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妮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古蜀文化作為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凝聚了古蜀人民在長期生活中所積累的智慧。動漫造型是動漫創作中的核心,它是作品精神和思想的載體,賦予了作品生命力。如何將古蜀文化與動漫造型相結合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古蜀文化;動漫造型;關系;融合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67-01
動漫造型是動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成功與否決定了作品的影響力。動漫造型必須注入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才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促進動漫造型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就要先了解本土文化的相關知識和本土動漫造型的發展情況,以便深入探究。
一、古蜀文化的歷史發展
蜀,原意是“葵中蠶也”,古蜀,也稱葵蠶國、蜀國,地處四川盆地。古蜀文明大致可分為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以及與秦漢文化相融合的五個階段。寶墩文化主要在距今4800-4000年前產生,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其遺址大致分布在成都新津、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和都江堰芒城。古蜀文明中最閃耀的三星堆文化主要繁榮于3000-4000年前,其孕育下的神權國家的發展和影響,是古蜀文明形態特征的關鍵所在,其中最突出的是青銅像作品,運用了各種雕刻手法及藝術手法。三星堆王國被遺棄后,古蜀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十二橋文化時期,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金沙遺址。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遺址后又一新崛起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是古蜀文明發展階段中的又一個輝煌時期。古蜀文化不僅在天文地理、建筑方面有所建樹,還在藝術領域及神話傳說、哲學思想等方面獨具特色,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
二、成熟動漫造型的特征分析
動漫造型是以繪畫造型的藝術手段來表現形象的主體造型和空間造型,作品中包含人物、動物、器物、場景、服裝、風俗習慣等各種元素,它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整部作品的生命力。以目前動漫造型發展成熟的日本和美國為例,日本的動漫風格趨近于寫實,男主角身材修長、高大帥氣,女主角大眼睛、尖下巴,擁有一頭秀發,采用“方套方”的設計方法。在日本的動漫作品中,和服、水手服、武士道精神、神道、劍術等日式元素無處不在,極力渲染了日本的傳統文化。而在美國的動漫中,造型采用“圓套圓”的設計方式,人物線條優美,形象舒展,個性鮮明、有張力。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極力渲染英雄情結、超人情結,將本民族傳統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融入其中。無論日本還是美國,在動漫造型的設計與塑造上都充分地挖掘了本民族和國家的傳統文化、藝術、集體意識形態、價值觀等元素,并巧妙融入整體創作中,成為動漫產業重要的視覺標示。
三、古蜀文化元素與動漫造型的結合
中國動漫造型風格從最初誕生到目前的產業發展,一直處于自我探索與學習模仿的未成熟狀態,但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創造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造型風格一直是整個產業的奮斗目標。古蜀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且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及動漫開發條件。首先,古蜀文化中神秘詭譎的青銅雕像、流光溢彩的金器、玉器、獸類、自然藝術品、裝飾紋樣等都是極佳的外在造型元素,尤其是青銅像姿態特別,動作極其夸張,表情莊嚴肅穆,衣著華美,工藝精湛。如電影《夢回金沙城》以四川金沙遺址為藍本,再現了神秘消失的金沙古文化,片中夢幻奇異的場景、帶有東方美感的人物設計,讓觀眾在感動與震撼中領略到古蜀文化所帶來的別致美感。影片中的場景設計以金沙城為背景,加上九寨溝、江南水鄉等優美風景,帶有明顯的古蜀元素建筑設計風格的茅草陡頂、木骨泥墻以及神廟、祭祀、宮殿、茶道等,與各種金玉禮器一同構成了古蜀國別致的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影片的人物造型接近真人比例,臉部輪廓明顯,眼睛大,眉毛上挑,表情夸張,其服飾特點與四川早晚冷的天氣狀況相符合,這些設計特點均從古蜀文化的工藝品中提煉,并將其用更加現代化的技術體現出來。其次,古蜀文化中的樂器石磬造型古樸、制作精美、歷史悠久,被稱為“石音之屬”,在許多動畫作品中均有體現。第三,古蜀文明中以神權國家為特征的道教思想、神話傳說以及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樣是極佳的內在文化與精神支撐,可以作為中華文明、東方文明等深層次精神文化挖掘、開發、凝練、提取的一部分,極大地豐富了國產動漫造型的內涵,同時也提供了深層次塑造的可能性。
四、結語
在動漫造型水平不斷提升的環境下,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抓住動漫造型的發展機遇,創作有文化底蘊的動漫造型,是使動漫作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故此,增強國產動畫的文化內涵,為其注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才能走出一條更廣闊的動漫產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趙殿增.略論古蜀文明的形態特征[J].中華文化論壇,2015,(4):26-31.
[2]黎成茂.動畫的內涵與民族文化統一性研究[J].電影文學,2011,(13):51-52.
[3]寇強.動漫藝術發展的地域文化特色與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7):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