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波,楊曉娟,袁 媛,梁曉鑫,袁乃榮,周曉莉
?
運用絡病理論治療高血壓病80例臨床觀察
郭洪波1,楊曉娟1,袁媛1,梁曉鑫1,袁乃榮2,周曉莉3
目的觀察運用絡病理論中醫辨證治療高血壓病病人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40例高血壓病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治療組(80例)。所有病人均給予生活方式干預和心理疏導:戒煙限酒,葷素合理搭配,清淡飲食,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對照組根據病人不同情況分別口服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或利尿藥等,每日1次~2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針對絡病學高血壓病分型(肝火上沖,腦絡失和;痰濁阻絡,清陽不展;肝陽上亢,脈絡絀急;陰虛陽亢,脈絡瘀滯;腎精虧虛,腦絡失榮)給予相應的中藥治療,療程均為8周。兩組治療前后均進行癥狀改善、血壓測定。結果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2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67%,治療組降壓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血壓比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且治療組比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P<0.01)。結論運用絡病理論中醫辨證治療高血壓病療效顯著。
高血壓病;絡病理論;中醫證型;眩暈
高血壓病屬于傳統中醫的“眩暈”“頭痛”“肝風”等病證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靈樞九宮八風謂:“其有三虛而偏于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后世醫家繼承發展了內經肝風、本虛學說,漢代張仲景認識到在“脈絡空虛”情況下,風邪可中人之絡而發生“肌膚不仁”,中經則肢體“即重不勝”,首先論述絡脈病變與本病的關系。葉天士闡述中風病機提出“內風襲絡”,指出中風乃絡脈病變。
有學者認為[1]:絡病與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相關聯,絡病癥狀與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表現有一致性,絡病與原發性高血壓在證候演變上有相似性,絡病的治療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降壓機制有共同點。絡病學說認為該病多是由于外感、內傷七情引起營衛失和,氣血失常,導致痰濁、瘀血形成,從而使脈絡絀急,絡脈失養,脈絡瘀滯、瘀阻而成。臨床上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根據病人的具體表現,依據絡病學說,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針對中醫證候類型加用相應的中藥治療,并在其降壓及改善癥狀方面與單用西藥組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 年10月—2015 年9月門診治療的140例高血壓病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治療組80例,男46例,女34 例;年齡39歲~80歲(54.52歲±2.16歲);病程為新發至32年;高血壓病1級11例,2級46例,3級23例。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36歲~76 歲(56.53歲±3.21歲);病程為新發至34年;高血壓病1級6例,2級35例,3級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高血壓病診斷、分級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 年修訂版)》[2]。18 歲以上成年人在未服抗高血壓藥物又能排除明確的疾病基礎的情況下,兩次以上非同日測量,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即可確診為高血壓病。高血壓分為3級,1級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159 mmHg,舒張壓90 mmHg~99 mmHg;2級高血壓:收縮壓在160 mmHg~179 mmHg,舒張壓100 mmHg~109 mmHg;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舒張壓≥110 mmHg。
1.2.2中醫辨證標準中醫辨證參照《脈絡論》[3]分為5型,即肝火上沖,腦絡失和(以血壓升高兼見頭目脹痛、口苦而干、煩躁易怒、大便干結、舌紅苔黃或燥、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痰濁阻絡,清陽不展(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重、困倦乏力、心胸煩悶、腹脹痞滿、嘔吐痰涎、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肝陽上亢,脈絡絀急(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耳鳴、頭脹頭痛、失眠多夢、易怒、面頰紅赤、舌紅脈弦為辨證要點),陰虛陽亢,脈絡瘀滯(以血壓升高見眩暈、耳鳴口干、面紅、心悸失眠、四肢麻木、頭重肢輕、步履不穩、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為辨證要點),腎精虧虛,腦絡失榮(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痛、耳鳴目糊、腰腿酸軟、夜尿頻多、舌淡紅、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
1.3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病西醫診斷標準。1級、2級、3 級高血壓病病人及既往已確診為高血壓病,目前服用降壓藥物的病人;②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年齡18歲~80歲,性別不限。
1.4病例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80歲以上;②僅血壓升高而未見臨床癥狀者;③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腦病、高血壓危象。
1.5治療方法所有病人均給予生活方式干預和心理疏導:戒煙限酒,葷素合理搭配,清淡飲食,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對照組根據病人不同情況分別口服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或利尿藥等,每日1次~2次,療程8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針對中醫證候類型,加用中藥治療并隨證加減。肝火上沖,腦絡失和型治以清肝瀉火,通脈和絡,方藥:龍膽草10 g,梔子10 g,黃芩10 g,生地黃12 g,車前子10 g(包),木通9 g,白芍12 g,大黃12 g(后下),蜈蚣2條,甘草3 g;痰濁阻絡,清陽不展型治以祛痰通絡,升清降濁,方藥:半夏10 g,白術15 g,天麻10 g,石菖蒲12 g,遠志10 g,陳皮10 g,茯苓15 g,竹茹15 g,枳實15 g,甘草6 g;肝陽上亢,脈絡絀急型治以平肝潛陽,通脈活絡,方藥:天麻12 g,鉤藤15 g(后下),桑寄生15 g,梔子12 g,黃芩9 g,石決明15 g,夜交藤15 g,懷牛膝15 g,生牡蠣30 g(先煎),杜仲15 g,白芍12 g,益母草15 g;陰虛陽亢,脈絡瘀滯型治以滋陰潛陽,通絡行瘀,方藥:枸杞子10 g,菊花10 g,生地黃15 g,女貞子10 g(先煎),旱蓮草10 g,山茱萸8 g,白芍15 g,丹參18 g,懷牛膝15 g,龜板20 g,生龍骨20 g,生牡蠣20 g,雞血藤18 g;腎精虧虛,腦絡失榮型治以補腎填精,養血榮腦,方藥:熟地黃12 g,山茱萸30 g,麥冬12 g,五味子9 g,肉蓯蓉12 g,菟絲子30 g,枸杞子12 g,巴戟天9 g,肉桂3 g,遠志9 g,石菖蒲9 g,砂仁6 g(后下)。各方熬取水煎液400 mL,早晚分服,連續8周。
1.6觀察指標及方法中醫癥狀及舌、脈象:根據中醫辨證標準對病人進行中醫癥狀及舌、脈象觀察,并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按輕、中、重分級判定計為1分、3分、5 分。監測并記錄兩組病人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壓。血壓測量:測前1 h 停止較強體力活動,安靜坐位休息5 min,每個病人連續測量3次,每次間隔2 min,取3 次測量均值為血壓值。
1.7療效評定標準
1.7.1癥狀療效[4]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7.2血壓療效[4]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 或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下降20 mmHg 或以上;有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但達到正常范圍;或下降10 mmHg~19 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2.1兩組降壓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21例,有效5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1.25%;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31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6.67%。治療組降壓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兩組治療8周后SBP和DBP均比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且治療組SBP 和DBP 下降更為顯著(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s) mmHg
2.3不良反應療程觀察期間,兩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是其主要并發癥。治療高血壓病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發病和死亡的總危險,因此,治療高血壓病,降壓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在降壓的同時,預防或延緩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
本觀察中的通絡藥物經現代藥理研究[3],有的可以直接降壓,有的(或同時)具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消炎、抑制血管重構、抗心律失常、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調脂降糖、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神經元等作用, 可以發揮防止靶器官受損的多種效用。
防治高血壓病,應該遵循穩定血壓與防治心腦血管事件并重原則。從高血壓目前研究來看,應用絡病學“脈絡-血管系統病”系統闡述,不但理論貼切,理論指導下的臨床治療效果也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于向東,崔軍.從絡論治高血壓的理論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3,7(24):3363-3365.
[2]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 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
[3]吳以嶺.脈絡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3-625;691-704.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43;73-77.
(本文編輯郭懷印)
1.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太原 030001);2.山西省人民醫院;3.山西省中醫研究院
周曉莉,E-mail:13633413264@163.com
R544.1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6.020
1672-1349(2016)16-1887-03
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