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禹彤
?
古詩鑒賞教學四步法
○汪禹彤
摘 要: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古詩教學有利于學生加強語感、積累語言、訓練朗讀、陶冶情操、發展思維和豐富想象。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的變遷,以及古詩語言抽象概括、精練含蓄的特點,難免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很多教師也紛紛表示,詩歌零散含蓄,難以講透。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教學,已經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知人論世、品味意境、品讀語言和以意逆志四個方面入手,對古詩鑒賞教學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古詩 語文教學 意境 情感 語言 古詩鑒賞
人教版初中必修教材共有課文169課,其中詩歌8課(古代詩歌7課),6冊教材共入選29篇古詩詞。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有課文65課,其中詩歌12課,占教材的18%。以上數據表明,古典詩歌是語文教學不可小覷的重要陣地,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當前的詩歌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做好古詩鑒賞教學,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詩歌是詩人情感宣泄的載體,只有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相關的背景知識,才能追隨其思想軌跡,領悟他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孟子?萬章下》[1]曾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詩人的生平、個性和創作風格等。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以及創作該作品時的社會狀況。“知人論世”已經成為了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和重要路徑。比如說《將進酒》,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先帶學生了解一下李白深受“儒”“道”“佛”三家影響,在出世入世間幾經徘徊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處的時代特點,那么學生便能更好地把握住詩歌基調,理解作者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越、再轉狂放的情感變化,從而更震撼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瑰麗,感嘆于“高堂明鏡悲白發”的無奈,欽慕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沖天豪氣中一覽大河奔流,縱橫捭闔的詩仙之氣,體會作者最終歸于“萬古愁“的唏噓。另外,了解作者也有利于學生自學、歸納和解讀作品。比如說,李白的詩大都清新俊逸,杜甫的詩多為沉郁頓挫,李商隱的詩則是情致深蘊…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具體文本具體分析,避免 “一刀切”的情況。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氛圍,是詩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同時也包括了詩人誘發和開拓的審美空間與想象空間。葉圣陶在《二十韻》中提到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就充分說明了探尋意境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古詩中,“意”不能直接說出,而要借物表現,“境”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由意觸發。因此,揣摩詩歌的意境又必須從意象著手,要通過對意象的分析來挖掘其背后的內蘊,體會詩中的感情。比如秦觀的《畫堂春》,就通過描寫了落紅鋪徑、小雨弄晴、杏園憔悴、杜鵑哀啼等殘春景象,表現了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采用“以讀代講”“適時點撥“的方法,領導學生分析意象、進入意境,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品味詩歌情感,感悟詩歌之美。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到的是,有些意象經過長時間的反復運用和約定俗成,從而有了特定的意義。這些有固定文化內涵的意象應當是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并且掌握的。比如“東籬”,最初出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被后世詩人反復使用,有了超塵脫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又如西風、殘照、落葉、枯木、冷雨、北燕等意象常見于悲秋之作,多用于抒發傷老、思鄉、懷古等思想感情。
古詩短小凝練,卻極富變化。飽含著多樣的藝術手法、豐富的情感內涵、廣袤的精神內核以及雋永的語言、詭譎的想象,顯示出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詩歌之美,也是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之一。品味詩歌之美,先要品味詩歌語言,研究詩歌語言,又要從欣賞詩歌用字開始。古人對于用字向來嚴苛。以至于《朱子讀書法》[2]中談到煉字,甚至用到了“猛將用兵”和“酷吏治獄”。相傳賈島行在路上,偶然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又覺得“推”不夠好,在“推”和“敲”中幾番徘徊,苦思不定,后來遇見韓愈,韓愈深思片刻后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賈島大喜過望,當即定下“敲”字。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不朽名句。又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改為“入”字,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為 “春風又綠江南岸”。可見詩人選字之精,煉字之難。在講授詩歌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咀嚼詩歌語言,體會詩歌“一字之差,相隔天地”的藝術妙境,感受詩人的匠心獨運。另外,詩中慣常出現的運用典故、詞性活用、句法變化和修辭手法,也是詩歌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在課堂上對其進行分析和講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蘊藏的思想內涵,感悟詩歌之美。
《孟子 萬章上》[3]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直到今天,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仍是我們講述詩歌、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意”,一般認為是讀者之“意”;“志”,即作者表達的原意;“逆”,從常規來講有三層意思,即接受、探究和反求。大致來講,“以意逆志”,就是讀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既沒有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背離作品本來的意思。而是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去理會詩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原意。在詩歌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以意逆志這一賞析方法,有助于學生欣賞詩歌、發展思維以及形成獨特全面的視角。它的意義不僅局限在詩歌之中,還體現在詩歌之外。那么,我們該怎樣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呢?首先,我們應當讓學生明確,境遇不同,詩情有別;時代不同,精神迥異;詩人不同,詩風各異。比如李清照由于境遇與感情的變化,前期的詩多清新明快、后期則轉入哀婉悱惻。又如盛唐的詩風豪邁壯麗、爽朗無比,晚唐的詩風卻多了悲壯沉郁、憤慨哀傷。另外,一些有特定意義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以作為學生“以意逆志”的切入點和依據。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古詩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精神內涵。詩歌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語言、了解文化、鍛煉思維,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它的“暗示性”以及對比、通感等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它的繪畫、音樂美又可以打開學生心門,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由此可見,詩歌教學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講透詩歌、講好詩歌,從而展現詩歌之美、發揮詩歌應有的作用,還需要教師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注釋:
[1]南懷瑾:《孟子與萬章》,東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陳曉滸:《向<朱子讀書法>學讀書》,鳳凰出版社,2014年4月版。
[3]南懷瑾:《孟子與萬章》,東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汪禹彤 四川南充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637000)