百藥在《北齊書·廢帝紀》中,也出現了“顏子縮屋稱貞,柳下嫗而不亂,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并行的記述。唐朝詩人周曇寫過一首《春秋戰國門顏叔子》的詩作:“夜雨鄰娃告屋傾,一宵從寄念悲驚。誠知獨處從燒燭,君子行心要自明?!北容^客觀真實地還原了顏叔子“縮屋稱貞”的事實。
直到元時的胡炳文(1250—1333),在《純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下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痹┟鞒醯奶兆趦x《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則記述為:“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敝链肆禄莸淖鴳巡粊y故事才完全成型。真正把“坐懷不亂”這個成語推而廣之,達到家喻戶曉的,應該得益于明清文人的話本小說和雜劇。最早使用這一成語的當首推明代蘭陵笑笑生,他在《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六回中就寫到“人人都說他無行,其實水秀才原是坐懷不亂的”。清代的文人更是常有引用,李漁在其雜劇《蜃中樓·抗姻》中寫到:“說起俺夫家姓字香,不在梅旁在柳旁,他是那坐懷不亂的宗風倡?!鼻宕≌f家李汝珍在《鏡花緣》第三十八回中也寫到:“唐敖道:‘據這光景,舅兄竟是柳下惠坐懷不亂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