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珍
近年來,江西省大余縣大力實施“旅游活縣”戰略,積極探索旅游扶貧開發新路子,開辟了一條“建基礎、美生態、惠百姓、早脫貧”的扶貧新模式。2015年上半年全縣旅游接待國內外游客97.8萬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5億元,旅游創匯660.2萬美元,均同比增長20%以上。全縣3.5萬余人直接或間接受益,其中建檔立卡扶貧對象達1800多戶7000多人,占總貧困人口的30%以上,戶均增收近3萬元。
一、樹立“鄉村旅游﹢”理念,四種模式助推旅游扶貧全面發展
依托大余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和特色農業等優勢資源,全縣鄉村旅游遍地開花,示范點達23處。
1.鄉村旅游+愛國主義教育,以“紅色游”促扶貧。大力開發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先后規劃建設了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陳毅隱蔽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洞長嶺會議舊址、池江改編舊址等紅色景點,促進旅游業持續升溫。截至2015年9月止,全縣紅色旅游累計接待游客33萬人次,同比增長68.5%;紅色旅游綜合收入1.8億元,同比增長60%。紅色旅游吸納當地群眾直接或間接就業1200余人,其中貧困戶288戶,年戶均收入1.8萬元。
2.鄉村旅游+生態文明建設,以“景區游”促扶貧。高標準打造提升了丫山旅游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天華山高山生態旅游度假區、河洞溫泉漂流等旅游景區,共幫帶貧困戶680多戶。其中丫山旅游風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江西省目前首家且唯一一家5A級鄉村旅游點景區,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00余萬人次,旅游創收逾10億元,惠及周邊1000余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00多戶,通過土地流轉、林地流轉、建設施工、景區就業、農家旅社、農家樂、鄉村導游以及農產品銷售等多個途徑,年戶均收入3萬元以上。
3.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游”促扶貧。將牡丹亭文化、古驛道文化、理學文化、佛教文化、鎢都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規劃建設了牡丹亭文化公園、梅關古驛道、新城周屋理學文化旅游新村、左拔圍屋古村落、青龍赤江陽明心園、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青龍元龍畬族特色村寨等文化旅游景區,共幫帶貧困戶380戶。新城鎮以周屋為核心,開發融理學文化、生態旅游、休閑農莊和景區住宿為一體的文化生態旅游項目。青龍鎮以元龍畬族村、赤江陽明心園、河南農家樂新村建設為重點,打造以畬族文化、陽明文化、鄉村民俗體驗、果園采摘為主的特色畬寨,每個周未接待游客達300余人次,當地100多戶貧困戶通過“保底+提成+務工”的方式,戶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
4.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以“鄉村游”促扶貧。按照“一鄉一品牌”、“一村一優勢”、“一莊一特色”的思路,著力發展花卉觀賞、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皮筏沖浪、池塘垂釣等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縣級主要打造了大龍山鄉村旅游點、現代農業示范園黃龍核心區鄉村旅游點、浮江雙田“三月三”鄉村旅游點、青龍河南農家樂采摘園鄉村旅游點等,每個鄉鎮也打造了1-3個鄉村旅游示范點。全縣現有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1處、市級11處,市三星級農家飯館5家,星級農家旅館近百家,帶動惠及近千戶農戶參與鄉村旅游,貧困戶就達480多戶。浮江鄉整合“天籟人家”旅游新村、雙田“三月三”鄉村旅游點建設園林度假園,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0萬元,惠及當地130余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6戶。
二、強化“全縣一盤棋”意識,四項措施凝聚旅游扶貧強大合力
1.規劃先行,政府推動。堅持規劃先行,聘請國家頂級規劃隊伍,修編全縣旅游整體規劃,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如牡丹亭文化公園項目,網上公告吸引13個國家頂級規劃設計隊伍,經過初審、復審和民主投票,確定和完善建設方案,確保了景區定位準、標準高。縣級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旅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以及由分管縣領導任組長的旅游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全縣11個鄉鎮相應成立了由“一把手”親自抓的領導機構,制定了詳細易操作的工作方案,明確責任領導、責任人、任務分工和時序進展,確保旅游扶貧產業發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縣扶貧辦、旅游局、林業局、國土局、城建局、金融工作局、工商局、交通運輸局和縣委農工部等相關單位強化協調、管理和服務,對旅游扶貧產業給予項目、資金、技術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保障。
2.整合資金,多方投入。制定出臺各種扶持政策,推動形成“政府+投資商+金融機構+農戶”的多主體、多渠道投資體系。政府加大資金投入,今年上半年籌措近億元用于鄉村旅游精品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安排1000萬元用于旅游宣傳推廣和旅游產品展示等,投入500萬元開展特色小吃評比推廣活動,等等。組建一支專業招商小分隊,圍繞旅游扶貧產業開展項目招商,精心包裝策劃項目,今年上半年已達成意向性協議6個。縣金融局和各金融機構開發了一整套旅游扶貧產業小額貸款政策,提供一定額度的無需擔保貸款,浮江鄉“三月三”景區就是通過這項政策得以啟動運作。旅游資源豐富的貧困村、貧困戶,采取以資源入股、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等形式,既得到股份分紅,又加快了旅游扶貧項目的建設運行。
3.完善配套,合力保障。從設施、營銷和環境三個方面完善配套,打好“組合拳”。設施方面,完善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游客集散中心、服務中心等旅游接待服務設施,打造星級農家樂、農家賓館等,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營銷方面,按照“七個一”(即一套整體的策劃方案、一部高水平的旅游宣傳片、一首大余縣歌、一句形象的大余宣傳口號、一本高質量的旅游宣傳畫冊、一個高水平的游客集散中心、一個人人會講的大余故事)的標準,提升旅游知名度;環境方面,圍繞“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目標,由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隊,全縣動員、全民參與,對國道沿線重點路段、市容環境開展“三整治三提升”工作,提升旅游滿意度。
4.培養人才,創優服務。圍繞鄉村旅游發展,著力培養鄉土人才。整合“雨露計劃”、“金藍領工程”、“陽光培訓”等資源,以轉移培訓、創業培訓、實用技能培訓、定向培訓等方式,對在鄉村旅游點從事講解員、廚師、餐廳和客房服務,以及在農家旅館、農家樂從業的貧困戶,進行全面系統培訓,提升鄉村旅游接待服務水平。同時,強化對景區周邊農民的鄉村旅游和環境意識教育,營造和諧親善的旅游環境。
三、發揮“致富主引擎”作用,四大實效凸顯旅游扶貧致富捷徑
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有效拓寬當地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增收渠道,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1.貧困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余縣整合支農惠農資金,將旅游扶貧與新農村建設、土坯房改造、交通、水利、農業開發、產業扶持等工作有機結合,在全縣58個貧困村建設道路34.8千米、水渠46.4千米、橋梁16座、文體設施61套,并按鄉鎮現有人口每人每年40元的標準建設環境保潔設施,各貧困村基礎設施有效完善,鄉村面貌明顯改觀。
2.貧困戶收入水平不斷增長。旅游扶貧從七個方面,為全縣近2000多戶貧困戶帶來穩定收入:①土地流轉收入。每畝年收益600-900元;②林地流轉收入。每畝年收益18-30元;③臨時建設用工收入。通過參與建設景區公路、水渠、度假酒店、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80元;④固定公益崗位收入。通過擔任景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清潔員、保安員、服務員等,月人均收入可達1600元以上;⑤開農家旅社收入。通過為熱愛農家體驗的游客提供農家旅社,每間農房每天可收益100元;⑥開農家餐館收入。通過到農家餐館、農家樂當服務員、保潔員、幫廚員,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⑦銷售農副土特產收入。通過售賣特產小吃、旅游小商品,或為度假酒店和農家餐館供應生豬、雞鴨鵝和青菜等農產品等,每年戶穩定增收1.5萬元以上。
3.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旅游扶貧產業“一業興、百業旺”,帶動餐飲業、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包裝銷售、民俗工藝品開發、客運業等蓬勃發展,促進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副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景區周邊出售的農特產品,如茶葉、板鴨、芋荷、酸棗糕、花生吧、多味花生、筍干、小魚干、楊梅青梅等,售價比之前普遍高出30%-50%,有的竹木工藝品售價甚至是以前的2-3倍,農產品價格的提升使貧困村、貧困戶直接受益,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4.群眾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旅游扶貧產業使貧困村、貧困戶拓寬了眼界,增強了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一些鄉村尤其是景區周邊的貧困村、貧困戶,積極開展創評“文明禮儀村”、“文明禮儀戶”活動,鄰里更加和睦,衛生習慣、待人接物、文化教養等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一些鄉村民俗文化,如吉村的旁牌舞、右源山歌、香火龍、青龍龍獅澗傳統武術、新城周屋的理學文化、左拔的采茶舞、黃龍的舞獅等都得到傳承發揚,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