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琴
基于敘事的中醫英語口譯教學
杜雪琴
[提要]敘事理論是一種解釋人類如何通過“敘述”進行交際的理論,它揭示了話語傳播與交際的規律,也為口譯教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文章從敘事與口譯的關系出發,分析中醫英語口譯教學現狀,構建基于敘事的中醫英語口譯教學模式,從而為中醫藥院校培養中醫英語口譯專業人才尋找有效途徑。
敘事;中醫英語口譯;教學模式
敘事,起源于對故事簡單地口頭描述,隨后在文學領域發展成一門通過文學形式敘述一個或一連串真實的或虛構的事件的學科。近二十年,西方的“泛敘事化”已經將“敘事”一詞的意義從文學領域拓展到其他人文學科領域,受到了各學科的關注。
敘事,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日常敘述,是一種樸素而直接的交流方式。敘事理論是一種解釋人類如何通過“敘述”進行有效交際的理論,它揭示了話語交際與傳播的規律。由此可見,敘事與語言、交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特定的敘事形式與敘事語言對話語的傳遞與人類交際產生相應的影響。
近年來,翻譯領域的研究注重跨學科的轉向,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英國著名翻譯學教授Mona Baker提出的敘事與翻譯的結合。她闡述了翻譯與敘事的關系,認為“翻譯的本質是再敘事”[1],同時指出她所指的“敘事”并不是指文學領域中注重文本靜態分析的敘事,而是基于社會與交際語境,“更加注重敘事在語境中的互動作用,而不是僅僅描述敘事規則,更加注重敘事在語境中的動態性與開放性”[2]。
口譯,作為一種口頭翻譯方式或口頭表達方式,相對于筆譯,更具有交際動力的話語實體,更注重交際雙方的語境與在場效應,因而更加突出了Mona Baker所提出的交際與語境下的敘事功能。因此,從敘事視角來分析口譯行為,口譯可以理解為一種敘事框架設定,具體是指口譯員,在特定的目標語境下,通過采用敘事中最佳的一種或幾種框架設定,使譯語準確暢達,從而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中醫英語翻譯,作為一門正在形成與發展的學科,已經在培養外向型中醫人才上和中醫藥對外交流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中醫藥院校已經將中醫英語翻譯課程作為重點建設課程或特色課程進行深入地研究。然而,現階段的中醫英語翻譯教學尚不成熟,存在教材不夠系統、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內容枯燥以及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就如教學模式而言,不少中醫藥院校主要以“翻譯(筆譯)+閱讀”模式為主,教師注重教材閱讀,講解單詞的構成、分析中醫術語的結構以及翻譯技巧。
以江西中醫藥大學為例,該校所開展的中醫英語翻譯教學主要針對中藥國際交流班大三學生,依托 《中醫英語》課程,并沒有以獨立地方式開設《中醫英語翻譯課程》。《中醫英語》課程所涉及的翻譯模塊主要采取講師講解翻譯技巧以及學生筆譯訓練進行,缺乏口頭交際的訓練,更不必說高層次的中醫英語口譯訓練。
隨著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深,中醫藥國際化步伐逐漸加快,中醫英語翻譯教學也將朝著國際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趨勢發展。很顯然,目前中醫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所出現的“表達與交際缺失”很難滿足日益發展的國際化需求。因此,鑒于中醫英語翻譯教學現狀,筆者針對該校學生突出中醫口譯教學,構建基于敘事的中醫英語口譯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培養適應中醫藥國際化需求的中醫英語口譯人才。
隨著敘事學的發展,國外學者已將敘事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如提出了課程教學中基于敘述性的“故事順序范式”[3],主要用來培養學習者在語言活動中保持主題的連續性和解決范疇簡的順序問題能力。近幾年,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敘事對外語習得的教學實踐價值。熊沐清、鄧達于2010提出“敘事教學法”,主張在外語教學中運用敘事化手段,將教學的某一過程及教材(一篇課文或一段材料、一個語言點、一個語言教學項目等)盡可能以敘事的形式設計和呈現,營造出一種真實的情景,使學生從身心上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情景,使認知活動生活化或藝術化,使學生的語言、情感、想象、創造等心智能力得到充分而協調的發揮,并使他們在這種生活化或藝術化的認知活動中習得語言[4]。敘事教學法的具體形式包括改編材料、設置情景和布置任務等內容,可以運用于教學各個環節中。目前,敘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或方法,已廣泛的應用于英語詞匯、語法以及聽力教學中,并通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敘事,簡言之,是通過敘述者,采用口頭表達的方式講述故事,是一種基于故事的表達模式。敘事具有無法比擬的語言內在優勢,重在用簡單、直接而形象的故事語言組織和認知世界,并“講述“世界。中醫英語口譯是中醫學科背景下的專業口譯,其源語的語言形式與內容傳遞具有自身的特點。中醫語言形式上結構簡潔,常以四字格出現,但內容豐富、術語概念復雜且意義多樣。中醫英語口譯過程往往因為中醫語言的抽象性、復雜性、意義多樣性而難以進行,引起交際的中止。故事化的敘事語言通俗易懂,使敘事成為實現從抽象到具象、從理論到現實、從復雜到簡單的最佳語言轉譯方式。因此,在中醫英語口譯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學生一些中醫翻譯理論與技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即能夠盡可能的采用更為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語言形式進行轉譯。
根據敘事教學法的具體操作過程,以下是筆者針對該校大三中藥國際交流班學生對中醫英語口譯教學所做出的嘗試。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盡可能地圍繞著教學內容敘事化展開,結合中醫語言的特點,從語言點、語篇到口譯場景三個環節由易及難,逐步遞進。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語言點敘事化:中醫術語概念復雜,具有強大的表達力和抽象意義。翻譯中難以達到形式上與意義上對應,所以大多采用了音譯的方式。然而,在現實的對外交往中,為了保證口譯的順利進行,中醫術語的口譯往往不得不放棄形式上的對應,而必須進一步的解釋才能將其抽象意義進行準確地傳達。因此,此環節要求學生將某一或相關的語言點(如一個中醫術語、中醫四字結構或中藥名等)盡量采用平實、簡單的語言進行英文解釋或呈現。
2.語篇敘事化:口譯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時地將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與輸出。信息輸入是口譯的前提。因此,能否及時準確地聽辨出關鍵信息,直接關系到口譯的順利進行。該環節是通過輸入與中醫相關的視頻與音頻,要求學生抓住語篇中的關鍵信息,同時使用源語與譯入語進行一句話敘述。
3.口譯場景敘事化:口譯必須在真實的語境下才能進行,因此口譯訓練也必須模擬恰當的語境,即根據不同語境掌握不同的表達方式實施交際活動。此環節將有序地模擬一系列的中醫口譯場景,如中醫臨床口譯、中醫陪同口譯等,要求學生盡量避免適用專業詞匯與術語,采用口語化、通俗易懂的敘事語言進行。
“敘事”一詞內涵豐富。它不僅是故事本身,也是講述故事以及傳播故事的行動。它是一種語言的組織與建構,也是一種可以有效利用的交流模式。敘事本身在語言交際上的優勢符合中醫口譯的交際特點。因此,在中醫英語口譯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其在故事形式與語言交際上的優勢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1]魏欣欣,林大津.翻譯的本質是再敘事——Mona Baker講座題解及其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6).
[2]石永浩.翻譯與沖突:一個敘事的視角[J].中國翻譯,2007(2).
[3]尹新哲,李菁華.敘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估[J].外國語文,2012,(28).
[4]熊沐清,鄧達.敘事教學法論綱[J],外國語文,2010,(6).
[責任編輯:劉忠林]
杜雪琴(1983—),女,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口譯。(江西南昌3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