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令人矚目的數字:“十二五”期間,全縣105個貧困村銷號,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12.4萬人減少至4.86萬人,五年共減貧7.54萬人,減幅達39.2%,僅2015年實現脫貧25539人,減幅達34.4%。
這是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遂川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謀劃和推進,緊盯全縣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從一村一戶的實際出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中力量推動扶貧攻堅,探索出一條具有遂川特點的扶貧開發之路,為“十三五”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牢固基礎。
移民搬遷拔窮根
寒冬臘月,走進遂川縣移民進園試驗區,一排排樓房錯落有致,紅頂黃墻格外醒目,學校、醫院、廣場、超市一應俱全,移民群眾臉上洋溢著笑容;在草林鎮新苑移民社區,新磚瓦房整齊劃一、大棚蔬菜瓜果飄香,處處能看到群眾脫貧致富的干勁?!皬纳钌降綀@區,從山上到山下,生活方便了,信息暢通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這是移民群眾共同的心聲。
老家山大溝深,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雨雪天道路泥濘,出門難上加難。對于曾居住在大山深處的歐陽光蔚來說,這樣的日子他再熟悉不過。如今,再也不用受那樣的罪了。現在這里水、電、路全通。在窗明幾凈的新房里,還辦起了一家“博賦制衣廠”。他感慨地說:“現在的脫貧致富的門路多了,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
“十二五”以來,為讓深山移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遂川縣按照堅持群眾自愿,城鄉統籌,創新扶貧搬遷思路和安置模式,對身處深山區、地質災害區的群眾實施移民扶貧,并建立了園區、圩鎮、中心村、中心組四級梯度移民安置模式,進一步對居住在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地區的2200戶9694人(其中“移民進園”安置1089戶4634人)實施了易地搬遷,完成土坯房、危舊房改造維修20699戶。同時加大移民群眾技能培訓力度,確保每人至少掌握1至2門實用型技術,有效提升在園區就業致富能力。從根本上拔除“窮根”,統籌解決農民進城問題、企業用工問題和移民增收問題,真正實現了“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標。
富民產業促增收
“去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建起了家庭養豬場,購進4頭母豬,通過自產自育模式,不斷壯大規模,年出欄數達50余頭,年收入增加3萬余元,終于有了固定收入?!彼齑h草林鎮峨嶺村民黃謙余以前靠天吃飯,生活無保障,如今依靠政府扶持,建起了養豬場,有了自己的致富產業。對于今后的日子,他信心滿滿。
“十二五”以來,遂川縣按照“連片開發、產業帶動、規模經營、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在108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在9個貧困村開展了“四位一體”扶貧產業貸款試點,在45個貧困村開展“紅色扶貧信貸”,扶持309個村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創新探索出了 “一戶一畝茶、一畝果、一畝油茶、一畝毛竹,加入一個新型產業合作組織”的“五個一”扶貧產業帶動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遂川特色的產業扶貧開發之路。
同時,該縣大力發展茶葉、金桔、油茶、板鴨、木竹、井岡蜜柚六大特色富民產業,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 “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全縣以茶業為代表的“六大富民產業”建設碩果累累,建成茶葉產業基地20萬畝、金桔13萬畝、油茶80萬畝、毛竹40萬畝、井岡蜜柚4萬畝,年加工板鴨1000萬只;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15家、家庭農場155家、專業大戶865家、農業龍頭企業46家。有4.8萬戶、20多萬人,通過富民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從“大水漫灌”到“精確滴灌”,幫扶到戶,措施到人,幫助每個貧困戶“斬斷窮根”,遂川正走出一條可持續脫貧致富的新路。
夯實基礎增活力
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小康屋,走上了寬闊平整的水泥路,喝上了干凈清澈的自來水,一幅幅脫貧致富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這是遂川縣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給農民群眾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
想要富,先修路。2012年之前,行路難、乘車難等問題是困擾雩田鎮袁屋群眾的長久之憂,心腹之愁。2012年,扶貧部門籌措財政扶貧資金8.4萬元,硬化寬3米的水泥路,解決近300人出入難的困難,大大減輕了百姓出行負擔,切實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基礎設施扶貧所帶來的實惠。
“十二五”以來,共實施完成108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全縣二級以上公路通車里程近120公里,翻了近一番;新增各級公路里程1100多公里,新增通客運班車行政村236個;完成4個萬畝以上中型灌區、48個200畝以上小型灌區的配套改造,除險加固了23個水庫,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12萬畝。通客運班車貧困村達100 %,貧困戶飲水安全率和貧困村通電率均達100 %。通過項目的實施,水、電、路“最后一公里”問題有效緩解,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夯實和加強。
農村“e”郵拓渠道
“我在村里農村“e”郵服務站做油茶壓榨工,一個月工資能拿到2500多塊錢,脫貧致富穩穩的。”1月25日上午,遂川縣高坪鎮車下村貧困戶李昌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邊壓榨油茶,一邊高興地對筆者說。
經過包裝設計的板鴨,以前1千只賣不出去,現在1萬只嫌少了。主產地珠田鄉黃塘村支部書記李年生感嘆,是電商給深山里土特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近年來,該縣創新思路,以互聯網思維抓扶貧,大力發展“農村e郵”。堅持重點產業鏈向貧困村、貧困戶延伸,把村淘服務站開進貧困村,一個重點開發茶葉、油茶、金桔、板鴨、井岡蜜柚、竹蓀等10余種最具遂川特色的農特產品計劃出臺;一個依托網絡,打造狗牯腦茶葉、油茶、金桔、板鴨等4個品牌,136個品類農特產品的品牌標準化建設行動在全縣拉開,農特產品“觸網觸電” 促增收。該縣已建起大批“農村e郵”扶貧網店,12個村級“農村e郵”扶貧網站與1280戶貧困戶建立幫帶關系,直接參與網上創業3200人,帶動4500多人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扶在老百姓心坎上,一股股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新動力蓬勃而出,正在遂川大地奔涌激蕩。
[作者簡介]
張潤梅 ,遂川縣扶貧和移民辦。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