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在奧運會上,中國拳擊健兒曾經兩度創造輝煌,鄒市明更是兩奪奧運冠軍。其實,中國拳擊隊80年前就遠赴歐洲征戰奧運了。而后,這些鐵血男兒回國奔赴抗日戰場,其中有3位為國捐軀,他們分別是靳貴第、王潤蘭、靳桂。
軍人拳擊隊
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拳擊運動在中國起步較晚,大約在上個世紀20年代才開展起來。當時,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外國僑民熱衷拳擊運動,經常舉行比賽,這帶動了中國的一些愛好者參與這項運動。由于中國拳手身體素質比較差,在與英、美、日、德、意等國的拳手交鋒時,多半失利。但是10多年之后,中國的拳擊運動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涌現出一些可以與歐美拳手抗衡的優秀選手,接連在國際拳擊賽中取勝。第32軍拳擊隊的靳貴第、王潤蘭、靳桂、李夢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32軍是一支英勇頑強的隊伍。1933年,全軍在商震軍長指揮下,向進犯河北省遷安冷口關的日軍發起猛烈反擊,擊敗裝備優良的日軍第8師團第14旅團,一舉奪回了被占領的冷口關,使第32軍名聲大振 ,商震將軍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
身兼河南省主席的商震不但善于作戰,還熱心體育,他命令軍中開設體育部及體育訓練班,設有足球、籃球、田徑、馬球、拳擊等項,每個師還設有總教練一人。軍隊除訓練之外,人人從事運動。在這些體育專業隊中,拳擊隊最為出色,隊員有十余人。商震不惜重金,從天津聘請德國拳擊手丁格爾到軍中任教練,在其指導下,靳貴第、王潤蘭、靳桂、李夢華脫穎而出,他們在比賽中多次擊敗來華的歐美拳擊手,聲名大噪。
1936年初,中國報名參加第11屆柏林奧運會,為了挑選參賽的拳擊運動員,體育代表團在上海申園健身房進行了拳擊選拔賽。第32軍拳擊隊全體南下參加選拔賽,靳貴第、王潤蘭、靳桂、李夢華成功入選,組成了中國奧運拳擊隊。
出征奧運會
當年6月26日,中國體育代表團乘坐意大利郵輪從上海出發。在20多天的航行途中,拳擊運動員并不懈怠,每日堅持訓練。7月23日,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4位中國拳擊運動員參加柏林奧運會,引起了媒體的重視。中央通訊社記者馮有真在1936年7月12日《申報》刊登的報道中寫道:“一般人以為第32軍所派的4位拳擊運動員一登世界舞臺,就要被人家打得鼻腫血流,倒下地來。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據說商震軍長提倡軍隊中的體育,不過兩年時光,不但已使士兵的興趣提高得很多,并且發生很大的實際效用。尤其是拳擊這種運動,就是被擊倒在地,只要能爬起來,還是要繼續抵抗。這種一息尚存拼命奮斗的精神,對于整個軍隊是有很大關系的……”

8月10日,4位中國拳擊選手當中的王潤蘭首先出場了。王潤蘭1913年出生于河北饒陽縣留楚村一個富裕的鄉紳之家。當時家鄉練武成風,受環境熏染,王潤蘭自小熱愛武術,上小學時,每天跟著村里會武術的大人們學習拳腳功夫,久而久之,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小拳王。1931年9月,王潤蘭考入河北省立河間中學,在校期間他的各門功課成績都很優秀,各項體育課目更是出類拔萃。他幾乎每天都堅持踢球、練習拳術、武術套路和器械。然而,隨著王潤蘭步入成年,父親很快就不許他練武了,讓他學習經商,但王潤蘭沒有服從,最后選擇了離家出走。
王潤蘭考入商震將軍在北平舉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入學后,王潤蘭體格健壯,有良好的武術功底,被選入西洋拳擊隊學習拳擊。經過勤學苦練,他很快掌握了西洋拳擊的基本技術,在當時舉辦的幾次有社會影響力的拳擊比賽中,他屢屢打敗參賽的中外對手,受到教練員和武術界的高度贊譽。
奧運會上,王潤蘭參加的是中量級拳擊預賽,他與荷蘭選手福克相遇。這是一場淘汰賽。比賽中,王潤蘭打得很苦。對手福克經驗老道,戰至第三局時,王潤蘭上唇被擊裂,血流滿面,站立不穩,仍不肯倒下,一直堅持到終局依然屹立,最終因點數不及而被淘汰。鑒于他頑強的意志,媒體評價為“雖敗猶榮”。
重量級選手靳貴第是河北省靈壽縣人,生于1916年。他出身貧苦,自小習武,跟隨家鄉著名武術家張思桐學習過少林派大小洪拳,又堅持練石鎖,舉石擔。因而他體魄強健,臂力過人,三兩個小伙子都不是他的對手。靳貴第17歲時入伍當兵,編入商震將軍的第32軍。入拳擊隊后,德國教練丁格爾對靳貴第等人實施科學而嚴格的訓練。兩年后,靳貴第的拳擊水平提高很快,從而被選為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拳擊選手。
靳貴第首先遇到的是加拿大選手庫克,沒費太大的力氣就戰勝了對手。第二輪遇到埃及選手阿里尤蘇夫,靳貴第贏得也比較輕松。第三輪,他遇上了英國的重量級拳擊冠軍希立姆敦。首局比賽,靳貴第跳躍出擊,一拳擊中希立姆敦的下顎,對方傾倒在地,但呼吸幾下后又恢復過來,一躍而起。靳貴第不容他出拳還擊,又閃電似地連擊幾拳,打得那個驕傲輕敵的希立姆敦頻頻后退,左右招架,明顯地處于下風。靳貴第眼看取勝在望,仍未放松進攻。拳擊臺下的中國運動員、教練員們紛紛為靳貴第鼓掌鼓勁,有好些歐美觀眾,尤其是華人華僑也鼓掌叫好。第一局比賽靳貴第取勝。
在第二局比賽中,雙方互有攻守,從點數看,靳貴第還略占上風,但瑞典籍主裁判考采夫有意偏袒希立姆敦。有一次對手違規,哨聲未響便搶先出拳,擊中靳貴第下顎,臺下噓聲四起,巡邊裁判德國人門第爾也表示此拳擊中無效。但考采夫只當沒看見,示意擊中有效,可繼續進行比賽。希立姆敦也就更有恃無恐,又有三次犯規。靳貴第畢竟還缺乏國際拳擊比賽的經驗,情緒低落,拳法、步伐都有些亂了。打到第三局,他被對手一個重勾拳擊倒在地,敗下陣來。靳貴第是唯一進入十六分之一正式比賽的亞洲拳擊選手。
英雄永留名
王潤蘭、靳貴第等4位拳擊運動員歸國后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們立刻投身抗日戰場。當時第32軍駐扎在邢臺一帶,在接到抗日前線作戰的命令后,靳貴第將隨軍的妻女送歸原籍,當時女兒尚不滿4歲,分別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義無反顧。1937年底,在安陽的一次保衛戰中,危機關頭面對日軍的坦克,靳貴第身上綁滿手榴彈跳了上去,與侵略者同歸于盡。


另一位拳手王潤蘭回國后任第32軍的排長。1937年10月18日,王潤蘭率部參加了阻擊日軍南下的河北元氏戰役,在漳河北岸阻擊來敵。與日寇的激烈戰斗持續了數晝夜,王潤蘭率部堅守陣地,甚至在肉搏中數度將日寇攆出陣地。在戰斗中王潤蘭負了傷,仍堅持留在陣地上。10月21日拂曉,最慘烈的戰斗開始了。由于連續幾天的戰斗,王潤蘭所率部隊傷亡慘重,而此時后續部隊還沒趕來。面對日寇沖上來的坦克,王潤蘭與靳貴第一樣,把手榴彈都聚集起來,綁滿全身沖上去,最終把坦克炸毀了。王潤蘭為國捐軀時年僅24歲。 同樣參加柏林奧運會后回國的靳桂1938年在臺兒莊戰役中也壯烈殉國。對于這位犧牲在臺兒莊戰役中的中華拳王,人們對于他的詳細情況知之甚少,不能不說是憾事。4位壯士當中,只有李夢華仍在前線作戰,繼續為國英勇殺敵。
作為首次參加奧運會的拳擊運動員,王潤蘭、靳貴第、靳桂、李夢華為中國創造了歷史;作為抗日英雄,他們的名字永載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