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技術的發展向來存在著不同的路徑,在彩電產品中顯示技術是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動因之一。可與OLED相競爭的量子點技術,是一種能發射純色光的工程納米材料。在這項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跨越成本和供應鏈堡壘實現普及應用,本期高端訪談邀請QD Vision公司CEO Mustafa Ozgen從技術和產品解讀這項技術的未來。
Q:從技術本身的成熟度來講,量子點技術現在處于怎樣的階段?其商業化進程又如何?
A:2005年QD Vision創立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列克星敦,眾多員工來自麻省理工,擁有250多項專利和待審專利,到2013年實現了商業化量產,這中間耗費了8年的研發時間和1億美金的研發費用。8年里,為實現商業化量產,QD Vision一直在致力于建構生產設備和生產能力,設計生產流程。
從2013年開始,量子點技術開始商業化,主要以兩類產品體現:應用于大屏幕的QD側入式量子管,索尼、TCL、康佳、飛利浦的電視以及AOC的顯示器;應用于小屏幕的QD薄膜,亞馬遜的Kindle、ASUS Zenbook以及三星SUHD電視等。
從具體的商業化進程來看,從2013年開始,索尼是第一個采用QD Vision的技術并且量產超過百萬臺的公司,2014年QD Vision的業務重心完全放在中國,目前從各大廠商的正式媒體發布可以看到:TCL的9700系列、海信的7100系列、飛利浦LC的27寸顯示器,均采用了QD Vision先進的量子點技術。此外還有更多的設計和合作在進行當中,陸續會在2016年導入。
更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是,從2016年開始,QDVision將會進軍小尺寸市場,比如筆記本、平板薄膜的量子技術,將會進行商業化量產。所以,在今年的下半年,QD Vision將會陸續有新的產品發布。這等于是說,QD Vision的觸角將往小尺寸方面延伸,從過去大尺寸、中尺寸的方案,開始進入到筆電和平板市場。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青云創投(Tsing Capital)和德國的巴斯夫創投(BASF Venture Capital GmbH)將進行新一輪的融資,總額達2240萬美元,將被用于公司的進一步研發創新,并加速公司營收增長。這兩家公司不僅希望QD Vision可以大力拓展薄膜技術或量子管技術,亦期待除投資之外也可進行更進一步的技術合作。
Q:量子點技術有哪些特點?未來發展的突破點是什么?
A:對于顯示技術而言,除了成本、工藝、色彩表現,還有一個需要考量的是功耗,OLED作為自發光的LED,功耗比傳統的LCD多了大概將近30%。我們承認OLED技術在穿戴裝置上是有賣點的,比如說彎曲、背光模組放不進去的地方,OLED的自發光有它自身的好處,但是僅限于小尺寸的產品,大尺寸的產品在我們看來不會成為主流。
量子點技術比傳統LED色域提升50%以上,耗能比OLED少25%。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有新的標準和新的需求出現,這個新標準為BT.2020,也是此次CVlA大會的一個重點項目。此標準是將現行NTSC標準的色域范圍從100%推到150%,就是說顏色種類增加了1.5倍。這款新標準結合了全新分辨率規格,諸如4K、8K,以及最新很火的高動態范圍(High-Dynamic Range)。量子點技術能夠輕易達到這項標準的90%以上,無論是用其他熒光粉還是OLED,只能達到70%的范圍。
目前好萊塢制作影片都已采用4K+BT.2020做制作母帶。在發布DVD或者影片時,必然使用這個高規格;而一般民間DVD規格僅采用BT.709或藍光。但日本和歐洲,還有巴西世界杯,都已明確使用4K+BT.2020的標準來發布。所以,BT.2020已是全球電影制造業、廣播業和體育業廣泛采用的全新顏色標準。QD Vision希望更好地與國內廠商合作實現量產,使更多消費者可以接收和享受量子點技術帶來的美好畫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