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權勝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整個銀行業都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特別是農村中小銀行,因特殊的環境和歷史賦予的使命,面臨的困境更多。
我國先期一段時間奉行的是凱恩斯主義,就是用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使經濟快速提升,帶動就業,緩解社會矛盾。最大的好處是政府在經濟中起主導作用,但壞處是:它長期運用會加大產能過剩。而價格失去靈敏,靠傳統的儲蓄存款沒有了吸引力,農村中小銀行又沒有幾家有那種能力能從資本市場來獲取資本,資金渠道主要還是要依靠存款。
而互聯網的強烈沖擊又使存款大幅度下降,國家的信貸政策又要我們每年在上年的基礎上要漲多少百分點,支持對象向三農傾斜,限制對其它行業的信貸投放,而農業又是不太賺錢的行業,所以中小銀行特別困難。
上次陸家嘴論壇,人民銀行張濤副行長發聲:建立有序的銀行處置和退出框架,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產,該重組的重組,該倒閉的倒閉,增強市場的約束。包括去年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其實是對中小銀行最大的考驗,經濟落后地區的中小銀行規模較小、經營困難、抗風險能力弱,利率市場化肯定要先倒掉一批經營不善的銀行,所以接下來會有很多中小銀行支撐不下去。
那么農村中小銀行要怎樣去轉型?筆者以為要從四個方面來對轉型的認識:
首先,我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要得當。銀行服務對象在轉型,在逐漸網絡化,特別是年輕人。互聯網對銀行的蠶食有目共睹,從儲蓄理財到轉賬支付,互聯網金融正替代著銀行的部分功能。
正如馬云所說,“銀行不改變,那么我們就來改變銀行。”原先銀行賴以生存的是經營牌照,其實就是壟斷。我國要走市場化的道路,市場化首要就是牌照要放開,市場要充分競爭,資源配置由市場說了算,放寬牌照來增加銀行機構,是進行市場充分競爭。
三年前有段時間互聯網的發展速度突然加速,當時很多銀行高管夜不能寐,現在回頭看互聯網對銀行的威脅好像減弱了,為什么呢?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銀行在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銀行現在很多業務也都網絡化,抵消了互聯網的沖擊。第二個是國家采用的行業限制,前年余額寶的異軍突起,余額寶是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為個人用戶打造的一項余額增值服務,用戶不僅有收益,而且可以隨時消費支付和轉出,這個要比銀行的借記卡活期利率要高的多,也方便得多,但當時如果不對余額寶支付余額限制的話,估計銀行現在生存會難上加難,但好在政府建立了一個防火墻,余額寶支付當時只能在三千元之內,現在放寬了點,能在一萬元之內,國家限制了它的支付能力,銀行才起死回生。
但我們不能輕視它,要把它化為己用,要聯合互聯網與之融合,互聯網必定是科技進步的產物,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來甄別客戶信用狀況要比我們人工了解快速準確,把數據分析運用到風險管理上,對于銀行來說是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線,只有把互聯網變成為我所用,才不辜負這個時代。
其次,是要重視中小銀行的資產轉型。很多中小銀行以往過慣了靠擴大貸款規模吃飯,現在面臨資本消耗過快的難題,出現資本充足率的持續下降,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的化驗單,它所指示的各項指標反映的是銀行是否安全健康,資本充足率也是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產遭到損失之前銀行能以自有資本來承擔損失程度的指數顯示,就像股市的期指。
實際上,銀行之所以面臨愈發趨緊的資本金約束,其根本原因是銀行過分依靠信貸收入來維持盈利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依靠規模擴張來獲取利潤的增長,而且迫于盈利壓力和競爭壓力,這種模式只能被無限放大,造成惡性循環,所以依賴資產規模擴張的粗放模式在利率市場化當中是不能再持續的。
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也伴隨近期民間投資的大幅萎縮,銀行信貸類資產質量越來越令人堪憂,所以農村中小銀行唯一辦法就是要向風險權重低、資本耗費少、綜合回報高的業務轉型。但現實是很多中小銀行還沒有開發出資源整合的銀行輕型業務,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品種也不完備,這些都是因為中小銀行還沒有獲取相關的牌照的原因,所以要探索通過參股或控股或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申請收購兼并的方式,來獲取相關牌照,逐步搭建適合自身的綜合化經營模式。
再次,是要對企業文化的重新認識。企業文化是注定企業能走多遠的一個載體,一個成功企業之所以成功與企業文化密不可分,員工心靈的歸屬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但是,它并不能直接帶給企業直觀的效益,所以人們往往忽視它的存在。
其實中小銀行還存在著另一種侵害,就是經濟效益侵害,很多中小銀行績效分配過分傾向于高管,高管的績效一般要高過一線員工幾倍甚至十幾倍。績效是對員工價值的一種認可,如果員工的價值得不到合理的體現,要么他會跳槽、要么他會消極怠工等等。績效是各個崗位合作的結果,如果差距過大,對企業發展肯定會不利。
最后,是對股權要重新認識,單靠贏利這種內源性資本補充已經難以為繼,所以今后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投資者,人們之所以會同銀行合作,是因為你能滿足投資者的需求,能幫助投資者創造價值,而這些前提都是因為銀行有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能力。現在,有些企業對權責利搞不清楚,比如當前很多信用社要改制成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量投資者是出于信任,拿著真金白銀來入股投資,希望得到投資回報,這也是市場化大幕徐徐拉開、金融必須要回歸市場、而股份制正是市場經濟所催生出來的一種比較合理的配置方式,股份制的定位就是要為股東負責,不然誰又愿意冒風險來投資?
這次資本市場的萬科與寶能之爭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投資人與經理人的關系是必須按照市場投資規則來行事,不能因為王石是企業締造者實際掌控人而就能忽視資本的存在。按照股份制企業的要求,選任銀行董事長是按照股份制的章程由董事會來選出,一些農商行雖說已經走向市場化,身子卻還在體制內,計劃經濟的痕跡還沒有完全抹去,一些農商行還沒有擺脫用行政手段來安排市場配置,農商行的實際控制人往往要上面委派過來,而投資者一般對委派高管的能力一無所知,所以很難獲得對委派者的認可,甚至以拒絕不合作的態度對待委派者,這也是投資者擔心自己的投資在不可預測的情況下的應急反應。即便是委派成功,也難以獲得投資者的真心配合,因此經營層也難以穩定。
所以農村中小銀行的未來關鍵在于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堅定不移的走市場經濟的道路,中小銀行未來的發展之路就是看誰能搶得市場先機,誰能更適應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