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驕+羅效
2015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村委會的辦公室里整整齊齊擺放著幾十個箱子,鍋碗瓢盆、棉絮被褥、各類小家電應有盡有,十多名村民樂呵呵地擠在辦公室等著領東西,場面十分熱鬧。一名工作人員正核對著一份名單,把一個電暖爐交到了一位大爺手中,大爺笑得合不攏嘴:“沒想到一個星期前寫下的微心愿,竟然真的實現了。”大爺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不能上山撿柴,就希望有個電暖爐,不用撿柴也能暖和地過冬,“上個星期李書記帶著微心愿卡來家里看望我,我就說想要個電暖爐,今天就美夢成真了!”這位大爺是山明村的建檔立卡戶,他口中的李書記名叫李慎飛,男,38歲,中共黨員,江西南昌人,是江西省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節能處副處長。9 月,受單位選派,李慎飛和同事劉海鷗工程師(后文簡稱“劉工”)來到了這個位于湘贛交界處的偏遠山村開始了扶貧之旅,李慎飛任山明村“第一書記”。
以民為本 愿做群眾貼心人
作為省直單位選派的第一書記,李慎飛肩負著原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江西省發改委對定點幫扶山明村脫貧工作的重任,更肩負了整個山明村脫貧致富的殷殷期盼,絲毫不敢懈怠。帶著換洗衣物和生活用品,他和劉工便住進了村委會為他們安排的簡陋宿舍:空蕩的房間里只有一張床和一個簡易的布質衣柜。對此,村里的黨支部書記一直心懷愧疚:村委會借用在張國燾張國庶故居的幾間房子辦公,只能在閣樓里收拾兩個房間給他們做宿舍。李書記卻十分滿意這個地方:“樓下就是辦公室,工作起來很方便啊!”
為了盡快融入工作,他和村“兩委”成員促膝長談,了解村情;
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讓大家明白了“第一書記”的職責。村民們知道從省里來了個年輕的第一書記,見到這個講著普通話的小伙子,總是恭敬地叫上聲“省里的領導”,李書記總是笑著擺擺手,“我哪里是什么省里的領導,我現在和你們一樣,都是山明人,山明村就是我的家!”
駐村后的李書記也確實把自己當成了山明村的一份子,他和劉工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家串戶,深入田間地頭,走遍了山明村9.6平方公里內的20個村小組和犄角旮旯,不到一個月就對村情了如指掌。村里的詳細情況,一些重要的數據,他更是一一記在筆記里,放在心里。走訪過程中,李書記發現有些村民或因時間倉促,或因礙于情面,有些心里話沒有完全說出來。為了全面掌握村民的真實想法,李書記制作了一份《山明村村民家庭基本情況入戶調查表》,發放到全村715戶村民家中,收集群眾對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期望和建議,了解貧困戶致貧原因和致富想法。對于每一位反映問題的村民,他都會親自去村民家中細細詢問,或解決生活實際困難,或為他們答疑解惑。鄉親們見李書記為人和善,有什么想法都愿跟他講。有一次,有位村民想養殖創業,詢問李書記如何辦理小額貸款,為了給村民一個滿意的答復,李書記不僅連夜上網查詢了相關政策文件,還下載了一段“小額貸款”的動畫視頻,“動畫片生動易懂,以后有創業意愿的鄉親們都可以通過它了解這項政策。”第二天他又向上栗縣農業局、扶貧辦等相關部門了解更詳細的地方政策。
正是在與群眾面對面接觸、心貼心交流中,在田間地頭的細致調研中,越來越多的山明村百姓認識了新來的李書記:有的時候像第一書記——懂政策、信息廣、思路寬,說起話來魅力十足;有的時候又不像第一書記——“一點官架子都沒有,在村里住、村里吃,還跟我們一起烤柴火,談家常,真像是自己人!”
情系民生 調查研究辦實事
隨著干群感情不斷融洽,幫扶思路逐漸明晰。搞調研、捋思路、
托朋友、訪部門、跑項目、拉資金……李書記猶如上足了弦的發條,
四處尋求山明村的發展之路。經過三個多月扎實的調研,他根據實際
情況制定了《山明村主要扶貧項目一覽表》,并積極協助原單位編制《江西省發改委定點幫扶規劃(2015—2017年)》(江西省發改委及其下屬單位共有5個定點幫扶貧困村,山明村為其中之一)。“李書記太拼啦,白天走訪調研,晚上整理村民的意見、寫調研報告,工作到九、十點鐘是常事,我有時想陪他,他都不肯!”提到第一書記的工作,山明村的會計李其心疼不已。
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李書記了解到村內大部分水渠因資金缺乏多年未清理,好多地段堵塞,水渠里的水流量不大,尤其是若沖至下馬界的一條長2千米的灌溉水圳內堆滿了垃圾和淤泥,水渠的外坎雜草叢生,一到春耕,下游村民的農田灌溉受到影響。李書記多次實地查看,了解每條水渠的毀壞程度,測量水渠寬度、長度,依靠豐富的專業工作經驗,撰寫調研報告,對水利維修工程進行精確預算;與村領導班子一起商量對策,積極向“娘家”——江西省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領導匯報,爭取支持。在他的多方奔走協調和省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山明村爭取到了50萬元專項建設資金,用于主灌渠的清淤拓寬、加深和修復工程。“這么多年都沒能整修的渠道終于能清理了,以后春耕就不用擔心灌溉沒有水,到了汛期也不怕洪澇災害了,駐村工作組就是山明人的活菩薩啊!”獲知項目資金得到批復的山明村支書易望根喜笑顏開。除了水渠建設工程,在李書記制定的《山明村主要扶貧項目一覽表》里,還有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公路建設、安全飲水工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山塘除險加固工程、村小學教師周轉用房建設以及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每個項目都有精確的建設期限、建設規模和精準的投資估算。
著眼長遠 注重科學謀發展
厘清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思緒,李書記開始思考山明村未來發展的出路。山明村地處偏遠,全村沒有規模企業,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基礎設施的建設雖能改善村民的生活、生產條件,但精準扶貧能否取得持續的效果,關鍵還在于能否幫助貧困群眾找到適宜的增收致富門路,激活山明村的“造血”機能。
通過實地調研,李書記發現,梽木山石嶺與小源沖承包給村民的山地即將到期,大部分山地已荒蕪,近年來頻繁引發山火。為何不把這一大片荒山利用起來,建設成油茶種植基地?這樣不僅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發展集體經濟。在想法得到了金山鎮黨委書記的大力支持后,他立即到縣發改委、林業局、扶貧辦等單位了解相關政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由村委會牽頭,建檔立卡戶入社,動員有種植經驗和意愿的農戶,成立了“山明農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高產茶油,創建“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助力精準扶貧。“現在已經開始整理土地了,油茶基地建立后,建檔立卡戶和貧困戶可以加入合作社,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收入,這些收益又能用于扶助更多的貧困戶。”山明村的易書記說。
為了山明村的發展,李書記以村為家,以民為親,除了回南昌匯報工作,剩下的時間他都奔波在山明村的田頭壟上。因為工作任務繁重,他只能把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兒子托付給岳父母照料,心中的萬分不舍也只能化成歉意的一笑,但是他落在泥土上堅實的腳印卻深深烙印在山明村每一個百姓心中。
[作者簡介]
毛玉驕,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羅效,上栗縣扶貧和移民辦。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