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振興面臨的體制困境
東北現在面臨的是雙重困境——產業的困境和體制的困境。但這兩個還是有點關系的。當然,從產業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過去6年的時間在下行,或者說發展相當慢。
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主要靠高投資,高投資主要是三大需求:基礎設施、房地產、汽車。相對應的供給側主要是煤炭、鋼鐵、鐵礦石、石油、石化、重化工業。
東北是有幸的,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也是搞重工業,過去6年,微調幅度最大的也是這些行業。在中國也并不僅僅是東北這樣,其他地區也在調整重化工業。但是看起來沒有困難到如此程度,總體來看東北目前的困難程度是排在前邊的。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有些行業不屬于重化工業,在過去幾年增長速度比較高的行業,在東北表現也不太好。比如汽車工業,一汽在全國汽車行業來講也不錯,包括沈陽的一汽。像醫藥行業,黑龍江的醫藥行業曾經在全國排名第二位,現在已經到了第六位,而醫藥行業還是以民營經濟為主的。
其實,原來說“運氣好過,現在不好過”。中國最近幾年,還有一個領域也進行了大力度的調整——出口行業。中國的出口行業在過去經常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去年是負增長,今年仍然是負增長,今年想爭取正增長,現在來看有點困難。在廣東、浙江其他一些出口主導型的地區,也聽到一些聲音,有些企業很困難,有些企業關門了,有些企業跑到越南去了,還有一些企業的老板更多的是跑路了。但是一般不會虧損的還在堅持,我估計東北國企里邊相當一部分,虧損還得堅持生產。
重化工業,特別是以國企為主的重化工業,民企為主的出口行業,在調整期的不同表現,反映了一個體制問題。形勢好的時候,看不出來,都差不多。形勢不好,調整的時候,行業回落的時候,才能看出這個企業體制的特點,他的弱點,他是否有韌性,調整能力到底如何。東北的國企,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也參加過調研。比如說企業辦社會,大集體,職工子女接替等等這些問題,內地十幾年二十年前已經解決的問題,在東北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所以說,國企改革在一定程度來講是滯后的,從國企本身來講也是滯后的。產業的困境和體制的困境,更重要的還是體制困境。重化工業現在在調整,現在已經基本處理了,不要太悲觀。但是,大家是否有信心,這個行業調整過來以后,咱們地區還能振興起來?這是現在真正關心的問題。
第二,“顯形體制”和“隱形體制”。有一個現象,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都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都在學習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但是東北和別的地區不一樣,差別很大。我們作為體制研究,可能需要關注一種隱形體制的問題。東北的問題,有的人說是觀念問題,有的人說是體制問題等等,最后發現是一個系統問題、環境問題。解決哪個獨立的問題,大家都不是很有信心。
所謂“隱形體制”,比如一個單位或者某一個地區有一些本本上寫的條文,結果投資者來了以后,他認真的學習了條文,準備認真的去執行,結果發現不管用。
改革開放初期,《人民日報》曾經有過一次大型的討論,叫做“做生意是不是要回扣”,許多人認為不需要討論。我認為是否基于文化層面來進行討論。包括到現在,還有沒有?到南方,到沿海地區去,比如,他們國資委討論國企改革的問題,基本思路是國有資本主要是搞市場、企業搞不了的方面,但是這個地區的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這些。做的辦法,基本上用市場、用基金的辦法來做。但是我聽到,特別是東北,還在提出國有企業不能草率,還是要把它做大做強,這個沒有錯。但是我們看到一些數據,南方那些地方國有資本的量更大,發揮的作用并不強。反而,咱們想把國有企業搞上去,國企占的比重可能很大,但是經濟確實比較差。
但是,這次振興要成功,一定要認真總結過去東北十幾年的問題,東北好的東西要繼續堅持,有一些不成功的、失敗的政策和做法、經驗,需要認真分析,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東北這個地方的基礎設施是需要的,特別是長白山。如果長白山把高鐵修通以后那是什么情景?但是僅僅只搞基礎設施投資,靠投資把東北振興起來,我認為這種思路需要反思。投資,誰來投?如何提高效率?除了傳統的投資之外,還能再干什么?東北振興的思路,大家要進行反思。
東北需要在制度創新上做大文章
東北振興需要新的思想,在制度創新上做大文章。可以探討的一種新思路,是在一定范圍之內“換環境”,先打造一個小一點的環境,再推動大環境的改變。嘗試“體制復制”,以特區辦特區。
深圳在西北方向100多公里的地方,搞了一個深汕特殊合作區。這個地區搞合作區的原因在什么地方?那個地方雖然離深圳很近,靠海邊,但是發展很差,收入水平很落后。而深圳的空間很有限,所以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一個深汕特殊合作區,5年前掛牌了。領導是深圳市、汕頭市各出一半,收益也是對半兒分。兩年前,廣東省委做出一個很重要的決策,以深圳的干部為主,實行深圳的體制機制、做法。這樣做了之后,這個區馬上就活了,據說現在有幾百個、上千個項目,一個產業積聚新城正在崛起。
受深汕特殊合作區經驗的啟發,東南沿海地區,市場經濟建設發展程度比較高的省比如廣東、浙江、江蘇,三省份和東三省分別對口合作,開辦特殊合作區,劃出一塊地方。讓東南三省派出一些優秀的干部,他們工作業績突出的話,可以優先重用,把干部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待遇應該保持不變,甚至還有所提高,給予好的激勵機制。合作區要采用東南三省的一套做法,形成一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
這種地區間的對口合作,不是過去那種給資金和項目,而是給體制機制,給得力的干部,先換小環境,最后調整大環境。深汕合作區在兩年前,將體制進行變化,很多項目都來了。東南三省的空間、項目比較少,應該從東北的實際出發,如何把當地的資源進行整合。
這類合作只有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才可以實行,在其他的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還是用政治優勢,在新形勢下有新的創造,包括體制的改革,在新形勢下用一些新的辦法和探索。
中國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搞了四個經濟特區,就是跨越體制,再逐步調整。東北干部的水平都很高的,東北人都是很能干的,包括企業家、包括打工的,包括大領導,有些人的水平都是很高的,有些人的口才特別好。如果能有好的環境,核心還是有一個好的政策體制環境,東北潛力是很大的,東北振興是可以成功的。
(本文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首屆長白山論壇“東北新動能”上的發言,《中國經濟信息》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