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英
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飛速發展,大部分醫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毫不遜色。然而,一些國外藥品售價更為便宜,質量更有保證,品牌影響力更大,且國人一直對國外藥品存在盲目追捧心理。在此情形下,國人出境旅游采購或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購買國外醫藥成為時尚,乃至有中國游客瘋狂采購日本產“漢方制劑”的局面。國人所購買的海外醫藥,不排除其中一些藥品為國內急需且無法生產的特效藥,然大部分藥品為普通藥品,且國內同類產品質量不差。顯然,此種現象導致國內藥品購買力大量外流,不利于我國醫藥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國產藥物的品牌聲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內醫藥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會倒逼國內醫藥行業提高質量、注重形象、培育品牌,促成國內醫藥行業的提檔升級。
一、國人海外購買藥品現狀分析
(一)國人海外購藥呈增長趨勢
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為國人海外購藥提供了基本條件。同時,人們對國產藥的認識和國內藥品市場的特點也成為國人購買海外藥品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民眾出境旅游采購、借助電商代購、委托親朋好友出國捎購海外藥品蔚然成風,購藥渠道呈現出多樣化,購藥規模與日遞增,種類不斷擴大,既包括國內無法生產或質量稍差的抗癌藥等特效藥,也包括感冒藥、創可貼等基本生活藥需品。民眾出境旅游購藥和委托親朋好友購買數據分散,難以統計。然而,海外購藥發展速度可通過近年我國海外代購的快速發展略窺一斑。據新聞網數據顯示,2013年時,我國海外代購規模為700億元,2014年增加到1500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10000億元。在海外代購商品中,除奢侈品和基本生活品外,以化妝品、藥品和孕嬰產品為大宗。其中,藥品所占比重約為10%。可見,目前,我國每年僅通過海代、海淘等代購平臺購買的藥品便高達數百億元。若加上其他途徑購買的海外藥品,其規模當更大。
(二)境外旅游購藥是主流方式,藥品最受國人熱衷
目前,國人海外直接購藥的目標國家主要為日本、韓國和印度等。有的是專門到海外購藥,有的則是到海外旅游時順便買回,其中旅游附買占很大比例。除了奢侈品和景區出售的旅游紀念品外,藥品、奶粉、紙尿褲、坐便凳、電飯煲等日用品也進入了旅游者的視線。藥品是海外旅游的國人熱衷購買的大宗商品,雖然購買的大多并非國內不能生產的特效藥,但日本、韓國、香港所產的,不僅質量高,品牌好,而且設計感強,注重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說明書可讓人明明白白,很能讓人產生購買欲望。日本小林制藥公司2016年2月份發布消息稱,去年小林制藥產多款產品被中國游客掃購一空,去年該公司銷售額同比增長5倍。日本其他制藥企業產“漢方制劑”也因中國游客掃購而利潤大漲。日本電視臺調查顯示,2015年春節10天之中,45萬中國游客的60億元人民幣消費總量中,醫藥品消費規模排名第一,交易數量達到3892件。
(三)以跨境電商平臺購買藥品正在興起
相比于龐大的人口基數,有機會出國的國人還是少數,且有能力出國的人也未必有機會去所需藥品出產國直接購買。然而,國人對海外醫藥的需求卻呈現出大眾化趨勢。為滿足無法出國的國人對海外藥品的需求,“海代”、“海淘”等跨境電商購藥平臺應運而生。據PayPal和調研公司Ipsos發布的第二屆全球跨境貿易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網購消費者中,有35%消費者通過“海淘”購買過商品,跨境業務已經成為電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龐大的市場需求推動下,我國從事海外藥品網絡代購的商家不下幾千家。另外,隨著狗、貓、鳥、魚等寵物以及雞、豬、牛、羊等牲畜養殖數量的增長,很多寵物主人和養殖企業也開始通過“海代”、“海淘”跨境電商平臺代購寵物和牲畜等動物用藥。這些獸藥,既有國內不能生產的特效藥,也有國內雖能生產但價格畸高的藥品,還有些是國外性價比更好,品牌質量更有保障的藥品。
二、國人海外購藥對國內醫藥行業的影響
(一)導致國內醫藥行業購買力外流
目前,我國生物制藥產業頗具規模,卻存在產業集中度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技術水平不高等瓶頸。在跨境旅游中采購外國藥品必然導致我國醫藥行業消費市場相對萎縮。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底,我國原料藥生產企業1897家,制劑生產企業4046家,擁有藥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數量超過7700家。2015年1到10月,中國藥企實現工業總產值28842億元,同比增長11.8%。目前,國人海外掃購醫藥的具體數量和交易金額雖無明確統計,但在國人的赴日掃貨熱潮中,醫藥產品的交易數量和交易規模居于首位。除日本外,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是國人海外掃購的熱點地區,而藥品一直居于重要位置。顯然,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海外掃購潮流中,國人海外藥品采購不僅頻繁,且規模巨大。國人采購海外藥品必然導致國內醫藥市場受到沖擊,造成購買力外流,不利于國內醫藥產業市場培育和產業發展。
(二)不利于醫藥進口規模的擴大
當前,我國醫藥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對國外一些稀缺藥品尤其是高端特效藥存在一定依賴。為此,進口國外藥品,填補國內市場空白成為必然需要。據統計,2015年11月,我國藥品進口金額為19.08億美元,數量為7.9萬噸,全年進口總額超過170億美元,數量近80萬噸。隨著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醫藥進口規模呈縮減趨勢,然進口數量依然龐大。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品質的關注熱情導致海外醫藥掃貨行為越發普及,出口旅游采購日本等國藥品漸成時尚,從感冒藥到眼藥水,從維生素到抗生素,海外藥品的性價比和品牌形象一直讓國人青睞。國人海外掃購藥品的消費熱潮顯然不利于我國醫藥進口規模的擴大。實際上,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下,我國進口國外醫藥產品的優勢相對凸顯。然而,因物流成本及海關稅負偏高,國內外同類藥品顯著的價格產額依然使得國人掃購國外藥品的熱情不減。
(三)不利于國產醫藥品牌建設
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制藥大國,并在國際醫藥出口市場上占據重要份額。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000億美元,同比增長9.26%。其中,出口額為589億美元,同比增長7.38%。歷史上,中醫自成體系且在世界醫藥文化史上享有至高聲譽。目前,我國醫藥產業雖然規模龐大,但國際品牌影響力與發達國家乃至同為發展中國際的印度等國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國產藥在國人心中的品牌形象難與進口藥相提并論。實際上,除卻部分高端緊缺藥品外,隨著我國醫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國產藥的效果和性價比并不比進口藥差,但國人對國產醫藥缺乏客觀認識,受傳統心理偏見等因素影響,認為進口藥品質和效果優于國產藥,導致國產醫藥難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顯然,國人海外掃購醫藥的消費行為極大降低了國產藥的國際聲譽,不利于國產藥品在世界藥品出口市場上的品牌形象建設。
三、國人海外購買藥品的原因分析
(一)跨境旅游為國人海外購藥提供了便利
海外購藥在閉關鎖國的條件下絕無可能,如溝通不便捷,也即信息交流不暢,交通不便,也無可能。跨境旅游的勃興則為國人海外購藥提供了便利,而國外一些旅游景點為滿足中國人的海外購藥需求,甚至在旅游景點開設針對華人的藥品專賣店。除處方藥外,家庭常用的感冒藥、退燒貼等非處方藥品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旅游景點超市的藥品專柜中一般都能買到。例如,每家美國超市都有一個非處方藥專柜。隨著中國入美旅游人數的增多,夏威夷、五大湖、黃石公園等華人入美旅游勝地或景區超市中的藥品專柜成為華人采購美國藥品的重要渠道。同時,在如今信息化時代,手機、互聯網、微信等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已經被商家和消費者廣泛運用,再加高鐵、飛機等快捷交通工具的發展,國人可很方便地掌握海外藥品的功效、價格等信息,到海外旅游時順便購買,方便又快捷。
(二)國外藥品的品牌影響力強大,許多國人也會即興購買
與國內相比,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醫藥產品生產及銷售管理體制不僅更為健全,而且更加嚴格,其藥品質量更有保障。以中藥為例,“洋中藥”不僅占據中國市場很大份額,且在除中國外的世界市場,日本產中藥所占份額達到80%,中國僅占5%。中國游客赴日采購中藥不僅因為價格便宜,還因為日本產中藥藥劑規范化程度更高,有效成分、不良反應等標注更為清楚,質量更有保障。正是在此種認知下,國人或出于自己需要,或受親朋好友所托,每逢有出國機會便從國外捎帶購買藥品。對于那些購買國外感冒藥等一般非處方藥的國人來說,則多為一時興起,主要是受國外藥品優質的質量、合理的價格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影響。許多國人聽說國外某些藥品怎么好,就即興購買。
(三)收入提高后消費需求的升級趨勢
不論哪一個國家、民族或區域的居民,隨著收入的提高,對消費品的要求都有個從松到嚴,從重量到重質的演變過程。就藥物而言,收入低下時,只關注把當下的病治好,而在收入提高后則會關注其是否有副作用,對長遠健康有利還是有害。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維持了30多年的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近年來雖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2013-2015年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我國GDP增速分別為7.7%、7.3%、6.9%,比以往要慢些,但仍是全球金融風暴后發展最好的經濟體之一。如此,國民的收入就有了顯著增長,自然會更關注消費品的質量問題,使消費品出現明顯的升級趨勢。同時,由于國內三鹿毒奶粉、瘦肉精、山東毒疫苗等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國民到香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搶購奶粉,到日本、韓國等地搶購藥品,自然就不難理解了。
(四)某些新藥好藥國內缺少
中國的制藥水平雖然在不斷進步,但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導致缺少自主創新藥品,多為仿制國外藥品,但其質量卻達不到國外標準。中國的藥品上市標準較低,很多缺少臨床驗證環節,質量尚未得到一致性評價。中國藥物的生產工藝較低,存在質量安全隱患,以致出現山東毒疫苗那樣的重大安全事故。中國醫藥行業潛規則盛行,“劣藥驅逐良藥”現象突出,療效確切的好藥,如不懂潛規則,也會被拒斥;而劣藥卻能通過潛規則而廣泛進入正規渠道。目前,我國藥品生產企業多達5000家,但醫藥產業卻是大而不強,創新乏力。據統計,我國百強藥品生產企業的營業收入才相當于美國輝瑞的規模,且多為仿制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國外藥品。在此背景下,國人購買具備特殊療效的國外新藥好藥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某些藥品國內價格畸高
有些藥品,雖然國內也能買到,但卻比國外貴很多,患者負擔不起,為降低成本,而通過各種渠道從海外購買。以“抗癌神藥”易瑞沙為例,印度產易瑞沙的“海代”價格為3000元每瓶,可以吃1個月,而國內正規的易瑞沙為5000元每瓶,只夠吃10天,1個月就需15000元。以最簡單的兒童退燒貼為例,日本售價為45元的退燒貼,內有十幾帖,而國內售價50元以上的退燒貼,里面不到5貼。再如治療白血病的藥物,國內常見的藥,有口服化療片和羥基脲干擾素,都很便宜,一月不過90元,但效果不佳。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格列衛效果良好,國內雖能購買到,但每盒達23500元;而印度仿制的格列衛,現在的價格每盒價格已降價到不過200元,但國內卻買不到。陸勇等白血病患者自然會從印度購買這種藥品。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藥品價格過高,乃至2016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坦言,中國醫藥品價格可降低50%。
參考文獻:
[1]周慧萍.對我國醫藥商品進出口結構及其原因的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1(12):244-245.
[2]林建寧.國內外醫藥產業發展狀況對比分析[J].中國藥房,2011(24):2218-2221.
[3]齊力.上半年醫藥進出口:增速放緩壓力加大[J].中國對外貿易,2013(09):88-89.
[4]鄭亞兵,沈昌明.我國醫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02):110-111.
[5]孔學東,干榮富.中國醫藥產業的機遇、挑戰及相應對策[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1(4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