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最讓人們關注的是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之路。會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經過多年的扶貧攻堅,貧困人口大大減少,當前扶貧攻堅進入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實施精準扶貧,完成全面建成小康任務就是像打一場重要的攻堅戰,要贏得這場戰爭,就要在戰略上、戰術上、戰役上進行統籌考慮、謀劃開展,明確主戰場和重點工作。
在戰略上,一是要破除干部群眾舊的思想觀念,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引導干部群眾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有“先飛”“先富”的意識,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思想,讓干部群眾有信心、有動力,做到人窮志不能短的思想入心入腦。二是要把自力更生思想貫穿精準扶貧始終。“先富”“先飛”不可能“一飛沖天”,精準扶貧靠的是腳踏實地,靠的是務實肯干,干部群眾不能有窮自在、安貧樂道、等靠要的思想,要引導干部群眾深深牢記只有“自力”才能“更生”,把事事求諸人轉為事事先求諸己。三是要乘勢而上,搶抓國家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實施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三送”、新農村建設、扶貧活動、重要節日走訪等有利契機,加大扶貧幫扶力度,同時,要爭取全社會對精準扶貧的支持,開展技術扶貧、捐資助學扶貧、全民幫扶扶貧等活動,營造全民關注、全員參與精準扶貧工作良好氛圍。四是要全縣干部上下一致“大合唱”,大合唱就是一個合唱團,要做到異口同聲,講究一個主旋律、一種節奏。干部是推動扶貧攻堅的決定性因素,干部務實、求實、扎實,事業才能落實,要加大干部培訓引導,突出扶真貧、真扶貧、求實效、群眾得實惠,不搞“假把式、花架子”。
如何實現精準扶貧的戰略目標,在戰術上要區分對待、各個擊破、先易后難、先弱后強。要對貧困人口類型的劃分制定規定標準進行精準識別、精確分類,實行分類管理、動態管理。把年老體弱、肢體智力、精神殘疾、家庭成員患大病等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以及因災因學返貧等符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要納入救助范疇,政府兜底,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及提供其他社會救助;對具有一定發展能力,有勞動能力、有致富意愿的貧困戶,根據情況及個人意愿,將其劃分為“溫飽鞏固型”、“越溫待哺型”和“成長發展型”三個層次進行分類扶持,集中人財物,集中政府、市場、社會資源,采取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搬遷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幫扶措施,先易后難、先弱后強,做到幫扶、救助到位。
每一場戰爭的勝敗靠的是一個個“戰役”來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就好比一場關乎勝敗、關乎全面建成小康任務完成的“大會戰”,在戰役上需要變“單兵作戰”為“兵團作戰”,要集中財力、人力、物力解決主要矛盾。我認為,實施好精準扶貧工作要打好“六場戰役”。一要打好精準識別“信息戰”。 在現代軍事中,“信息戰”也叫指揮控制戰、決策控制戰,信息的準確度、精準度決定戰爭的走向。精準識別貧困戶信息對精準扶貧至關重要,對貧困戶要通過有效、合規的程序,把誰是貧困對象、哪一類的貧困對象準確識別出來。要按照“鄉鎮主體、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開展進村入戶的貧困狀況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包括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示公告、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方面。二要打好生態環境“保衛戰”。良好的生態是最大的品牌,也是一個地區發展的特色優勢、競爭優勢。推進精準扶貧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扶貧攻堅要立足生態優勢,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切實走出一條后發展欠發達地區扶貧開發的新路子。要做好精準扶貧與保護生態結合文章,不能因為要完成精準扶貧任務,過度開發山林,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三要打好基礎設施“攻堅戰”。針對貧困戶地理位置偏遠,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要加強道路交通、安全飲水、農田水利、高壓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對于確實過于偏遠的農戶,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戶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戶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衛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并積極為搬遷戶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戶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四要打好教育培訓“持久戰”。扶貧先扶智,治窮必治愚,治愚先重教,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但教育卻是美麗而緩“慢”的事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貧困人口技能,一是認真組織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培訓堅持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為使學習勞動兩不誤,盡量安排農閑時間組織招生,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實行隨到隨學,只要達到要求和學習目的就行,在課程安排上以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為主,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對當地懂技術、有經驗、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要鼓勵他們積極幫扶貧困農戶并給以適當的獎勵。五要打好產業發展“升級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通過“造血”式扶貧帶動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才能斬斷“窮根”,使貧困群眾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筆者認為,發展產業進行扶貧要以優化產業模式、提高收入水平為目標。一是可以通過引進產業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安排扶貧對象勞動力就業和輻射帶動周邊扶貧對象發展生產,鼓勵企業以貧困戶勞力入股、土地入股,吸引貧困戶積極參與企業發展。二是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以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擴規模,提檔次,集中力量整合產業項目,打造地區產業品牌。改變農戶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戶收入。三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利用新技術手段進行扶貧,開展扶貧小額信貸、電商扶貧、旅游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通過多管齊下,把精準扶貧攻堅工作做好。六要打好保障民生“責任戰”。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貧困戶因學因災因病負擔重的現狀,一是著力抓好貧困戶學生讀書優惠政策。加大對高級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的補助,把教育、扶貧、民政等優惠政策打包銜接,大力推進貧困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減輕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二是制定相關災害救助政策,著力減小農戶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損失。同時積極借鑒合作醫療、保險等較成熟的措施,與社保、保險公司等有關部門聯合推出農業生產保險,以幫助農戶規避自然災害的風險。同時利用專業合作社、集體與企業協議生產等形式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積極整合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大病保險等醫療政策。加大貧困戶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大病保險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戶看的起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四是根據精準識別劃定的貧困人口類別,加大專項資金投入,落實財政扶貧資金,降低農業開發、果業開發、世行貸款等各類獎補優惠政策的門檻,提高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增強貧困村發展后勁。
[作者簡介]
劉清華,會昌縣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